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菜單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土木之變是明朝初期重要的歷史事件,該事件的發生,迷霧重重,讓人匪夷所思,其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明朝後期的發展走向,縱觀整個明朝歷史,土木之變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重要話題。

土木之變的結局非常慘烈,主帥也先率領的瓦剌部落蒙古軍以少勝多,以5萬部隊打敗了明朝的20萬部隊,這一戰役中,明軍的精銳部隊京營三大營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大臣50餘位戰死,明英宗被生擒。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土木之變圖

土木之變發生於明朝的1449年夏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段時期,人們一直在探討研究事件中的許多謎團,為什麼實力雄厚的明朝軍隊人數明顯超過蒙古軍隊,而且配備了近現代化的火銃大炮,居然被人數稀少的蒙古軍打的稀里嘩啦,全軍覆沒,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誰應當負主要責任?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明朝大炮

關於誰負主要責任,一種佔主流的觀點的認為,明朝內部掌握軍政大權的實力派人物,太監王振應負主要責任。

太監王振在明英宗小的時候就陪伴在他身邊,他是看著小皇帝長大的,君臣二人關係很好,許多事情明英宗對王振也是言聽計從。這次明軍征討蒙古軍隊的決策中,王振暗中鼓動民營宗御駕親征,意欲以此來彰顯明朝的君威,順便也能炫耀一下自己的軍功。部隊到達大同後,得知蒙古軍隊實力強勁,於是鼓動明英宗由紫荊關撤回北京,順便到他的家鄉蔚縣看看,後又覺得不妥,又改道走宣化,轉奔居庸關回北京。如此一折騰,被蒙古軍隨後趕上,被堵截在宣化到居庸關之間的土木堡,最終被蒙古大軍圍剿,全軍覆沒。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土木之變畫圖

圍繞土木之變的責任人,近些年又有新的認定,該觀點認為,土木之變發生時明英宗23歲,神志清醒,行為正常,之前沒有什麼大的過錯。明英宗之前的幾位皇帝都有過御駕親征的光輝歷史,皇位傳到明英宗這一輩,他自然要繼承祖輩的光榮傳統,建功立業,更不願意被當代的臣民低看,最後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征討蒙古瓦剌軍,這個決定主要是明英宗自己做出的,而不是太監王振極力慫恿的結果,所以出行決定的錯誤由明英宗引起,明英宗要負主要責任。

至於在土木之變中幾個重要的危急關頭,在進行決策過程的當中,不只是有王振一個人在身邊,最起碼還有50多位軍中大臣,這些大臣不會一言不發,也會積極建言。到最後拍板定案的還是要交給皇帝本人,而皇帝要綜合這些人的建議,做出最後的判斷。如果要論責任,那麼明英宗必定是第一責任人,而把責任都算在王振一人身上,有違當時的具體情況。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一般來說,後人在評價之前的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過程中,大多依據歷朝歷代官方記錄的典籍資料來作為主要依據。

如果不涉及皇帝本人的責任,在各個封建王朝的史書記載中,大多內容詳實,可信度高

;而涉及到皇帝本人的責任時,一般會含糊其辭或者推給下屬。因為,皇帝是正義的化身,皇帝的利益高於一切,皇帝所做的決定都應該是正確的。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明朝軍隊頭盔

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為了去偽存真,我們除了要遍查古籍和歷史記錄以外,還要更多的根據實情實景去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並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這樣才能真實地還原歷史真相,同時豐富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方法。

上述土木事件的歷史分析中,以前的許多觀點多數認為,太監王振要負主要責任,明英宗朱祁鎮很少提及。而現在的歷史分析中,以新的視角看問題,並逐漸提到了明英宗在土木事變中的責任。

土木之變結局慘烈,責任人眾說紛紜,現認定是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

明英宗

這種觀點不是單純的標新立異和譁眾取寵,這種觀點告訴我們,皇帝也是人,當他做錯事的時候,雖然當朝的臣民不能妄議皇帝,但是後人可以大膽的懷疑皇帝的對錯。

我們尊重古人為我們留下來的豐富的史籍資料,但是當我們心中有疑慮的時候,也應該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合理推測,

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探究歷史真相,時時指導和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