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還在把感受到的焦慮直接傳遞給孩子嗎

菜單

你還在把感受到的焦慮直接傳遞給孩子嗎

你還在把感受到的焦慮直接傳遞給孩子嗎

感受焦慮

家長中普遍存在的焦慮

最近兩年深圳學區房價格如同坐上火箭,直衝雲霄。北京教育重地西城區卻傳來學區多校劃片的重磅訊息。這個學區房焦慮,傳導到了每個家長身上,上車了心焦,畢竟每月重金投資的學區房價值,不希望打折扣,沒上車的更心焦,擔心著自己家孩子的學位還沒有著落。

其實基礎教育界普遍的看法是論學業成績中各個因素起的作用:學生本身>家長>老師>學校。個人看法學區房最大的作用,是把焦慮的家長集中在一起,都是高速旋轉的陀螺,互相成為別人的鞭子。家長的焦慮當然會適當地傳導給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大陀螺帶著小陀螺一起高速旋轉。這種焦慮的傳遞究竟有沒有益處呢?

一個典型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我想分享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我親表姐家的兒子,因此孩子幾乎是我看著成長起來的。孩子現在初三,在成都最好的三間中學長期穩居全年級前十名,而且更加難得可貴的是上進心強、高度自律,我表姐表姐夫長期在地級市工作,週末才能上成都陪伴他。因此相當於除了週一到週五到爺爺奶奶家吃飯,他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學習生活。

聽起來相當羨慕吧,典型別人家的孩子。最難得是上進心強、高度自律,這樣的孩子加上學霸成績,走的妥妥學霸精英路線。據我所知,我表姐就曾經是一個高度焦慮的家長。十年前學齡前教育還沒有那麼普及,小孩五歲時我去他們家,孩子已經開始學寫字,每天都有作業。小學階段課後與週末,我表姐帶著孩子穿梭於成都各大奧數學而思、英語補習班,當然還有小提琴、圍棋以及機器人,囊括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培優專案。平時當然跟老師是隨時互動,孩子一直也深得老師歡心。小學三年級一次奧數沒有考好,媽媽比孩子還著急,趕緊分析試題錯誤原因,後來奧數獎項自然也是拿獎拿到手軟。

這種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少借鑑意義呢?首先是天賦,我侄子父母當年倒沒有學霸戰績,不過也許存在有學霸基因。我們不得不承認,讀書這事,真的還是講天賦的。其次是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在這個孩子培養早期,由於她媽媽上班時間比較彈性,可以說一手一腳都是自己帶大的,在培養孩子性格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都是媽媽親自培育,甚至孩子應該在家裡承擔什麼家務媽媽都有具體管理,沒有老人和阿姨帶的不好影響,所幸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但是問問我們自己,時間與精力能夠做到嗎?

家長對孩子正確地引導方向勝過焦慮

目前就我身邊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人能淡定地讓孩子上學前快樂地玩六年,畢竟好比英語,有個語言敏感期,錯過就回不來了,所幸現在的培養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趣味化,能夠讓很多孩子愉快地開啟一個閱讀學習的好習慣。

實際生活中,雖然我們努力了,卻未必每個孩子都適合目前這種學習模式。經常看到教育心理學專家呼籲,家長不要直接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不要造成孩子過大的心理負擔。學生時代定勝負依據的是木桶原理,需要杜絕短板,而現實工作中,能勝出的常常還是靠自己的強項。畢竟馬雲主持阿里董事局會議的時候沒有人會去過問他當年排列組合學得如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瓊瑤曾經因為成績差自殺過兩次,但不影響她創作錦繡好文章。與其深度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如觀察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最適合的方向,並鼓勵孩子在相對年輕的時候朝著這個方向持之以恆地努力。“一萬小時”理論,大家應該都挺熟悉的吧。按照這個理論,一項技能練習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你就能以大師般的姿態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高手。不要光看到比爾蓋茨建立微軟這個大帝國,其母曾為IBM高管,他可是在那個年代初中就有機會接觸並深愛計算機程式設計。目前國內定大學定專業都定的太早,大部分少年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找到孩子適合的方向,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並向這個方向持續加以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比單純焦慮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人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