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菜單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東野圭吾的書大多都是一開始便設定各種懸念,到最後給出一個不管讀者是否能夠接受的解釋,然後收工,不確定是因為他本人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敘述故事,亦或是這種寫作方式會俘獲讀者甚多,總之,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也同樣逃脫不出這樣的佈局。

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即將讀小學的小女孩在某次游泳時,不幸溺水,在搶救之後,醫生斷言大機率腦死亡,甚至徵求其父母是否捐贈人體器官之事,然而其父母不肯做腦死亡鑑定,斥巨資為該孩子植入最先進的呼吸裝置,並利用剛研發的科技幫助孩子活動四肢,這樣的努力竟然在兩年之內使孩子身體還在不斷長大——儘管孩子沒有表現出任何有意識的徵兆,時間終究讓別人從最初的同情轉化為對他們一家人的厭惡和排斥,可是堅信孩子能康復的母親已經陷入了深深的錯覺之中無法自拔。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故事本身講述的比較動人,如果沒有結尾處這個小女孩母親的莫名幡然醒悟,而是將其瘋狂的行徑持續放大的話,那麼一個更發人深省的東西就會脫稿而出,可是以東野一貫的筆法,結局一定要峰迴路轉將故事往另一個方向去講,這樣一來,雖然套路了讀者,但卻喪失了其對人性挖掘的深度,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錯覺在我們生活中真是處處存在,自我欺騙的東西當然更是不勝列舉,究其本原,是我們對於常識和理性的缺乏造成的。迴避那些客觀存在的東西,相信自己意念中的感覺,不加求證地盲從於某些傳說,對互不相干的事物莫名其妙地引為因果,這些統統成為錯覺產生的最佳土壤。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小說本意是想探討死亡的鑑別形式,是認為現行死亡的鑑別從某種程式上來說是一種悖論。從故事的構造來看,基本上成功地將死亡這一概念的二元悖論衝突營造了出來,因為人類對於自己的大腦還存在著未知的領域,所以這種未知就給了女主人公關於孩子還能康復的錯覺,及至自己付出的更多,就越發堅信自己的錯覺,哪怕周圍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事情的真相,甚至自己剛上一年級的兒子都能明白幾年未能康復的姐姐其實已經是一個死人了,可是他的母親卻依然堅持自己的女兒正在康復。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我看來,小說中對於死亡鑑定的探討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而深層次的錯覺卻是更可怕的東西,更重要的問題是,具備錯覺本身的人根本就不會自我察覺,如果再加延伸,身處錯覺的人就如同那個著名的“缸中大腦(Brain in a Vat)”思想試驗一樣,明明只是身處營養液中的大腦,明明其所有的感覺均是由感測器來模擬,然而那個孤零零的大腦卻偏偏會以為自己身處現實真實的世界,同樣會有喜怒哀樂,同樣經歷悲歡離合。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看透錯覺看起來很容易,比如由旁觀者中有常識有邏輯的人來判別;可是對於自我來說,如何發覺自己處於錯覺之中,那是極困難之事,因為自己來觀察自己這件事的本身具備一種巢狀迴圈的邏輯,就如同一個人身處兩面鏡子之中,朝任何一面鏡子看去都會在鏡子中發現無數個自己,那麼,自我反省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的割裂,應該是以一個理性的自己去審察另一個現實的自己,但誰又能確保那個理性的自己本身的理性呢?

《沉睡的人魚之家》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這件事從理論上來說就是無解,也就是現實中根本無法有人真的能完全地反省自己,“Know Yourself”這句名言之所以流傳千古,就在於這是人類認知上的一個極限。然而人生在世,認知世界本就是其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知道了知識的界限,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也正因為知道了自我反省的不完整性,所以才更要努力地去反省自己,甚至去反省那個執行反省自我的自我,在一次次迭代的反省中,不迷失者終成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