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河跑了橋還在,山沒了隧道還在,是基建良心工程還是另有蹊蹺

菜單

河跑了橋還在,山沒了隧道還在,是基建良心工程還是另有蹊蹺

你知道宏都拉斯嗎?這個國家雖然鮮為人知,但這裡有一座聞名於世界的橋樑。而它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它夠大夠高夠堅固,而是因為這座橋發生過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這座橋叫作喬盧特卡橋,在它建好的當年,橋下的河流就改了道,大橋只能孤零零地矗立在被泥沙覆蓋的原河道上,好像被河道“拋棄”了一樣 。

其實中國也有這樣讓人想不透的基建“怪談”,比如“山沒了隧道還在”,為什麼會發生這麼離譜的事?

被河道“拋棄”的橋

河跑了橋還在

1935年至1937年間,美國陸軍工程兵團計劃修建一條穿過整個美洲的公路,泛美公路(Pan American Highway)。這條路幾乎連線了美洲所有的太平洋沿岸國家。因此這條路就要穿過位於中美洲的宏都拉斯。

泛美公路

根據規劃,泛美公路來到宏都拉斯最南部時,要橫跨喬盧特卡市的喬盧特卡河,因此就要修建一座大橋。大橋全長300米,這座橋被稱為宏都拉斯最偉大的建築物之一,它也是少數存在的金門大橋的複製品之一。但被喬盧特卡河“拋棄”的並不是這座橋,而是53年後建成的新喬盧特卡橋。

舊喬盧特卡橋

1990年代,喬盧特卡市重新規劃了一條新的繞行道路和第二座橋樑,新的橋樑叫做“旭日橋”,但人們還是習慣將它稱為喬盧特卡橋。由於宏都拉斯的基建水平不夠高,專案規劃完成後,該市就向世界各大建築公司招標,最終選定了由日本的安藤濱間公司(安藤ハザマ株式會社)來建造。安藤濱間公司是日本十大建築公司之一,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海外分公司,吉隆坡有名的雙子塔就是這個公司建造的。

安藤濱間公司花了兩年時間就將這座橋建好了,新橋長484米,是日本公司在拉丁美洲建造的最大橋樑。但是在這座橋建好的同一年,就迎來了颶風的考驗。

喬盧特卡橋

1998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3場命名風暴、第9場颶風、第3場大型颶風“米奇”登陸中美洲。颶風和颱風的區別就是,颶風是在中東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生成的活動熱帶氣旋,而颱風是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及活動的熱帶氣旋。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便被不同國家地區的冠以不同的稱謂,但其實它們都屬於熱帶氣旋。

颶風米奇是此前200多年來“最致命的大西洋颶風”,在其路徑上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而受災最嚴重的就是宏都拉斯。

颶風“米奇”

據非官方報告,這次颶風給宏都拉斯帶來了1900毫米的降雨量,造成的巨型洪水幾乎淹沒了整個宏都拉斯。摧毀了大約85000座房屋,導致這個國家20%(約150萬)的人都無家可歸。颶風共造成中美洲11000多人死亡,其中宏都拉斯佔了一半以上,約7000人。這場颶風直接讓宏都拉斯的經濟發展倒退了50年左右。

被淹沒的宏都拉斯

除了房屋和農作物,這場風暴還毀壞了這個國家70%的交通基礎設施,公路和橋樑是重災區。喬盧特卡橋就是其中之一。美國建造的舊喬盧特卡橋被損壞了一部分,已在2005年修繕。

日本造的新喬盧特卡橋雖然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但是橋樑兩端的道路完全被沖走,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橋下的喬盧特卡河被颶風造成的洪水影響後,為自己開闢了一條新渠道。也就是說,原本透過橋下的河道沒了,現有的河道出現在了橋的旁邊,這座橋成了擺設,橫跨在新形成的地面上。

孤零零的喬盧特卡橋

雖然這座橋在2003年就重新連線到了高速公路上重新使用,但是橋孤零零立在那裡的照片卻被儲存了下來,成為了經典案例。這個故事也被很多企業用來教導員工應該隨時隨地都應該適應變化。

山沒了隧道還在?

除了宏都拉斯的喬盧特卡橋,我國民間也流傳著類似的圖片,比如“泥石流把山沖走了,但是隧道還在。”還被稱為“基建狂魔的良心工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網上流傳的“山沒了隧道還在”圖片

中國基建水平高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這件事的事實卻不是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公路上之所以要修建隧道,是因為有前面有山阻擋,要把山體鑽開,修建隧道以便將兩邊的道路打通。

但這只是修建隧道的其中一種方式,從建築學的角度來說,隧道分為山嶺隧道、地鐵隧道和海底隧道,修建公路隧道時一般就是修建山嶺隧道。

山嶺隧道一般的修建方式和大家想得差不多。先設計好鑽洞的位置,立好洞門拱架,然後用混凝土將拱架澆灌起來,形成一個拱形的加固土體,開挖時就能夠保證不垮塌;然後根據岩石的結構分幾部分來開挖;

暗洞開挖

挖到裡面以後,將預先做好的鋼拱架安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後噴射混凝土黏在鋼架下,讓原本的山體和鋼架組成一個整體;用上述的方式將整座隧道挖通後,再用鋼筋混凝土做第二層支護,然後做防水,用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結構。隧道的主體結構完成後,隧道的路面、排水、通風、照明、安全等建設再依次跟上,這種修建方式叫暗挖法。

而在山嶺隧道建設中,還有一種特殊的修建方式就是明挖法。當隧道埋深較淺,上面覆蓋的岩石或土層較薄時,就無法使用暗挖法,這時便要使用明挖法。

明洞隧道建設

明挖法則是先從地表向下開挖基坑,先完成地下的隧道主體結構,再進行土方回填,回填2米左右的土方後,再去完成地下工程施工,這樣修建出來的隧道被稱為明洞。明洞具有地面、地下建築物的雙重特點,作為地面建築物,用來抵禦邊坡和仰坡的塌方、落石、劃破和泥石流等災害。

明洞是隧道洞身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洞口接長隧道的一部分,目前的斜切式洞門中,一般都帶有10~20米左右長的明洞工程。

建設中的明洞工程

所以,大家看到的圖片,只是還未施工完成的隧道明洞,並不是山走了隧道還在。不過,有的人每次經過隧道時,總是會擔心隧道會不會塌下來,其實隧道比你想象中的要堅固。

隧道的圍巖有一定的自穩性,拖岩土體質量足夠好,開挖的隧道即使不作支護,也能保持穩定。從隧道的結構上來看,目前現有的和已開挖的隧道都是呈現拱形的,從土力學角度來說,隧道工程運用了“土拱效應”,透過調整土體內應力使應力重新分佈,從而有效地將滑坡推力轉移。而且,隧道開挖後,及時做好支護,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發生被壓垮的情況。

河跑了橋還在,山沒了隧道還在,是基建良心工程還是另有蹊蹺

基建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咱們中國的基建水平固然是世界一流的,所以也不用使用一些捕風捉影的圖片來吹噓,本文的兩個事例也不能相提並論。另一方面,無論多麼堅固的建築物,在自然災害面前,都會變得很渺小。所以我們人類應該隨時做好準備,順應自然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