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菜單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兩個教會勢力之間的對立,各自沿著完全不同的路線發展,分道揚鑣。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直到君士坦丁九世無能統治的末年,兩大教會之間發生了大分裂,這個事件具有世界範圍的重大意義。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兩大教會間的最終決裂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東西方早已分道揚鑣,各自沿著完全不同的路線發展,兩大世界中心之間深刻的隔閡和它們思想上日益增加的對立,使它們完全不可能保持相同的文化與宗教生活制度。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世界被政治和文化鬥爭撕裂,所有事情似乎都與保持統一普世教會的意願背道而馳。與人們通常的看法不同,並不是拜占庭人那種國家對教會的至尊權導致分裂,恰恰相反,在拜占庭帝國對帝國君主統一的支援要比對教會統一的支援更為強大。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拜占庭的皇帝們,例如瓦西里一世及其繼承者們就支援羅馬教會的普世大一統的觀念,而不支援希臘教會的觀念,因為他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希望保持拜占庭國家的大一統,並要求他們在義大利的權力。實際情況是,西方各獨立國家的興起,推翻了拜占庭人統國家的理想,而斯拉夫世界皈依君士坦丁堡教會,挖室了羅馬教會那種一統教會在東方的思想基礎。南斯拉夫已經歸屬了東正教教會,而後,羅斯人也承認了君士坦丁堡教會大教長的地位。不久以後,拜占庭帝國內反羅馬情緒明顯高漲,這確實不是偶然出現的。拜占庭教會在強大的斯拉夫人內陸地區的支援下的確不需要承認羅馬的最高地位。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到了瓦西里二世時期,與羅馬保持友好關係,這一馬其頓王朝傳統政策就不再被繼續堅持,因為在大教長塞爾吉烏斯時,教皇的名字就從聯署檔案上消失了。一項試圖和平分割教會權力的妥協方案被提出,並於1024年得到軟弱的教皇的同意。該方案提出君士坦丁堡教會被認為是“其管轄範圍的一統”教會。然而,這個即將達成協議的努力卻被西方出現的前格里高利派改革運動的新精神一掃而光。歷史發展已經預示出的那種兩大教會勢力範圍的劃界事實上並沒有形成,而只是導致了斷然分裂的結果。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這一事件的最終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奇妙的結合造成的,一個倔強而強硬的教皇、一個同樣強悍的大教長都急於維護各自的尊嚴,還有一個無法控制事態變化的軟弱皇帝。導致分裂的局勢出現在11世紀中期。當時的教皇是利奧九世,他是前格里高利派改革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時任君士坦丁堡大教長職務的是拜占庭歷史上意志最頑強、野心最大的高階教士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皇帝權力則由無能的君士坦丁九世·莫諾馬庫斯執掌。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他曾因煽動拜占庭貴族發起反對帕弗拉格尼亞人米哈伊爾四世的政變而被流放多年。帕弗拉格尼亞家族倒臺後,他重新回到君士坦丁堡,但是他已經在流放期間成為修道士,把自己生的仕途轉向教會事務。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1043年,他成為大教長,其咄咄逼人、喜好爭論的性格由此找到了一個新的發洩途徑。他和其羅馬的對手一樣十分重視自己職位的尊嚴,這種意識之強烈已到了不近情理、沒有分寸的地步,絲毫不計任何後果。教皇得到了樞機主教宏伯特的支援,他是毫不妥協堅持敵視拜占庭人思想派別的領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和宏伯特的個性不可避免、必然要導致衝突,因為雙方同樣不計後果且無任何約束,而且都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而全力鬥爭。他們都毫不猶豫地撕掉了遮蓋著雙方長期存在的分歧的面紗,迫使世界作出選擇:是支援這一方,還是支援那一方。不斷升溫的爭執並不符合皇帝的意願,特別是它完全忽視了政治形勢最緊迫的需要。爭執首先在兩大教會中心都聲稱自己擁有主權的南義大利地區爆發。但是也正是在這個地區,由於諾曼人的入侵,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使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達成了政治上的互信。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然而,雙方爭論的信條和儀式問題再度達到了危險的程度,以至於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弗條斯時期以來一直困擾人們心靈的老問題,即西方教義主張的聖靈雙重化質說、羅馬教會在安息日的齋戒和禁止教士結婚拜占庭教會聖餐禮中使用的發酵麵包和羅馬教會使用的死麵餅。重要的是這最後一點爭論最激烈。出於策略考慮,塞魯拉利烏斯首先將禮儀分歧提出來討論,因為禮儀之爭比更為複雜晦澀難懂的教義問題更容易為普通民眾所理解。支援這個拜占庭大教長的勢力包括東方各東正教教會和斯拉夫各國教會。四平283八穩的安條克主教彼得最終被塞魯拉利烏斯說服,奧赫裡德教會希臘籍大主教利奧則是最先公開與羅馬進行爭執的教士之一。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這次爭執由於樞機主教宏伯特率領的羅馬教廷代表團來到君士坦丁堡而戲劇性地結束了。拜占庭皇帝當時顯然準備犧牲其大教長以換取羅馬的友誼。在皇帝這種態度的鼓勵下,教皇代表團於1054年7月16日,在聖索非亞教堂聖壇上宣佈開除塞魯拉利烏斯及其主要支持者的教籍。同時,獲得教會和民眾支援的大教長則設法說服優柔寡斷的皇帝調整其政策,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在皇帝的默許下,他召集了一次宗教會議,開除了羅馬代表們的教籍,以同樣的打擊回敬他們。這次事件的重要意義是後來才被認識清楚的,在當時它並沒有引起人們多少注意,這也能夠使人更清楚地看出來,此前一些年羅馬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關係。兩大教會中心之間的相互誤解早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沒有人會認為1054年的爭執比以前的爭執更嚴重一些,或者它標誌著再也無法彌合的分裂。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出現決裂,東西方分道揚鑣,在思想上日益對立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贊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