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微信朋友圈的魔咒

菜單

微信朋友圈的魔咒

從2013年微信開始大熱以後,自帶移動社交屬性的微信一出現,就點燃了營銷人的熱情,一時間很多專家出來喊道:要用微信,要做微信營銷,微信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的制高點。

2013。8。18日,出現了讓微信營銷人為之一振的東西——微信公眾號,所有人都在想要不要抓住這個機會,反應快的企業馬上抓住了這個機會,馬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回顧2014年所有講新媒體營銷的課程,都在講如何透過微信公眾號精準的找到潛在使用者,為你分享種種快速加粉的手段。蜜月期總是短暫的,公眾號的運營者很快發現一個大的問題——微信公眾號的粉絲越來越多,但是開啟率卻在下降。

微信朋友圈的魔咒

現在的現象就是有的人訂閱了200個公眾號,但是他們的狀態全部是小紅點,有的人之所以開啟公眾號,其實是為了把小紅點都刷掉,其實根本沒有看裡面的內容,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有的營銷人都在拼盡全力爭奪使用者的眼球,通常來說,如果你的文章沒有一個好的標題,就沒有人關心你的內容到底好不好。

我們透過觀察,發現微信公眾號粉絲存在3個月沉寂的魔咒——一個新的粉絲關注你的公眾號,他的好奇心是很難保持3個月的,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讀者會喜歡我們的分享到永遠,當年論壇上的網路紅人,分享的文章現在還有人在看嗎?那麼你還會堅持認為有人會天天堅持看你的微信文章嗎?3個月仍然不離不棄嗎?所以很多做微信公眾號的朋友,第一個錯誤就是盲目的自信,以為有很多粉絲現在都說喜歡你,就會一直支援你,他們也許還會支援你,但是漸漸就不會看你的文字了,一個讀者能夠堅持閱讀你的文字3-6個月,那已經是真愛了,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3-6個月之內把讀者變成使用者,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這裡有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讀者付費,沒有其他方法更能延長讀者關注的時間,當然前提是你要滿足讀者的需求。如果滿足不了,只能尋求外界幫助,比如做人人店或武漢微信營銷。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一開始都這麼想。微信公眾號運營者開始的幻覺是什麼?漲粉,一門心思的漲粉,先破5萬,再破10萬,在破50萬,然後再破100萬。如果有一千萬的粉絲,那部就是電視臺了嗎?可是即使微信運營成功者也發現,即使粉絲在增加,但是很多老粉已經沒有再閱讀了,如何去啟用這部分沉澱下來的粉絲,去啟用公眾號的活躍度了?

如果沒有真實閱讀量,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就沒有商業價值。如果你告訴別人我的公眾號粉絲有100萬,但是閱讀量只有1萬,誰會認為你的微信公眾號有能量了?所以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必須想辦法提高文章的閱讀量,很多人想到的辦法是吸引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加入自己建的社群,建立群有什麼好處?一個群只能加500個人,微信掃碼只能加100個人,後面的400個人只能手工新增,手工新增的第一步就是讓粉絲成為你個人號的好友,關注微信公眾號是第一層關注,加了微信好友是第二層關注,在拉到微信群裡面形成第三層關注,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當我發一篇微信文章的時候,就有三次機會提高文章的曝光率。

如果建群的時候,考慮了分類,把某一話題感興趣的人儘量集中在一起,透過群交流,還是更好的激發對分享群文章的閱讀,有了群,大家都樂意透過群分享來獲得資訊,資訊到達率顯然會大大提升,於是基於某些共同興趣或價值觀的社群雛形初現。等有些運營者發現自己手上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500人社群的時候,他們很自然的喊出社群經濟的口號,背後的本質並不是他們做了社群,而是他們擁有社群的流量,他們具備變現的基礎,一旦擁有很多的群,不管是不是社群,很多人就在想,我該做點什麼?讓他們成為某種產品的使用者,還是讓我們掙點銷售收入了?當每個微信運營者都發現了這個提升文章閱讀量捷徑的時候,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每個人的時候是有限的,他願意分配多少時間給你,取決於他對你的粘性,而粘性取決於你提供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你的讀者或使用者就會選擇退出,建群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一個經常灌水的群只會讓人厭倦並退出,如何讓群的價值提升保持粘性了?於是群分享開始流行了,接著就是請大咖、專家、名人來分享,有了這些名人效應,往往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而且這樣的課程還是免費的,比如我今天找個北京的牛人。明天找個上海的,後天找個武漢的,顯然透過這些名人和專家分享們不斷吸引新人關注自己的額微信公眾號,擴充群規模,有的微信公眾號乾脆直接開始快速建群,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發展,在很短的時間裡,號稱建了一千個群,以每個群500個人計算,號稱自己覆蓋了50萬人,憑藉這個概念,有的社群已經拿到了投資。

持續的分享就能流出使用者嗎?有足夠多的群就能覆蓋到足夠的人嗎?彌補微信公眾號關注度下滑嗎?如果你寫文章每次都是幾十萬的閱讀量,卻沒有什麼回報,你會深深的懷疑你的努力你的堅持到底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我每天寫很好的文章卻一分錢都掙不到了?同樣的困局一樣會出現在群運營中,我維護了幾百個群,到底我要怎樣,才能變現我的流量,3個月的魔咒,不僅存在於微信公眾號,也存在於微信群的運營。我們不過是用新鮮感挽留了一分部流失使用者,但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微信朋友圈的魔咒

接下來第二點:網上的那些學習訓練營是社群嗎?

絕大部分的網上訓練營都不是社群,我們認為大部分的網上訓練營是藉助了社群運營的方法,叫學員群,但是很難稱為社群,表面上學員群跟社群一樣,有人在一起,有人組織學習,有人組織活動,我們還有機會認識自己認可的人,甚至有統一的對外形象和口號,但學員群依然不能簡單等同於社群,線上訓練營學員與大學最大區別就是絕大部分訓練營並不積極創造學員之間的聯絡,而是在校園環境裡學員之間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員之間建立連線,大家離開了校園環境依然可以保持一輩子深度聯絡,並可以憑藉校友這個聯絡再次聚會,為什麼線下教育收費貴,就是因為線下教育要創造同伴環境,創造同伴環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想要成本低,可以考慮人人店或微信營銷。

這樣微商群的本質就是把企業的渠道、分銷商從線下搬到線上,並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線上管理,是企業結構的虛擬化、或者說是企業渠道商組織結構實現網路化,可以對外帶著社群的名義,但是我認為一個全員上下有目標、有激勵、有考核有淘汰、有培訓的機構你說他算社群還是算企業,我的觀點是他不算社群,而算組織的一種新模式,社群對絕部分參與者而言是一種非正式組織,也許這種企業進化組織也許是未來微商組織的一種進化型別,社群化企業。

您平時加入的群或者建立的群還在把他定義為社群嗎?知道學習訓練營或者企業微商群和真正的社群之間的一點點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