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菜單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如果稍微留心的話,可以發現,現在不少書籍文章中,已經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平民起義”了,而不是再說“農民起義”。這個新的說法,可能更為嚴謹。陳勝,或曰陳涉,本為“戍卒”,參與起義者裡有農民,但一定也有其他平民參與其中。《史記·陳涉世家》裡已經說得很清楚。

《國語·邵公諫

王弭謗》雲:“厲王虐,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史記·周本紀》曰:“王暴虐侈傲,國人謗王。……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彘”,指現在的山西霍縣一帶。

這事發生在

共和元年(

前841年

,西周中後期。既然國人“襲厲王”,肯定可以算作是起義了。而且,國人,不僅包括貴族,也包括平民,或許還包括奴隸。

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問題。

不短時間裡,郭沫若先生民國十八年(1929年

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說法,屬於主流觀點。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他的主要論據,是“不在於人們生產什麼,而在於用什麼生產”,因此,鐵器作為生產工具,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關鍵。他認為,

周定王十三年(

前594年

,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劃分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時間點。

沫若

之觀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已產生巨大影響,其後又持續影響了史學界數十年。

上個世紀最後十年中,中國許多史學界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這種新觀點,不完全是從理論出發,而是依據了已經相當豐富的考古成果。

“新觀點”的總體邏輯是——

人類歷史,經考古已經證實存在矇昧和文明兩大階段——舊石器時代為矇昧時代;新石器時代進入文明時代。人類在進入文明時代過程中,經歷了由原生社會之最後階段——農村公社向新的社會制度的演進。而這種演進,有兩種方式——可能演變為奴隸制社會;亦可能演變為封建制社會。

此時——第一,任何社會之形態的演變,都是一個漸進過程;第二,在此種漸進過程中,很可能呈現“相互包含”的狀態,例如,家庭中奴隸和農奴同時存在。

由此,結論是——奴隸制並非是任何一個社會的必經階段;奴隸制與農奴制也不是必然前後銜接的社會形態的演進規律。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越來越多學者,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中國遠古到上古時期,沒有一個獨立的、持續很長時間的奴隸社會階段。而 “夏”,屬於文獻記載中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商”,屬於發展了的“氏族封建制”社會;“周”,特別是“西周”,屬於“宗法封建制”社會。

夏,暫不可考。商、周,確有奴隸存在。比如西周初期,古籍的“鬲”、“歷”、“黎”、“隸”等,均表示“隸屬”關係,很可能即指“奴隸”。但也在西周,奴隸,更多稱為“臣、妾”,《書》《易》《左傳》均可為證。總之,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當時存在一個龐大的與奴隸主階層相對應的奴隸階層。

如是,以奴隸社會不會形成農民起義,就不是站得住的論據了。

那是不是秦以前有農民參加的“平民起義”少呢?

或許。

原因之一,起義可能有,但文獻沒記載,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秦以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平民和君王之間的矛盾。

蘇秉琦先生認為,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王國時期”。

夏仍然不去說。商從

湯元年(

前1600年

帝辛二十九年

前1047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商滅夏,然後是開拓四土的戰爭。如鳴條之戰、仲丁伐藍夷等等。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商與夏以及商與四土方國的矛盾。第二階段,九王之亂,商王族內部爭奪王權的亂鬥,導致商亳五遷。第三階段,武丁之後的征伐及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武丁時期,卜辭記載的戰爭約六十起,如對宙方、基方、亙方戰爭;對夷、巴、龍等戰爭;對土方的戰爭,等等。還有廩辛、康丁對羌方和其他方國的戰爭;武乙、文丁對西北方國的征伐;帝乙、帝辛對夷方、盂方的戰爭,等等。

從卜辭看,武丁以後,幾乎永遠在打仗。打仗,就要全國動員,反而會掩蓋其他矛盾。

西周,從

周武王元年(

前1046年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

,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武王伐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除了立國,還是穩固政權,特別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打了好幾年,然後又大量移民。整個國家,處於全體動員和管控之中。

第二階段,

成康時期,這是西周最穩定的幾十年。這期間,西周宗法和分封以及井田制,都得到全面落實的機會,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義,但因並非主要矛盾而被史書掩蓋

第三階段,

昭王至幽王時期。此階段,西周一方面對外大闊疆土,另一方面,國內矛盾也不斷積累。厲王被逐,發生於這個階段。此外,遊牧民族入侵也成為大患。

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總體是貴族與貴族、西周貴族與周邊方國,以及與遊牧民族的矛盾。間或存在國內統治者和平民之間的矛盾。

東周從

周平王元年(

前770

至秦

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

),

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這兩個階段中,主要矛盾是諸侯之間的矛盾。

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諸侯,戰國初年只剩二十餘家;後來又進一步減少。春秋即開始爭霸;戰國二百五十五年中,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幾乎年年在打仗。不是這些時候的平民生活美滿安定,而是統治者與平民之間的矛盾被戰爭“沖淡”和“掩蓋”了。

秦朝繼西周之後第二次實現了大一統,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統,中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最高封建統治階層與平民間的矛盾,除去外族入侵的時候,成為平時的主要矛盾,“平民起義”也就或大或小輪番上演了,尤其是在每個王朝的後期,土地集中加劇,民不聊生,特別是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就更容易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