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菜單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當我們翻閱唐朝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唐朝的初期曾經發生了多次的宮廷政變。而這些政變發生的地點,無一不是在玄武門。

咱們可以簡單列舉一下: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玄武門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公元 705年,張柬之等人攻破了洛陽城玄武門,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下臺;

公元707年,李重俊在長安城玄武門發動了‘’景龍政變‘’,但以失敗告終;

公元710年,李隆基攻佔了長安城玄武門,發動了‘’唐隆政變‘’,翦滅了韋后的勢力。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可以發現,在唐朝初年發生的四次宮廷政變中,有三次都發生在長安城的玄武門,另外一次則發生在洛陽城的玄武門。但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政變的發生地點都與‘’玄武門‘’這個名字息息相關。

我們甚至可以說:發生在玄武門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喋血事件,承載了半部大唐的宮鬥史,主宰了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

可問題是,為什麼唐朝的宮廷政變總是發生在玄武門,而不是其他地方呢?難道‘’玄武門‘’這三個字有毒嗎?

其實, 唐朝之所以總在玄武門發生政變,都與隋朝有莫大的關係。換句話說,玄武門,其實是隋朝挖給唐朝的一個坑。

而這一切,都要從隋文帝楊堅曾經做出的一個重大決策說起。

一條龍首原,兩座長安城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奪皇位,登基為帝,建立國號為大隋,定都於長安。不過,當時的那個長安城,可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那個市坊棋佈、繁花似錦的大唐長安,而是漢朝時建造的漢長安城。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漢長安城遺址

這座古老的長安城從西安之初開始建設,已經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又遭受了三國、東晉十六國戰火的摧殘,到隋朝的時候,已經是破敗不堪,殘垣累累。

而且,這座漢長安城還有一個缺點,它的西北方向是渭河,東南方向又有高大的山原聳立,空間上的拘束使這座城市沒有任何擴建的餘地。再加上渭水常年氾濫,以及河流水源的汙染等問題,致使這座舊城已經無法滿足隋文帝的要求。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空間擁擠的漢長安城

開皇二年,也就是隋文帝當皇帝后的第二年,他就在一份詔書中表達了對這座漢代長安城的不滿:

‘’此城從漢,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不足建皇王之邑。‘’

緊接著,他在這份詔書中釋出了一個驚人的重要決定,那就是要廢棄這座漢代的長安城,重新選址建造一個嶄新的都城。

都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像是心臟和大腦,有著關乎國本的重要性。那麼,隋文帝打算把新的都城選址在哪裡呢?

在漢代長安城的東南側,曾經有一座高聳如脊的山原,因為它的形狀像一隻傲然昂起的龍頭,所以被稱為龍首原。由於歲月的侵蝕,現在的西安市已經看不到這座山原了,只剩下了‘’龍首原‘’地鐵站的站名。不過,在1500年前的隋唐時代,龍首原卻曾經傲然挺立,像一條巨龍般橫貫於關中平原之上。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西安城仍然保留著“龍首原”的文化印記

隋文帝認為,這座龍首原地勢高聳,山川秀麗,風水極佳,如果能夠在這座山原的南麓修建一座新的長安城,不但能解決長期困擾長安城的水患問題,而且可以居高臨下,俯視萬民,彰顯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一條龍首原,分割兩座長安城

於是,隋文帝任命當時一個名叫宇文愷的人為總設計師,負責新長安城的建造工作。這位宇文愷雖然出身豪門,卻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各個朝代的典章制度,尤其擅長城市的規劃和建造。果然,在他的設計和指揮下,僅用了九個月的時間,一座嶄新而雄偉的宮城在龍首原南麓拔地而起。隋文帝對這座新的都城寄予了無限的厚望,並給它命名為‘’大興城‘’。

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座不同的長安城。一座是漢代長安城,一座是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代都城長安。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了,咱們不是在討論玄武門政變的問題嗎?怎麼不停的說起長安城來了?

其實,玄武門之所以成為了唐代宮廷政變的頻發地,與這座隋唐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和佈局有非常緊密的聯絡。

得玄武門者,得天下

咱們剛才已經提到了,宇文愷設計建造這座大興城的時候,把位置選在了龍首原的南坡之上,而皇宮又是坐北朝南的,因此整個長安城的皇宮整體呈現出北高南低的走勢。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隋唐長安城的宮殿,整體呈現北高南低的現象

宇文愷心裡很清楚,只有一座令人仰視的宮殿才能彰顯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在設計大興城的佈局時,他將皇帝所居住的太極宮佈置在了整個大興城的最北端。這樣,太極殿就可以最接近龍首原的頂端,皇帝就能夠居高臨下,俯視萬民。

正因為宇文愷的精心設計,隋唐長安城就出現了一個和其他朝代都城不同的現象,那就是皇帝所居住的宮殿群佈局在整個城市的最北端,而其他朝代的都城則大都佈置在城市靠近中心的位置。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隋唐長安城平面圖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唐長安城的佈局圖, 就會對這一特點有更加直觀的印象。可以發現:由於太極宮在最北部,所以北側的城門防禦對皇帝的安危至關重要。而承擔太極宮北側防禦任務的城門,正是玄武門!

而且,由於皇宮的整體的地勢是由北向南依次降低的,最北側的玄武門恰恰是就整個皇城宮殿群的地勢最高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座依山而建的宮殿群,坐落在整個城市的最北側。想要進入皇宮大內,最北邊的玄武門當然是最佳的路線和途徑。又由於玄武門地勢最高,站在玄武門上不僅可以觀察到整個皇宮的兵力調動,而且可以居高臨下的進行防禦和進攻。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也就是說,只要控制了玄武門,就控制了進入皇宮內苑的最快通道,以及整個皇宮的安防禁衛。控制了皇宮,就相當於控制了皇帝,而控制住了皇帝,就等於控制住了整個天下。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唐朝的宮廷政變地點為什麼總是發生在玄武門了吧?因為對於唐代的宮殿群來說,玄武門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甚至可以說,得玄武門者,得天下。

而歷史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宮廷叛亂,唐中宗李顯和韋后第一時間跑到了玄武門城樓上,並派羽林軍居高臨下的防守。李重俊率領叛軍強攻玄武門,但由於地形不利,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在公元710年,也就是李重俊叛亂的三年之後,李隆基又一次發動了宮廷政變。這次他吸取了李重俊的教訓,買通了玄武門北側西內苑的值守,又籠絡了駐紮在玄武門的左右羽林軍將士,以閃電般的速度斬殺了韋后安插在羽林軍中的指揮官,全面控制住了玄武門。結果可想而知,佔據了玄武門的李隆基勢如破竹,殺入宮中,剿滅了韋后集團的全部勢力。

由此看來,正是由於玄武門在長安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優勢,所以成為了政變爆發的首選之地。誰能夠佔得先機控制住玄武門,誰就會在喋血政變中獲得巨大的先機。

而唐代長安城之所以會有這種特殊的佈局,正是由於隋朝的宇文愷挖下的坑。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其實,宇文愷給唐朝挖下的坑不止長安城這一個。隋煬帝大業元年,宇文愷再次擔任了東都洛陽的營建工作,他按照大興城的思路,又一手建造出了一個嶄新的東都洛陽城。而這個洛陽城的佈置與大興城如出一轍,皇宮同樣坐落在城市的最北側,也同樣設定了一座玄武門。公元705年,大臣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正是率軍突破了這道玄武門,才衝入了皇宮內苑,最終逼迫武則天退位。

唐朝發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竟然都是隋朝挖的坑

宇文愷規劃的東都洛陽城

這麼看來,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反反覆覆出現了四次的‘’玄武門之變‘’,都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全部都是因為隋朝的建築設計師宇文愷給埋下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