每天資訊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菜單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2010年,江蘇省文物局決定對一座地底下,被掩埋了300多年的古城展開考古發掘。

這座古城就是泗州城,它有著900多年的歷史,但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時候,因一場特大洪水,被永沉洪澤湖底。

一、泗州的地理環境

泗州古城位於今洪澤湖西南地區,今江蘇盱眙縣的淮河岸邊,地勢低窪。

“泗州,祖陵在焉,其地最下。”《明史》

並且,泗州四周環水,南瞰淮水,北有汴泗,有“淮淮澤國”“水國”之謂。

“泗州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水陸都會之地。……山水朝拱,……南據長淮,……陂湖映帶,汴、泗周環,……諸水會聚。”《帝鄉紀略》

二、古城的歷史

泗州起始於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遷治汴河入淮口,與臨淮同城而治。

公元735年,泗州遷治臨淮後,成為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十分繁華。

“至於衢閭整飭,棟宇毗連,百貨之所集,人才之所鍾。”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泗州處於江南地區,氣候溼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根據《泗州志》的記載,當時的泗州僅魚類就不下百種,大的有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醃製曬乾後,異常鮮美,每到秋冬時節,四方商人就前來爭相購買。

北宋定都開封后,將泗州城擴充套件成地跨汴河兩岸的城市,成為汴河漕運上的重要城市,加上北宋都城開封,所需要軍政和日常物資,都有賴於南方透過汴河漕運運輸供給,泗州一時成為“扼淮徐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平野曠之區,而風水結聚,自然昌明。東南一大都會。”

這也是今天古泗州城的所處位置。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但是,泗州的繁榮,隨著金兵南侵,戛然而止。

1128年冬天,完顏宗望率領金國東路軍向大名府直殺而來,留守的杜充心生膽怯,不敢與金兵一戰,逃跑中,下令掘開李固渡以西的黃河,企圖以滔滔黃河之水來阻止金兵追擊。

杜充沒想到,南方地勢低窪,黃河之水根本沒有淹向金兵,反而由滑縣南、濮陽、鄄城、鉅野、嘉祥、金鄉一帶注入泗水,並由泗水注入淮水,史稱“黃河入泗奪淮”。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黃河入泗奪淮”給宋朝帶來的損失是災難性的。

當時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被洶湧而來的黃河水毀於一旦,加上人們毫無準備,兩淮地區,僅被淹死的百姓就有20多萬,因水災和水後瘟疫而造成的流離失所之人更是上千萬之多。

經此一決,宋朝元氣大傷。

不僅如此,決河還導致此後,黃河改道,讓江淮平原,特別是地勢低窪的泗州城,在後來700餘年裡飽受洪水氾濫的侵害。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將國都定到北方的大都,而大都所需要的物資,也需要南方供給。

當時已經存在的京杭大運河因為年久失修,泥沙淤積嚴重,北上繞道較遠。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為縮減行程,提高漕運效率,忽必烈下令開鑿了從山東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並對山陽瀆等加以疏浚,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自此,泗州失去交通要道的地理優勢,日益被邊緣化。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三、黃河改道與古城的沉湖

黃河改道帶來的水患災害,泗州城的感受最深刻。

早在北宋的時候,泗州城所在的人工運河汴河,其主要水源就是黃河,而黃河在雨季尚且十分之五六是泥沙,更何況苦水季節,泥沙量更是達到了十之七八。

如此含沙量大的黃河水,進入水流相對平緩的汴河後,泥沙漸漸淤積下來。作為北宋漕運主要通道,朝廷時常派人清淤,但一直未能根本解決。

黃河改道後,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淤積,造成河流河面抬升,而泗州城又地勢低窪,因此,水患頻發。

從公元764年至公元1118年的454年裡,泗州遭受的水患有17次,在杜充決河導致黃河奪泗入淮後,從1128年至1574年的454年裡,僅記載的水患就有47次。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元朝對京杭大運河進行改道後,因為地勢關係,黃河的又流向了京杭大運河,黃河水夾帶的大量泥沙在到水流緩慢的清口(今淮安市西)淤積,時稱“門限沙”。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隨著泥沙淤積越來越多,淮水入海口逐漸被抬高,淮河排水受阻,清口以下的淮河也隨之淤積得越來越嚴重,導致淮河上游河道也因黃河濁水的湧入和泥沙淤積,造成堵塞,並屢屢發生決口,嚴重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漕運。

1569年(明隆慶三年),淮河發大水,“淮決高堰,黃河躡淮後……運河決寶應黃浦,入射陽,清口淤積”,“山陽、高、寶、興、鹽匯為巨浸”,高郵、寶應的水患自此不斷。

1570年,淮河決河,山陽、高、寶、興、鹽等地遭受巨大洪災,淮陰城裡甚至可以划船而行。

1575年,黃河暴漲,淮河南岸決堤,淮安、高郵之間,“向來湖水不逾五尺,堤僅七尺,今堤加丈二,而水過之。”

1576年,黃河在崔鎮決口,淮河在高家堰決口,高郵湖在清水潭、丁志等決口,徐州、邳州、淮安南北漂沒千里,高郵、寶應、興化、鹽城被大水浸泡,淮安城幾乎被淹沒,洪水日益逼近鳳陽府、泗洲城。

1577年,淮河又決高堰,不僅漕運受阻,又使淮、揚遭受水患,連位於泗州的明祖陵都被淹了,萬曆皇帝朱翊鈞震怒。

1578年,朱翊鈞啟用治水經驗豐富的潘季馴來治理淮河,誓必要保證祖陵安全。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潘季馴

潘季馴認為,淮河流域水災頻發,是由於黃河泥沙淤積清口造成的,因此,治理水患的關鍵,是讓清口不再聚集淤泥。

於是,“蓄清刷黃”提上議程。

但就地理條件而言,淮河地勢比黃河低,如何才能實現“蓄清刷黃”?

潘季馴提出:“築堤障河,束水歸槽;築堰障淮,逼淮注黃;以清刷濁,沙隨水去。”即“束水攻沙”。

潘季馴所說“築堤障河”是加固黃河堤壩,“築堰障淮”修築高家堰。

高家堰的修築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當時,廣陵太守陳登為了阻止淮河漲水時,漫出淮河東岸河道,以保護淮河東岸的農田、房舍和航道,在五家墩以南,古富陵湖以東修築了一條長15千米,堤高9。15的大堤。

此後,歷代也有人修築過高家堰,但基本上都是為了阻止淮水東漫。如北宋慶曆年間張綸,明永樂年間的陳瑄,明隆慶年間的總督漕運王宗沐。

此次潘季馴的修築高家堰的目的與以往都不同,他不僅要透過“蓄清刷黃”保淮河沿岸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明祖陵和京杭大運河漕運的安全,即“刷黃濟運”。

明朝定都北京,京城所需物資等,都要依靠富庶的南方提供,而南方物資向北輸送的最便捷高效方式,就是透過元朝修築後的京杭大運河。

因此,在潘季馴此次治水的重中之重是保漕運。

1579年,按照潘季馴所設想的,一條從武家堰至越城長約30千米,高約11米的高家堰修築完成。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高家堰修築完成後,淮河的水位被抬升,淮河專出清口,沖刷清口和以下河段的淤沙。

第二年,潘季馴又將高家堰往南推進20裡,至周家橋。

此後,淮河沖刷泥沙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1194年至1578年,黃河下游三角洲的面積,每年平均向海洋延伸33米,1579年至1591年,則每年平均延伸1540米。

從短時間來看,“刷黃濟運”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淮河流域,特別是泗州的水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年年增多。

《帝鄉紀略》雲:“泗之患水者,一曰淮,一曰河,一曰湖。而不知湖之患則以淮漲之,淮之患則以河逼之。然河不特煽,清口下流如歸仁集以東,實當州境左臂。而嘉靖間亦曾自懷遠渦口沖決入淮,目今黃堌南徙,倘一旦下壅上潰,與淮湖匯成一派,即分道稍平,恐亦難保其終也。”

因為,一般而言,河過兩山之間的狹窄地方才適宜修築大型水庫,一來可以減少成本,二來有山體阻擋,也比較牢固。但是,高家堰修築在幾乎算是一馬平川的江淮平原,整個阻斷的也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的淮河。

因此,築成之後,江淮地區本來是由多個小湖泊組成的洩洪湖泊,隨著淮河阻斷,水位升高,逐漸連線成一個大湖,即我國最大淡水湖洪澤湖(以前的洪澤湖比較小)。

一場洪水,讓一座古城在湖底沉睡了三百多年

雖然高家堰採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築堤技術,材料也是用得最好的材料條石,但一個堤長40千米,高11米的大湖屹立在平原上,對堤壩下一馬平川的江淮地區而言,特別是對泗州這種低窪之地,無疑是十分危險的。

事實的確如此。高家堰修建後,泗州等江淮平原地區的水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演愈烈。

就決堤而言,從1575年至1855年,高家堰決堤140餘次,平均不到兩年就是一次。

從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移治臨淮開始,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泗州城完全沉入河底,泗州城共存在了951年,其中遭遇的水患情況如下:

公元735年至1436年的702年,水患27年次,泗州城水患7次,可謂“百年一遇”。

公元1437年至1507年,共71年,水患6年次,平均12年一次,6次水藻中,泗城水災佔一半。泗城水災由百年一次變成百年四次。

公元1508年至公元1598年,共91年,水患52年次,其中1536年後的63年,水患有44年次,這之中,公元1577年後的水災又最為嚴重。

由於清朝也是定都北京,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並且,清朝對明祖陵也不是那麼在乎,因此,儘管泗州水患年年增多,但治水重點,較明朝一代更加關注於保漕運上,所採用的治水策略,也基本上延續了潘季馴的方式。

公元1659年至1685年,共57年,水患16次,看上去水患次數不多,但特大水患多,特別是康熙前期。

公元1662、1665、1666、1672、1676,泗州都被大水淹沒過。

1677年,靳輔治河,又繼續大修高家堰,將高家堰向南延伸到翟家壩,向北延伸至爛泥淺,並大挑清口,引河四道。

大修高家堰讓泗州城的水患更加嚴重,1679年,泗州城遭受特大水患。

1680年,黃河流域發生大洪水,徐州以下黃河南堤多處決口,大量洪水進入洪澤湖,水位高漲,加上淮河也發生洪水,於是,在黃淮的洪水之下,泗州城沉沒於水底。

1696年,泗州城徹底被淤積的泥沙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