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菜單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

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展覽面積擴大至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

紀念館新展廳內部不僅設計簡約、時尚,而且展品也更為豐富。整個展陳共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6個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幾個復原場景、透過161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講述了二戰時期猶太人如何逃離納粹屠殺、如何來到上海虹口、中國人民如何和他們友善相處的感人故事。

與以往不同,新館整個展廳以“沉浸式”的氛圍,帶著參觀者以“聽故事”的方式,去了解這段歷史往事。參觀者可以透過瀏覽影像資料,聽猶太難民親口說一說當年經歷;可以透過一件歷史文物,瞭解猶太難民如何從海上逃亡到上海;透過一個復原場景,知道猶太難民和上海鄰居的生活環境;更可以透過一部歷史短片,快速瞭解歷史背景。尤其展館序廳部分,透過多媒體影像裝置實現了類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讓參觀者瞬間就融入凝重的歷史氛圍之中。

而原本位於紀念館入口通道的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此次也被整體移動到了擴建後的廣場上。名單牆設立初期,原本僅刻有13732個名字,目前名單牆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個。現在,名單牆的最後設定有一塊“留白”牆面,等待透過今後的史料徵集,補上更多姓名。

每件展品背後都是一段往事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在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貝蒂的婚紗”“約瑟夫的玩具獨輪車”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在“同舟共濟”展廳內,一把看似普通的銀色哨子是“隔離區”無聲的見證者。歐洲猶太難民在上海的平靜生活隨著1943年“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的設立被打破。當時,日本當局為了方便管理,在隔離區成立了猶太人自管組織“外人保甲制度”,由猶太人擔任“保甲人員”,監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離區的行為等。這個哨子正是當年猶太人“保甲人員”使用過的。

哨子的捐贈者漢娜洛瑞 埃斯奎納齊(Hnnelore Esquenazi)是一位曾經居住在上海的猶太難民。去年11月下旬,紀念館工作人員特意趕到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漢娜洛瑞的家中。86歲的漢娜洛瑞在家中口述當年的避難經歷,由她的外孫女剪輯成30分鐘的錄影。漢娜洛瑞把這段錄影以及珍藏了一輩子的哨子、上海工部局宰畜場入門證、德國護照等物品捐給了紀念館。

也是在“同舟共濟”展廳內,一個略有些破舊的手袋正等待著它的主人出現。

上海居民金文珍女士的祖父金老先生曾在東長治路500多號開了家米店。

1940年的一個傍晚,一對猶太人夫婦抱著發高燒的孩子找到金老先生借錢,並拿出一個漂亮的手袋作為抵押,表示一旦有錢了就贖回去。

金老先生給了那對猶太人夫婦相當於當時米店一個月營收的錢款,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過他們。

老先生一直惦念著他們的安危。後來,金老先生把一直儲存的手袋轉交給金文珍女士,並囑託她繼續好好收藏,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那對猶太人夫婦。金文珍女士找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將手袋交於紀念館儲存,並透過展出設法找到那對猶太夫婦的後裔,完成金家祖孫三代的心願。

讓兩棟老房子“開口說故事”

為紀念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納和保護猶太難民的這段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近年來,紀念館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成為上海猶太難民研究的重要平臺。如何守護好這一重要文脈,展現好這段獨特的歷史?上海和虹口區決定對紀念館進行擴建。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透過舊改徵收,將位於紀念館西南面兩幢猶太難民曾居住過的建築納入了擴館範圍。讓見證了歷史的老房子來開口說歷史。與展廳內部現代的佈局相比,新展廳外觀依舊還是老房子的舊時模樣。如何在保護歷史建築風貌同時,讓老房子開口“說故事”,虹口上下動了不少腦筋。

觸控按鈕可以“講故事”的裝置、可以和觀眾實現互動的大型觸控式螢幕……經過擴建改造,兩幢老房子裡彙集了大量“高科技”。基於豐富史料推出的展陳內容,以藝術表現和科技支援緊密結合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場歷史、科技和藝術的交融的視覺盛宴。

此外,紀念館廣場也同步進行了擴建,不僅面積更大,功能也更為完善。原本位於廣場的大西洋咖啡館從半露天模式,升級為實體店鋪。歷史原件“大西洋咖啡館”“香腸男高音”“合恩小吃店”店招被整體移入紀念館內花園中儲存。參觀者在展廳參觀完後,可以在這些見證歷史的店招下,喝一杯咖啡,追憶往昔。

資料:虹口區新聞辦

編輯:張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