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菜單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束河古鎮

文/張春彥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儘管好多人都說這裡是古鎮,來到後,我卻更願把這裡當是一個靜謐的村寨。古鎮,是說這裡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商貿發達的繁榮;而村寨,是說這裡阡陌交通、採菊東籬、怡然自樂的心境。

或許是來的時間太早,四周是寂寂的,連雞鳴犬吠之聲都沒有,更不用說行人匆匆或輕輕的步履聲。有風拂過,周遭瞬間就瀰漫起花的馥郁、草的清新、露水的甘冽以及莊稼即將成熟時芬芳的氣息;當然,還有依稀的只存在於牛馬等牲畜身上特殊的鄉村煙火味道。

站在青龍橋上,感覺太陽剛剛才冒出一點頭,對面瑰麗的雪山、悵然若失的自己以及自己腳下的橋瞬間就被塗抹成閃亮的金色。橋下緩緩的水流,似乎更加歡快起來,泠泠作響,一瀉而去,把河裡生長的水草,激盪得起起伏伏,歪歪斜斜中飄搖出更加讓人憐惜的柔弱風姿。河畔清清的楊柳,也時而不時地風擺婆娑,影子斜斜地鋪排在水面上,與水裡的草相映成趣,頓時就勾勒出柔媚江南的樣子。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堆砌橋面的石頭,因經歷了數百年風雨飄瀟的滌盪,斑駁蒼老,平淡無奇,怎麼也找不到它被譽為麗江壩子裡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石拱橋的偉岸雄渾,也未尋覓到傳說中從這裡一步跨到雪山成仙的仙人留下的腳印,倒是石頭縫隙裡生長著的那極為茁壯的野草,讓橋極為厚重樸實的安全感裡,忽然平添出一份青蔥而蓬勃的生機。橋寬僅有4。5米,25米長,現在看起來是短小而又逼仄的,但橋身上譜寫的歷史,卻悠久而又漫長。裡面有多少的悲歡離合,幾許的世事滄桑。而歷史的滄桑,是需要在橋身上來來回回穿梭,細細品鑑與感悟的。

當年的馬幫漢子,多少次從這裡開始了茶馬古道的征程,在楊柳依依的河畔,在雨雪霏霏的日子,與家人、親人、戀人河梁攜手後,毅然決絕地奔向艱苦卓絕的遠方,給身後的人,留下了千行的淚雨,無限的哀怨。煙柳和平橋,也留在遠行人的腦海裡,成為家鄉難以磨滅的符號與惦記。不知當年徐霞客一步三回頭地邁過的那座石橋,是不是青龍橋,但他確確實實記載下來“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的文字。據說,十和就是的如今束河。或許,徐霞客當初並沒有聽懂當地的方言,納西語原本是把束河叫做“紹塢”啊,而“紹塢”,是“高峰之下的村寨”的意思,和“十和”,原本就風馬牛不相及啊。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順河往西挪步,岸兩邊有鱗次櫛比的民居。有的是已改做了商鋪,商鋪的主人們按照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命名了諸如“一米陽光”“那時花開”“躲起來”等詩意的名字,有意無意地種植了各色的花花草草、綠植喬木,把不大的院落裝扮的奼紫嫣紅、琳琅滿目;有的仍是當地居民的宅院,保留著三坊一照壁的構造佈局,從或高或矮的院牆向裡面望去,也是生機盎然、一片爛漫的樣子,但門口掛著“私人住宅,謝絕參觀、請勿打擾”的指示牌,會讓蹣跚而來駐足不前的遊客或多或少會升起淡淡的失落,猜想著面前這並不深深的庭院裡,會隱藏著什麼樣的雲淡風輕,愛恨情仇?有人甚至會盼望著,最好每個這樣的院裡面都植一株參天的杏樹吧,等春天的時候再來,可以看到那滿院的春色隨一枝怒放的杏花綻放在院牆的上頭。

路的盡頭,是一汪水聚整合的九鼎龍潭。潭水清澈剔透,卻泛著青幽的光芒,風起的時候,波光粼粼,層層疊疊,像墨綠的濃的化不開綢緞忽然間平平仄仄地跌宕開來,每一寸的皺褶裡都變幻出不同的色彩。運氣好的話,能從這裡看到雪山的倒影,清雋挺拔,意境奧妙,當地的人們,也附庸風雅地把它稱之為“雪山倒映”,給你無盡的遐思與考量。潭裡游魚眾多,絕不怕人,甚至是喜歡了人的到來,哪怕有丁點的腳步聲,它們就搖頭擺尾的浮了上來,密密匝匝聚集起一片。潭邊的文字介紹說,乾隆《麗江府志》記載:九鼎龍潭,在“城西十里,潭水清澄,游魚可數,廣十畝。岩石奇秀,林木幽深,相傳昔有欲網其魚,雷雹驟至,至今無敢者”。於是如今潭裡的魚兒,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與人和合相生了。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潭旁一廊橋的入口處, 隱藏了一處四合院佈局的寺廟建築,門楣匾額書有“三聖宮”的大字,渾樸雋秀。說是明代土司木東建於隆慶年間,上世紀80年代重修了的,裡面分別供奉了觀世音菩薩、龍王和孫臏,加之面對一池碧波的龍泉湖,因而也就得名龍泉三聖宮了。這裡最為知名的是大殿裡儲存了明朝的壁畫,這裡最能引起人們思忖的卻是為什麼會同時供奉了觀世音菩薩、龍王和孫臏三位聖人?

也許,供奉觀世音菩薩,是因為當時的納西人民,多信仰藏傳佛教,祈求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佑眾生;供奉龍王,是渴望龍王可以為這裡並不肥沃的土地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年景;而供奉孫臏,應該是他在民間被稱作皮匠的祖師爺有關。據說那時,因茶馬古道帶來的商貿發展,西南邊陲的雲南也產生了對各種皮製商品的需求,木氏土司於是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生產製作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不久束河就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之鄉”,束河工匠的足跡,隨馬幫漢子的駝鈴聲,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角落落。

作為皮匠祖師爺的孫臏,因而也被供奉在這裡,享受著四季不斷的綿綿香火。如今,這裡的遊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儘管在從這裡大覺宮的二樓可以俯瞰到外面近處的林木森森、碧波盪漾、田疇綠潤以及並不遠處的炊煙裊裊;儘管好多人說在有月的時候,從這裡可以看到綠水鷺白、雲海蒼莽、蟾桂氤氳的奧妙意境,甚至會升起“月光如水水如天”“風景依稀似去年”的感慨與唏噓。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龍潭四周不遠處的土地上,當地的居民隨手種植了幾架豆角、數畦油菜、兩行零星散亂的苞谷,因油菜花還在怒放著,於是滿滿的鄉村牧歌、田園景緻居然就清晰地展現出來。有一殘破的碑刻,在潭邊橫躺著,年代不可考據了,大概也是記載了這裡的人文掌故、風花雪月吧。碑刻不遠處,有叫做“三眼井”的地方,第一眼井是泉水,凌冽甘甜,是先前納西族人飲用水;水往下流,依次是第二眼井,用來洗菜;第三眼井,用來浣洗衣物。三眼井隨形就勢,從上到下,迤邐相連,體現了納西族人節約用水的智慧。

如今已經沒有人來這裡飲水、洗菜、浣衣了,水就潺潺的流進了河裡,彙集到潭裡。河畔潭旁,聚集了些許當地的人們,面頰佈滿了皺紋,臉上帶著這裡特有的高原紅,他們一動不動,慵懶地發呆,彷彿凝固在這溫柔的時空中,隨水流緩緩地浸潤到只屬於自己的世界。唯有那明亮澄澈的眸子裡,閃爍出安然無羈的淡定,讓身旁世界的浮浮沉沉、喜怒哀樂,一起沉澱到眼前平靜安逸的波瀾不驚裡。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河兩岸,新開了不少的酒吧茶舍,夜幕降臨了,束河一半的色彩和故事就交給了他們。陽光漸漸逝去時,朦朧的燈光就漸漸地多了起來,東西兩岸呼應著,此起彼伏,如同螢火般星星點點,散落在有人和無人的每一個角角落落。酒吧裡會飄出這樣那樣的歌聲,歌手們的嗓音,或輕柔或粗獷或沙啞或甜膩,歌曲的內容,有愛情的浪漫、鄉愁的嫋嫋、遊子的哀怨、人生的惆悵。聽著聽著,你的心忽然就沉靜下來,澄澈起來,開始幻想著可以在這裡多呆些日子,多享受些恬淡如水的時光。

有些酒吧的外牆,密佈了諸如“霾在北上廣,快樂在麗江”“我多想一不小心就和你白頭偕老”“小時候,幸福是簡單的事;長大了,簡單是幸福的事”等或詼諧或幽默的塗鴉,讓人甚至能一瞬間就能明白幾許道理,放下曾經的執著,覺得生活就應該是眼下這個樣子,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夜深了,就回去休息吧,有幾家客棧二樓的房頂,是留有透明的玻璃幕牆的,躺在那寬軟舒適的床上,能看見深藍的夜空,滿綴著鑽石藍的星星。如若此時有風拂過,客棧裡懸掛的東巴許願風鈴會適時地歌唱起來,叮咚叮咚,叮咚叮咚,讓你甜甜地進入夢鄉。

茶馬古道的束河古鎮,譜寫著村寨的悲歡離合,世事滄桑

都是納西族早先居住的地方,都享受著雪山的庇護、遊人的憧憬,自己的心,卻只沉浸在束河而無法自拔。你要問為什麼,親愛的,我告訴你:在這裡,白天的時候,人比大研少了太多,比白沙的多了那麼一丁點,有煙火的氣息而絕無僕僕的風塵;晚上,少了大研太過的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多了白沙沒有的華燈初放燈火闌珊。這裡更多的,是風和流水的聲音,是時間慢下來、人心靜下來的愜意,那聲音,那愜意,能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浸潤到你心靈最深處,觸動你原本最堅硬或最柔軟的地方。

少了燈紅酒綠的狂放浪蕩,多了一絲讓人心無旁騖的沉穩和從容。束河古鎮就是這樣。無論你來或不來,它依舊在雲捲雲舒裡寵辱不驚,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地碼在雪山的腳下,停留在每一個來過的人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