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和孩子說話孩子總是不聽,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你方法錯了

菜單

和孩子說話孩子總是不聽,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你方法錯了

媽媽下班回家:“寶寶,你吃飯了嗎?有沒有和小朋友玩了?今天累不累?你快去刷牙睡覺了。”

寶寶繼續自顧自地玩。

媽媽過幾分鐘過來,孩子還在自己玩著,根本沒有去刷牙。媽媽就急了,“我跟你說話你沒聽見嗎?”

孩子一臉茫然,不知道媽媽說什麼。

其實不是孩子沒有聽見你說話,只是你說話的資訊太多了,孩子沒有接收到。

有研究顯示,對六歲以內的孩子說話,一句話最多不要超過三個細節。開篇那句話至少有五個細節,吃飯、和小朋友玩、累、刷牙、睡覺。這已經超過孩子對資訊的捕捉能力了。所以孩子會很蒙。

另外跟孩子說話要用直接資訊,而不是間接資訊。

就是比如孩子說要背,你可能會說你沒有腿嗎?我家孩子有一次我說你沒有腿嗎?他說我沒有腿,我都不知道怎麼跟他繼續說了。

你可以說你手裡提著東西背不了他,他才能理解,我懷二胎的時候,我跟他說媽媽肚子裡有小寶寶,不能揹你,然後他就理解了,他跟爸爸說你沒有小寶寶,你可以背。

和孩子說話孩子總是不聽,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你方法錯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

再分享一個溝通法則:拉波波特法則。

這個法則一共有四步,我們來一步一步看。

第一步:複述一遍對方觀點

第二步:提出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

第三步:告訴對方,從這些我們認可的觀點中看到了什麼,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第四步:提出我們反對的觀點,並給出充足的理有

要注意前三步不能省略,只有把前三步走紮實了,最後一步反對意見對方才能接受。

比如孩子要背。

第一步就是複述觀點:你要媽媽背呀

第二步提出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你是不是走累了

第三步肯定對方的觀點:咱們走了這麼久,確實挺累的

第四步提出反對觀點,給出充足理有:媽媽也累,而且手裡還提著東西呢,沒法揹你呀,寶貝,再堅持下,我們就到家了。

如果你這樣跟孩子說,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也知道你為什麼不能揹他,他就會接受這個結果了。如果你不耐煩吼,他可能只有哭或者隨地打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