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菜單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園林,作為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不斷變遷。由最初輔助生產、生活的菜畦、果園,到以觀賞和美化環境為目的花圃、魚池、假山,再後來成為體現建築佈局體系藝術特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園林的設計構造,已經被視為社會文明的一種標誌。當今世界的文明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地域的園林風格和特點也各有不同。本篇以16~17世紀東西方各具代表性的兩處園林為例(中國蘇州的拙政園和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比較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園林藝術上的呈現。一。 簡述拙政園與凡爾賽宮園林

1.中國古典園林—拙政園

說起我國古典園林,有四個最為著名,分別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和拙政園。這四大名園中,有兩個座落在蘇州,足見蘇州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地位。拙政園位於蘇州東北,由明故御史王獻臣在卸任回鄉後建成。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當時王獻臣的摯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參與了該園林的規劃設計。文徵明還依照園景繪成拙政園圖畫31幅,並在每幅畫卷上題詠景詩。其後又作《王氏拙政園記》,為我們今天瞭解和研究拙政園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拙政園自東向西分為三部分,東面主入口的園區以開闊的田園風光造就園林空間開朗的氛圍;中間花園稱為“復園”,以水為主題,池島假山為勝景,林蔭茂密,各色花木相輔相成,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是全園精華所在;西面花園庭院錯落,曲折變化,建築精美。三處景觀各具特色,體現出典型江南地區傳統園林的風貌,堪稱蘇州園林的代表。

2.凡爾賽宮園林

凡爾賽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造園家勒·諾特爾設計及督建。園林從1662年始建,歷時26年才基本完工,工程之浩大、規模之宏偉、風格之突顯、內容之豐富、手法之多變,使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和最強大君王的紀念碑,讓古典主義的造園藝術得以完美呈現。勒·諾特爾也憑藉凡爾賽宮苑,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法國古典式園林風格的代名詞。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該園林佔地面積巨大,據稱初建成時有6000萬平方米。總體規劃以凡爾賽宮殿為中心,而園林在宮殿以西的中軸線輻射出去,其中宮殿東西方向的主軸就長約3公里。刺繡花壇、中部水池、跑馬道、噴泉、水道與建築物一起,整齊而有規律地對稱分佈。大量的雕像散置於園林的各個地方,使得園林氣勢恢宏、莊重典雅。二。 園林中的實體比較

1.植被

觀賞性的花卉樹木是園林造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園記》中,我們得知當年園中的花木種類及分佈狀況。芙蓉榭的木芙蓉,小滄浪亭修竹,柳隩邊上的楊柳,水花池的荷花、美竹,淨深亭東的柑橘,待霜亭的紅楓,得真亭的珍李,桃花沜的桃花,湘筠塢的古槐,竹澗之東的江梅等等。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這些花木,都是江南地區尋常的品種,按照設計者的意圖進行栽種和分佈。而園林的設計者的審美又源於自然,例如在季節的更替方面就做了相應的考慮,因此就有了春賞桃柳夏觀荷,秋看紅葉冬品梅的安排。

凡爾賽宮苑的植物種植大體分為兩個層次,即臨近宮廷的刺繡花壇以及遠離宮廷的林園。在原來的建造中,宮廷近旁主軸兩側分佈兩個對稱的刺繡花壇(後來被改為兩個水花壇)。花壇以各種花卉為主,黃楊矮籬為輔,透過人為的排布和修剪,製作成規律的幾何形狀和美麗的圖案,底部還配有彩色石子裝飾。

刺繡花壇在往遠處去還有四塊低矮灌木叢修剪出來的迷宮,也依照對稱規律佈置。而林園所有樹木多為闊葉喬木,有椴樹、山毛櫸、鵝耳櫪等等高大垂直的樹木。對於這些大樹同樣是透過修剪和排列來達到外觀統一的,陣列整齊的效果。著名的國王林蔭道路旁的樹木便是如此。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2.水景

拙政園佔地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亭榭精美,再加上花木繁茂,令園中處處都充滿詩情畫意,別有一番濃郁的江南水鄉的風韻。其中復園的水景最讓人們所稱道,它利用原來自然的溪池,打造成一片狹長而又四處聯通的水面。

池子的北面堆了兩座假山,南面是一溜池邊延展的岸壁。環繞池子周邊,花紅柳綠,亭臺樓榭皆倒映水面;錦鯉花鯽,青蝦玄龜皆遊戲池中,組成一幅生動的畫卷。

在凡爾賽宮苑內的道路上,水池、噴泉分佈在路旁或十字路口。在向主軸的遠端延伸,還設定了兩條十字交叉的運河。早期的刺繡花壇已經變成了一對長方形抹角水池,形成兩個很大的水鏡面。池壁上裝飾有愛神和山林水澤女神的臥姿青銅像。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在國王林蔭道的十字路口,是有名的阿波羅噴泉池,阿波羅駕馬車的雕像在池子中心,周圍是一圈被詛咒的青蛙雕像。噴泉作為對水的一種技術處理,配合石材或青銅雕像所賦予的裝飾形式,自古以來在西方園林界就長盛不衰。從宮殿處遠望,位於中軸線的運河、泉池、水池就宛如一條串著珠寶的長鏈

3.建築物和裝飾物

對比文徵明所繪拙政園園景圖,我們今天看到的拙政園增加了許多建築,很大一部分是在太平天國時期新增的,那時該園為忠王李秀成的所居。

文徵明認為原址土質鬆軟,溼氣太重,實在不宜承載過多的建築,所以最初建成的拙政園時建築不過一樓、一堂、六亭及二軒而已,反而欄、池、臺、塢,澗就有二十一處之多。總得來說是以山水景觀為主體,只是在不妨礙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佈置一些必要的人為建築。雕像在拙政園幾乎難見蹤影,倒是歷代名人所題楹聯、牌匾隨處可見。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而對於凡爾賽宮苑而言,宮殿才是園林的中心,建築物置於地形的最高處,殿前有大道貫通全園。殿前的花園和後續的林園在規模和形式上都服從於建築。

此外,大量的石制和青銅製的雕像遍佈全園各個角落,雕刻的題材多以神話、英雄或動物形象為主。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卻覺得這些雕像過於刻板嚴肅,別出心裁地要求製作許多兒童雕像,以期花園的氣氛能夠活潑些。三.園林設計建造及指導思想的比較

1.設計規劃佈局不同點

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記載:“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其中“稍加浚治”一項就說明在拙政園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展開的,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地的風貌。

另外關於拙政園的建造,在《歸園田居記》中也記錄:“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按照這個建造方針,造園時多為就地取材,在適當的地方安置適當的植被或建築,合乎時宜。拙政園以水為主,以花木為輔,整體佈局疏朗自然,園中水面渾然天成,少有遮擋,廣闊而寧靜。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相比之下凡爾賽宮苑的佈局,是透過宮殿中軸線的延伸而形成全域性的軸線。宮殿是起點,同時也是中心。所有的花園、林園以及水景都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建造,而且幾乎所有的園景都是以中軸線呈對稱分佈。

這種規則式的造園風格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莊園,但在空間尺度上向外無限延展的特徵,令整體佈局帶有一種莊重典雅的氣勢。這也是完全人工化的結果。

2.造園思想之異同點

拙政園的得名,來自於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反映出園主人王獻臣對失意官場的厭倦和對歸隱田園、閒居生活的嚮往。歸隱,就意味著要回歸自然,親近自然。

按中國道學的思想,講求“天人合一”,這裡頭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天人合一指的是人的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在園林建造方面,中國人會向自然界學習,而規劃、建造無不合符自然。

凡爾賽宮苑的園林主要以尊貴的形式表達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從宮殿開始,延綿幾公里的中軸線景觀體現了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而放射性的對稱佈局又表現出皇權浩蕩的理念。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人為地改變地貌、植被、建築物及其附屬件的分佈。這一切,都是以人的意志為導向的。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也許有人會說,拙政園代表的是私家園林,而凡爾賽宮苑代表的是皇家園林,二者沒有可比性。

事實上,中國皇家只有在主宮殿或是陵寢的建造會採用中軸線對稱佈置的原則,而行宮、園林還是會效仿私家園林的建造模式,其中蘇州園林的樣式尤為受到明清兩代帝王的青睞。

而像凡爾賽宮苑這樣的勒·諾特爾式古典園林樣式不僅應用於皇家,在當時歐洲的貴族圈子裡也是造園的主流。因此這兩種不同的園藝理念的差異是由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所造就的。結語

從上述拙政園和凡爾賽宮苑的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代表著對待自然時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種是源於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則行事;另一種是按人為的意志改造自然,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意。

中西園林特徵中國拙政園源於自然,而凡爾賽宮改變自然

數百年以來,人類(尤其是西方人)對自然改造的成果不斷登峰造極。但與此同時,荒漠化加劇、臭氧層被破壞、厄爾尼諾現象頻發、全球氣溫上升導致兩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環境問題不斷威脅人類生存。

人類自命為自然界的征服者,可以高高在上,為所欲為,到後來才發現人也不過是自然的一份子,沒辦法置身自然規律之外。反倒是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明白了只有順應自然才是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

1、《中外園林的歷史淵源與嬗變研究》

2、《中國古典園林史》

3、《園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