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夜上海·流連|"魔都水鄉"音樂谷

菜單

夜上海·流連|"魔都水鄉"音樂谷

俞涇港、虹口港、沙涇港在這裡相交、蜿蜒環繞,這裡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儲存完整水系格局的地區,還有8座儲存完好的橋樑和大量獨具特色的石庫門建築群。漫步於此,彷彿讓人回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靜靜的河水,默默矗立的建築,似乎在述說著它的百年滄桑變遷……北起愛思兒童公園,西至九龍路,南抵周家嘴路,東到海倫路的上海音樂谷(SMV)地區,被人稱為“魔都水鄉”。這裡有江南水鄉的恬靜,也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

夜上海·流連|"魔都水鄉"音樂谷

圖說:1913老洋行??宏新/攝(下同)

1933老場坊

虹口區溧陽路611號

推開九龍賓館頂樓的窗戶望下去,有一座頂部宛如一把撐開的巨傘的建築,獨特的造型在夜色的襯托下熠熠生輝,綻放著光芒。

1933老場坊原為上海工部局宰牲場。1931年,工部局在虹口沙涇路購買土地,1933年11月,一個外圓內方結構、具有現代氣息的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的宰牲場竣工投入使用。宰牲場裡,“無樑樓蓋”“傘形柱”“廊橋”“旋梯”“牛道”等眾多特色風格的建築融會貫通,這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最現代化的宰牲場,如此規模的宰牲場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3座,而目前只有上海這座被完好地儲存下來。1933老場坊成為上海城市演變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地理標識和文化地標,202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工部局宰牲場設計獨特,整棟建築無樑樓蓋,超過300根的寬大傘形柱均勻分佈在建築方形的外圍體量中,獨立支撐起雄偉的建築。八角形和四邊形的傘狀柱帽是該建築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傘形柱帽主要分佈於建築外圍的西側,方形傘形柱帽分佈在外圍的其他部分。而廊橋空間是該建築最具特質的特徵之一,外廊橋空間含有4層外廊和相互連線的26座斜橋,是滬上旅遊人士和攝影愛好者網紅打卡地。

本世紀初,工部局宰牲場建築被發現後,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建築樓、地面、外牆面、內牆、廊橋、傘形柱、屋面、電氣裝置等進行了修繕,拆除後期增設的2座廊橋,對原26座廊橋中損壞部分重新裝配。修繕改建後的1933老場坊有國際美食購物、戲劇音樂演出、主題狂歡派對,其中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臺”成功舉辦過法拉利F1派對、巴黎藝術設計展、《藍莓之夜》亞洲首映派對等眾多重要活動。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也與1933老場坊簽訂長期演出協議,把1933空中劇場打造成上海北部的演藝中心。1933老場坊作為音樂谷中最早建成的經典之作,已成為上海的地標性建築。

1933老場坊歷經戰火硝煙,雖然數度關閉,但是建築本身卻奇蹟般地被儲存了下來。歷史,使這座建築成為塵埃中的一塊“璞玉”;歷史,又使這塊璞玉蝶變重生,被打磨成了一塊尊貴的美玉。

夜上海·流連|"魔都水鄉"音樂谷

圖說:河邊老洋行

星夢劇院

虹口區東嘉興路267號

星夢劇院周邊每天都有年輕的靚女靚仔前來打卡,這裡誕生了中國本土化的偶像組合,是年輕人的時尚之地。自從中國大型偶像團體SNH48將專屬表演基地落戶星夢劇院後,這裡便成了中國新生代偶像文化的新地標。

星夢劇院的前身是嘉興影劇院,20世紀30年代建設時稱為“天堂大戲院”,是一棟具有近代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建築。由著名的英國Atkinson&Dallas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英商業廣地產公司投資興建,是全上海最早期的電影院之一,1970年3月改名“嘉興影劇院”。2010年左右,虹口區對這座老電影院作了保護性修繕,並恢復其演出功能。2013年8月,嘉興影劇院更名為星夢劇院。現在,劇院周邊每天都有不少SNH48粉絲,連這裡的餛飩店都成了網紅店,一些攝影愛好者常常在此蹲守,捕捉他們理想中的畫面。

《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意象的五個元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誌物。一處可讀性、意象性高的場所,需要不同元素之間互相強化和呼應。處在十字街頭的星夢劇院,可以看到通暢的來往人群;適宜的街道尺度和建築立面形成的空間圍合感,又給人群駐足、聚集創造了便利;各種活動和表演來到街道上,延伸了劇場固有的空間……排隊、閒逛、交談、買賣、接送車、拍照,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這裡不期而遇。在嘉興路,劇院不再是劇院本身,而是和周圍街區共同組成了一個物理環境。作為一棟歷史建築,一個比較市井的地方,很多外地人、外國人喜歡來這裡,覺得“這就是上海的樣子”。幾個結伴而來、到星夢劇院及周邊地區遊覽的老外感慨地說:“沒有比嘉興路能更好地感受上海的地方了。”

夜上海·流連|"魔都水鄉"音樂谷

圖說:三角地藝術園

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產業園

虹口區溧陽路735號

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產業園是集音樂創作、文化展示、潮流設計、傳媒互動、酒吧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時尚文化創意產業園。在這裡,因三面環水形似半島而得名,一杯咖啡、一把吉他,在綠植環繞的屋頂上曬著太陽,眺望蜿蜒的河道,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哼起歌來。有著百年曆史的哈爾濱路1號橋、2號橋和溧陽路橋,以及一片老石庫門街區,賦予了半島灣一種別樣的柔美與悠閒。

半島灣內的哈爾濱大樓建成於1929年,是一位美國商人開設的匯芳鋸木公司,後因二次世界大戰美商撤離而被各方勢力混居。1942年以前,這一帶因有大量日本人聚居而有“日租界”“小東京”之稱,二戰時期也曾是猶太難民在上海的臨時避難所。解放後有關部門將其整頓修繕後,變成“新人習藝場”,由此成為當時上海的一個新地標、新景觀。

半島灣產業園在改造時,將其中典型的美式建築風格保留了下來,多年的文化積澱與無處不在的音樂元素融為一體。在這裡,以紅色磚牆為標誌性元素,沿河景觀和園區外街的餐廳營造出一座音樂碼頭,讓人恍惚間彷彿身在威尼斯街頭。斑駁的樓梯扶手與修舊如舊的大樓牌匾道盡世事變遷;牆體上收集雨水的管道則別具創意地構成一個個音符,既可收集雨水又能發出美妙的樂聲,紅牆前的巨型里拉琴雕塑在遊客走過時會奏響優美的樂章,空中花園還可以俯瞰到屋頂上的一節樂譜……音樂在這裡成了流動的建築,建築又凝固了音樂,讓身處鬧市中的人們能在此尋到一份寧靜與從容,成為一個讓心靈“回家”的港灣。

國家音樂產業基地、1933老場坊、星夢劇院、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產業園、三角地藝術園區、音樂谷展示體驗中心、1913老洋行等構成了上海音樂谷景區。它是虹口區百年發展變遷的縮影,也是上海近代城市各種文化交流和對話的產物和見證。未來,這裡也將成為上海都市旅遊的重要區域。

新民晚報記者 袁瑋?特約通訊員 龍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