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菜單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欣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宇航員的衣、食、住

1981年4月12日,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經過54個小時航行,繞地球36周後,安全著陸。從此以後,人類便開始了頻繁的航天飛行。太空梭是一種往返於地球表面與近地軌道(高度為幾百千米)之間,並能重複使用和載人的航天器。太空梭內有可供3~17人使用的駕駛艙和生活艙。太空梭在高於地球幾百千米的宇宙飛行,人處於失重狀態,所以在其中工作的宇航員的衣、食、住講起來也饒有趣味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宇航員穿的衣服稱為“宇航服”做宇航服用的衣料必須十分堅韌、結實,要耐高溫,不怕燃料,又要耐低溫。要符合這些條件,需要用一種叫做“芳綸”的特種合成纖維。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字航服,連續屈撓彎折24小時,每平方釐米經受175千克的壓力,強力仍能保持原有效能的90%。將此服投入烈火中或放置於-100℃的低溫中,它仍然安全無恙。在航行中,宇航員會受到宇宙射線的輻射,同時還會受到離子化氣體,如臭氧層氣體的侵蝕,因此,宇航服還需要經過防止輻射、防止透氣和防止腐蝕的塗層處理。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這些處理使織物表現特別平滑而又有強烈的反射功能。此外,宇航服必須能夠控制原有的服裝形狀,如果沒有這種構型的控制力,在失重的狀態下,宇航服就會產生上下、正反不分的情況,就會發生在地面上想象不到的各種奇怪變形,從而妨礙宇航員的操作活動。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在地面上加工好了的。早期升空的宇航員都食用一種像“牙膏”一樣的袋裝食品。近幾年,宇航員食用方法有了改變,使用了167刀叉進食,主菜包括一些美味食品,如水蝦、火雞、牛排、雞肉面以及各種蔬菜。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這些東西是脫水以後裝在塑膠袋中的,食用時,用一支專門的打水槍把水注入袋中,再把它放在一個輕便加熱器上加熱,然後便可食用。宇航員是在睡袋中睡覺的。睡前宇航員必須將自己捆綁在小櫃上或飛行甲板的彈射坐椅上,還必須戴上特製的眼罩和耳塞,幫助入睡。萬一失眠,可以服用鎮靜劑。宇航員的這些奇特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適應太空裡的失重情況,是被逼出來的,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般是無法體會到的。不過如果你有機會進入宇宙實驗艙,倒也可以體驗體驗。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飛船有哪幾大類

飛船,就其外形來看並不像船,有的是圓柱體外面長著“翅膀”,有的像中國古代的大鐘,還有的像小孩玩的大陀螺。那為什麼叫它飛船呢?這是因為它作為一個運輸工具(就像船航行在大海之間一樣)往返於陸地與茫茫太空之間,所以,科學家們給它起了一個“飛船”的名字。飛船按其用途分成3大類,即:不載人試驗飛船(如我國的“神舟”1號~“神舟”4號)、載人飛船(如蘇聯的“東方”號、“聯盟”號)和貨運飛船(如俄羅斯的“進步”號)。如果按其飛行軌道分,又可分為衛星式飛船、登月飛船和行星際飛船。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不載人試驗飛船是為確保載人上天的安全而研製的一個過渡型飛船,它的技術狀態也就是說它的結構形式、裝置狀況等與載人飛船基本上一致,其目的是探測太空環境,考核船內環境能否適應航天員的需要且是否安全可靠,考驗飛船從發射、軌道執行和返回著陸整個過程中飛船的防護能力以及進行一系列有關技術試驗等。載人飛船是在不載人試驗飛船多次實際發射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完善的最終產物,是真正的用於天地往返的載人運輸工具。

宇航員的衣、食、住與飛船的分類

貨運飛船比較簡單,主要是給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運送補給物資,比如,燃料、水、食物、氧氣以及儀器裝置等,由於這種飛船上沒有人,所以就沒有返回著陸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是一次性使用的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