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菜單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整部電影的故事講的其實是一個聽不到的故事,正常的人說話女主會聽不到,但女主對男主的所有情緒和情感傳遞,男主也是聽不到的,知道最後男主才反應過來,自己從小到大原來都太獨立了,不懂得去傾聽別人的話,本質上是活在非常自我的世界裡的。

而耳朵有問題的女主,非常希望能和聽力正常的人做朋友,卻總是有人欺負她,她內心的聲音也是其他人聽不到的。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這部片子的主題是一個永恆的母題,即每個人在成長中的痛苦和救贖。而這部動畫在事件上用了校園凌霸和校園暴力,在此基礎上,劇作者為了加強效果,把女主變成有聽力障礙的角色。

其實每個人所經歷的小學甚至初中生涯,多多少少都見過抑或經歷過不少校園欺凌事件,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微博和朋友圈隨處可見正常人之間的校園欺凌,男生對男生,女生對女生,男生對女生,女生對男生,有數不清的案例。

為何校園霸凌會如此之多,其實學校本身作為一個庇護所,是一個給青少年安全感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有時候是最危險的,所以校園霸凌發生的時候才會如此肆無忌憚,在北京等地方,公安局甚至都開通了禁閉校園霸凌者的勞教所。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在本片中,患有聽覺障礙的女主來到男主所在小學,莫名遭到了男主和幾位女生的校園欺凌,最後無奈轉校,五年後,在經歷過當年女主相似的被欺凌後,變成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在自殺前夕去見了女主,結果兩人的內心才開始真正的有了溝通和贖罪的機會。

整部電影在敘事上,情緒是大於故事性的,導演用了大量的情緒鏡頭來表現男女主之間的心理變化和狀態,而配樂也隨之更平緩,電影的節奏也隨之變慢。

最令我觸動的一段情緒段落是,男主在五年後第一次見到女主之後,他在謹慎的和女主打完招呼之後,女主對他講下次再見,電影當時給了男主很多情緒鏡頭來表現男主的心理狀態。比如他之前對女主所做的事情,自己還有沒有資格去見女主,自己還值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等等。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在情緒之外,本片相較其他動畫,在弱化敘事的基礎上,在人物上做了很多功課。本片有名字和人物小傳的角色相對原作雖有減少,但也依然長達9-19位。而這9-10位裡,有7-8位都是人物形象鮮明的角色。

關於女主的人物形象是爭議比較大的,最大的爭議是集中在女主在收到欺凌之後所表現的態度以及關於斯德哥爾摩的案例。其實我倒是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大的問題。

每個人的人物性格本來就個個體的成長環境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片中女主的成長環境由於自己身體的缺陷,我其實並不覺得女主的性格中又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潛在因子,因為人在長久的悲傷之後,在外人面前可能就是極端的樂觀。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只有在獨自空間的時候才會面對自己的軟弱面,而這種狀態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後的自殺是和人物性格相符的。而男主對她的救贖也讓她自己得到救贖,去勇敢的發出自己的聲音。

男主的性格變化也頗受爭議,童年是施暴者,這種施暴一方面和家庭教育有關,一方面也和自己的經歷有關,他的母親對他是散養狀態,他兒時被大年級學生欺負的經歷讓他覺得必須透過欺負弱者來得到尊敬和地位,而這也為他之後的被施暴的果埋下了因。

男主的人物形象,從小其實也是一個很孤僻的人,小學只能透過暴力來尋找存在感,中學的時候被孤立後對所有人的臉都是X狀,忘記了這些人的名字,也不願意加入他們的生活,但由於無意間拯救了一位被其他學生霸凌的永束友宏,兩人從此成為特別鐵的兄弟。這成為男主對女主和其他同學情感轉變的契機。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他帶著一種負罪感試圖去拯救當年被自己欺負過的女主。而同樣自閉和被孤立的女主在長久兩人的相處中又喜歡上了男主。這是兩個心思細膩的主角在所有事件中對細微情感的感知。

但唯獨男主沒有去感知女主的心理狀態,在兩人一起看日本每年一次且最大的煙花大會時,這種情緒推到高潮,煙花的視覺和聲音力量,成為了兩人情感昇華的節點。

《聲之形》那些你曾後悔過的事,真的可以救贖麼?

關於影片的結局,也是一段很有情緒的鏡頭,像極了《你的名字》裡男女主角憑感知而重逢的段落,但《聲之形》卻是無聲的處理這段兩人的彼此救贖,其實在全世界每年都有幾千萬的自殺人數,而在日本則是自殺率非常高的國家,除卻密度高的中年人,中學生也是很大的群體。

《聲之形》聚焦了很現實也很當下的社會議題,帶來的爭議是必然的,但他的意義更多的在於讓更多的人注意到這樣的現象而去友善的避免,也許是這部片子更有意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