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菜單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前言

《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能夠為人體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所謂吃飽了才能打勝仗,忍飢挨餓怎麼能夠生活得好呢?人類不是神話故事裡的修仙者,自然一日三餐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說一切的奮鬥其實就是為了能夠吃飽。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食物能夠帶來飽腹,更能夠帶來快樂和滿足,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因為食物缺乏而帶來饑荒都是可怕的,重則可以毀滅一個國家。尤其是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食物來源就等於沒有了生路,但是我們也時常納悶兒,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照理說古代山清水秀,是不應該擔心有什麼汙染問題的,那這又是為何?

地理條件不同

早在《晉書·惠帝紀》中就曾有記載,司馬衷聽說百姓吃不飽鬧饑荒,於是便問道:百姓沒有米可以填飽肚子,他們為何不去吃肉粥呢?”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實這其中並沒有那麼簡單,也難怪有人說他昏聵痴頑。難道古代百姓想不到這個法子嗎?當然不是。生活在田野間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當饑荒發生時,生活在偏僻山村的人們尚能度過,因為他們周圍的環境美好,山清水秀,加之人口並不眾多,田野裡的糧食產物也並非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所以當糧食收成不好的時候,他們可以仰仗周圍的山野和河流,可以摘野果儲存,也可以上山打野獸,河裡可以捕一些魚蝦,勉強度過饑荒。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然而對於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百姓來說就不會有這麼好運了。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糧食,當糧食收成不好的時候,即便官府沒有增加賦稅或者是讓他們上繳糧食,他們也沒有任何食物來源。無奈之下只有啃樹皮,吃野草。因為平原地區人口眾多,這些樹皮和野草哪裡夠他們度過饑荒時節呢?所以還沒等到朝廷撥款賑災的時候,不少人已經被餓死了。再者,這些樹皮和野草吃進肚皮,難免會發生惡性感染事件,所以這也會導致大部分災民死亡。

南北方差異

其次,百姓能否捕魚蝦來吃還得取決於當地的地理條件。南方地理位置好,河流眾多,素有魚米之鄉的說法,所以在這些地方一般也不會發生饑荒。在北方,常年缺乏雨水,河流稀少,土地貧瘠,即便不是饑荒的時節糧食產量也少,若是到了鬧饑荒的時節,那對於當地的百姓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數以萬計的百姓將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就算河流中有美味的魚蝦,但這些魚蝦怎麼能夠滿足幾十萬的災民?供遠遠小於求,甚至還會發生爭搶食物的惡性事件。再者,捕食魚蝦是個力氣活,已經吃不飽飯的人們餓得兩眼昏花,哪有力氣去折騰一番捕食?魚蝦雖然營養豐富,但是在北方,魚蝦並不常見,甚至並不果腹,飽腹感也不強。相比隨處可見的野菜,人們當然爭先搶著去採摘野菜了。再者,古代的人有諸多忌諱,他們認為魚蝦並不能作為主食,所以平時也不怎麼吃,除了捕食麻煩,烹飪魚蝦也非常麻煩,所以權衡之下,吃野菜又能飽腹又方便快捷,所以魚蝦也就不是填飽肚子的首選。

官府的作用

除了不能改變的天災,人為的影響也不小。照理說古代以農業為主,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甚至鼓勵人們耕種而抑商,一輩子都在耕種的他們應該家有存糧以應對饑荒時節才對,但是他們並沒有餘糧,這就說明繁重的稅收帶給百姓的影響。 俗話說:‘’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有一個好的父母官對於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心繫天下蒼生的好官自然會為民謀取福利,而貪官汙吏則是從百姓手中搜刮財產。張詠就是這麼一位好父母官,在崇陽當縣令的時候,為了百姓能夠生活得更好,他勸崇陽的百姓改種桑葉養蠶,當時朝廷正在茶葉專賣,不少茶農破產損失重大,但崇陽的百姓則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以絲貢稅,當地的百姓都十分感激他。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在杭州擔任知府期間,正好發生了大饑荒,當時不少人靠販賣私鹽為生,一天他逮到了一位賣私鹽的人,但是沒有責罰他便放走了。他的屬下不解,於是他說若是在饑荒年代對他們如此,必定會發生暴亂,因為他們本就吃不飽飯了,等到有糧食收成的時候再製止也不遲。從此,百姓對他更是信服。

結語

所以,古代的饑荒一旦發生便會有眾多的災民死去,加之官府的不作為則更加恐怖,所以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對於災民而言,若是能解決,他們還會啃樹皮嗎?除了天災,而問題所在更多的在於朝廷和地方官員。

參考資料:《鄉村四月》

圖片源於網路,如若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