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菜單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第三十段)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世尊對普覺菩薩說:善男子!上篇中說到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那麼是哪四病呢?是這四病:一者、作病;二者、任病、三者、止病;四者、滅病。現將此四病概述於下:

1、作病:如果有人在禪修中,作如是這樣的言說,說我於本心中作種種修行,修四諦法、修十二因緣法、修四攝六度等等法,修這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求證圓覺自性。這樣能求證到圓覺自性嗎?其實像這樣的修行應該是沒有錯的、也應該是能夠求證得到圓覺自性的,但是不能!為什麼呢?

因為圓覺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即是佛之本性、佛之本性也是眾生之本性,此本性是諸佛與眾生本來就有的,只是諸佛是覺者、眾生是迷者;覺者自知在圓覺中、迷者在圓覺中而不自知。

雖然如此,但眾生的圓覺性則從未丟失,既然沒有丟失,就不需要修這樣法哪樣法的,修這樣法哪樣法的就像眾裡尋他千百度,再怎麼尋也是尋不到的,這時只需“驀然回首”,迴光返照,才會恍然大悟,那人已在燈火闌珊處。這說明圓覺性不是靠修來的,而是自己本來就有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想透過造作的方式去求證圓覺性,只會適得其反。如此就會生禪病,病名叫:作病。

2、任病:如果有人在禪修中,作如是這樣的言說,說我等人而今明白了圓覺性是本來就有的,就可以不做任何修行了,就可以既不斷生死、也不求涅槃,對涅槃和生死都不起滅除的念頭,並將這一切都放任自流,認為放任自流就是隨諸法性,用這樣的心態想求證圓覺,能求證到嗎?當然求證不到!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對一切法都放任自流,其結果只能是對什麼事都不作不為,對什麼事都不作不為,那麼即便有正邪之分、善惡之別,而這正法和善法誰來修?姑且不論修與不修的問題,但至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正法能使人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遠離這四相的基礎上修一切善法,才能證得無上圓覺,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如果想在放任自流的無作無為中求證圓覺,是絕不可能的!因為這圓覺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有的,假若有放任自流這樣的緣故,就會生禪病,名為:任病。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3、止病:如果有人在禪修中,作如是這樣的言說,說我而今自心,已永遠止息諸多各種各樣的思想念頭,得到了“一切性寂然平等。”“一切性”的內涵是五種性,是五種不平等的種性,據《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所說、即:

一、定性聲聞:是聽聞佛聲教而得覺悟者,故名聲聞。專門修習聲聞因,而證聲聞果,不想進求佛道,是名聲聞乘定性。

二、定性緣覺:是觀察思維因緣生滅的法和理,契證真實滅諦,故名緣覺。專門修習緣覺因,而證緣覺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緣覺乘定性。

三、定性菩薩:是菩薩悲智雙運,冤親等觀,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定性菩薩,為如來乘定性。以上三種統稱“三乘”,修習這三乘就一定會相應地達到羅漢、辟支佛、菩薩或佛的果位,故稱定性。

四、不定種性:指具有三乘本有種子,遇緣薰習,修行不定。若親近小乘道、就修習聲聞法;若親近二乘道、則修習緣覺法;若親近大乘道、又修習菩薩法。究竟達到何種果位,不能肯定,是名不定種性。

五、無種性:指無善根種子。生成邪見,撥無因果,不受化度,不求解脫,甘溺生死,是名無種性,又名一闡提。

以上所說五種性即是一切性,是不平等的,如果透過修行使這不平等的一切性進入寂然平等的境界,就成佛了。但是,如果是用止息諸唸的想法來求證圓覺,而不明白圓覺性為自性本具,非用止息所能得到的緣故,就會生禪病,病名叫:止病。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4、滅病:如果有人在禪修中,作如是這樣的言說,說我而今已永斷“一切煩惱”。一切煩惱生於八十八品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中,總計有八萬四千之多,這些煩惱不滅除,就永遠都不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斷盡了這一切煩惱,就能超凡入聖,解脫一切生死輪迴。

此人自稱已斷盡一切煩惱,已了知身心二大世界,畢竟都是空無所有的,何況六根六塵這些虛妄境界,都處在永遠寂滅中,並以此寂滅相而想求證圓覺,這樣能求證到嗎?不能!為什麼不能呢?因為圓覺性本自空寂,並非有一個可證的寂滅相,本自空寂的圓覺性是不證自有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生禪病,病名叫:滅病。

世尊說:能遠離以上所說四種病,則能了知什麼是真正的清淨圓覺,真正的清淨圓覺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是雖有修行而遠離四相。能作雖有修行而遠離四相的清靜觀者,名為正觀;若做其他的觀者,名為邪觀。

世尊對普覺菩薩說:善男子!末法時期的一切眾生,如果有想修行的人,就應當盡力而為地供養善友、奉事善知識,若有善知識想與你建立友好關係,自己首先應當斷除一切驕慢,不要因為善知識來親近,就以為自己了不起,其實是善知識看到了你的缺點,他的親近正是為了點化你,自己應該生起感恩的心才會得到真實利益。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如果善知識忽然遠離了自己,使自己失去了諸多的教化之利,也不應有任何抱怨,而是應當乘機斷除一切嗔恨心。如果有非常惡劣的逆境或非常好的順境現前,都要做到逆來不受、順來也不受,因為這順逆二境,猶如虛空,本無感覺,何來受與不受!一切眾生皆應了知,身心盡歸圓覺,圓覺畢竟平等,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相是因為此圓覺即是佛性,佛性與諸眾生同根同體,沒有絲毫差異。如果眾生能在這種認識中作如是修行,方可入佛圓覺,得佛果位。

世尊對普覺菩薩說:善男子!末法時期的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道,是由於自無始劫來於無明中生出自他憎恨和愛慾,這些憎愛形成了一切業因種子,種子生髮而結出輪迴之果,使諸眾生始終都在生死中流轉,正是這個緣故而未得解脫。如果有人心量廣大,將與自己有仇恨的怨家,一視同仁地觀看成自己的父母,心無有二,此人已遠離了四相,即可滅除四種禪病。不僅如此,此人還在一切諸法中,觀看自己和他人的一切恩仇憎愛,也用如同父母的觀法一樣,此人已得真解脫。

世尊對普覺菩薩說:善男子!末法時期的一切眾生想求證圓覺,應該先發菩提心,作這樣的言說:“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凡未得解脫者,我將全部使其證入究竟圓覺,幫助所有的眾生都能盡皆成佛。”能發這樣的菩提心者,自己雖入圓覺境界,但不取自己已覺的執念,而是在滅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諸相的境界中,如是發心,這樣就不會墮入邪見。

這時世尊開示完後,想重宣以上所說之義而說偈言:普覺菩薩你應當知道,末法時期的諸多眾生,想求得善知識的指導,就應當在善知識那裡先求得如來正見,發大菩提心,在心裡面要遠離二乘法,在一切修法中要滅除四病,所謂的“作、止、任、滅”這四種禪病,要親近沒有驕慢心的善友,遠離貪慾,不生憎恨,如此則見種種如來境界,此時心中當生稀有,視善知識為如佛出世。作此種種修行,最重要的是不離戒律。

《圓覺經》離四種禪病名為正觀

戒律貫穿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是佛教的靈魂,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律儀,要隨時護好自己的戒根,因為戒根是成道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是絕不可能成道的,所以要護好戒根並永遠保持戒根的清淨狀態,像這樣就可以去度化一切眾生,使諸眾生都能究竟證入圓覺性。作這樣的度化,應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及一切相,應當依止諸法一實相之如來正智,這樣就能超越邪見,“證覺般涅槃”。般涅槃即大涅槃,證覺般涅槃就是證得圓覺大涅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