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菜單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明宣宗名叫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繼位守成,延續了明朝開國60年以來的基業;以德治國,迎來了明朝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仁宣之治”。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朱瞻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此時他的曾祖朱元璋在位,祖父朱棣為燕王。傳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晚,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朱元璋將一個刻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的大圭賜給自己。大圭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賜給大圭意味著朱元璋會把皇位傳給自己,這是朱棣夢寐以求的事。他醒來後,得知長孫朱瞻基降生了,正好印證了夢境,為此朱棣非常高興,認為這個孩子會給自己帶來好運。不過朱瞻基出生才3個月,太祖朱元璋就駕崩了,皇位傳給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明惠帝。朱棣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因為那個夢和孫子朱瞻基的出生,更堅信自己才是真命天子,這些也成為後來他發動靖難奪皇位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自幼聰明好學,沒有辜負祖父朱棣的厚愛。朱棣對這個長孫的成長也傾注了很多心血。他無論是征戰還是治國理政,都儘量將其帶在身邊,以便隨時教導。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冊立自己並不太喜歡的長子為太子,也是希望以後明朝的江山能傳到長孫手裡。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由南京前往北京巡視,也帶著13歲的孫子同行。一路上,朱棣耐心的教導朱瞻基體察民情民風,瞭解稼穡之艱,還告訴他太祖創業的艱難困苦,並向他講解歷代興亡得失的故事,儼然是以一個帝王的標準來培養他。第二年,14歲的朱瞻基就被冊立為皇太孫。朱瞻基在這樣的教導下,不僅成了文武雙全的好少年,而且為日後治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在父親朱高熾做太子的20年中,皇叔朱高煦和朱髙燧都覬覦太子之位,兩人先後數次陷害朱高熾,朱瞻基則多次機智地幫父親化解危機。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朱棣病逝,朱高熾即位,即仁宗,朱瞻基被冊立為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稱帝10個月的仁宗病逝,朱瞻基就繼位稱帝,即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

宣宗28歲即位,不過皇位還沒坐穩時,就發生了漢王叛亂之事,這也是前兩朝遺留下來隱患的集中爆發。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是仁宗的同胞弟弟,他們曾因爭儲而多次構陷大哥朱髙熾,以致成祖朱棣震怒,打算廢了他們。幸虧仁厚的朱髙熾顧念骨肉親情,不計前嫌地為他們說情,才得以保住王位,不過二人的野心還是沒有消退,他們一直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宣宗上臺後,原本想用厚賞和親情來感化兩位皇叔,可是二人根本不領情。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漢王趁著這位皇帝侄子政權還不穩定,就從封地樂安(今山東饒縣)起兵叛亂。他致書宣宗,指責仁宗執政違反了洪武、永樂的舊制,又斥責宣宗也犯了許多錯誤。同時,他還分別致書給王公大臣,詆譭宣宗,挑撥君臣關係。宣宗忍無可忍,決定武力鎮壓。他採納大臣夏原吉和楊榮的建議,火速出兵,並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震懾叛軍。不過宣宗還是儘量做到仁至義盡,他再次致信給漢王,規勸其懸崖勒馬,可是漢王根本不聽。於是,宣宗的大軍很快就兵臨樂安城下了。漢王是個色厲內荏的小人,見形勢不利,就開城投降了。宣宗對他還是很寬厚,沒有聽從大臣們的意見處死他,而是將他押解回京,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內,在生活上也很優待。可惜漢王還是不知感恩,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曾好心去看望這位昔日的皇叔,誰知朱高煦卻出其不意地用腳絆倒宣宗。宣宗實在是氣急,當即命人搬來一口300多斤的大銅缸,將朱髙煦扣在裡面,用火活活烤死了。漢王被殺,趙王朱高燧也心生懼意,就主動交出兵權來保命。解除了兩位皇叔的威脅後,宣宗的皇位也逐漸穩固了。

宣宗在位期間,繼續重用父親仁宗時期的名臣楊士奇、楊榮、蹇義、夏原吉等人,同時他還十分注意選拔新的人才。即位第三個月,他就通知吏部,讓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員舉薦公正廉潔的賢才。為了選拔出真正有才學的人,防止官員們徇私,宣宗還規定,凡被舉薦的人犯了法,舉薦者連坐。宣宗對昏庸無能、貪汙受賄的官吏,則絕不姑息,堅決予以嚴懲。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的一天,宣宗偶然發現工部尚書吳中動用官中財物,修建私宅。他大怒之下,立即將吳中抓捕入獄。事後,他開始重視加強對官吏的監察,這項工作從整頓監察御史開始。在楊士奇等人的推薦下,剛正不阿的顧佐被任命為右都御史。顧佐到任後,對所有御史進行了嚴格的考核,將其中不合格的20多人都清理出御史隊伍,同時又補充了40多位清正廉潔的官員擔任御史。顧佐大刀闊斧改革之後,朝綱振興,百官肅然。宣宗對此非常滿意,接著又提拔了福建按察使邵為南京都御史。此後,顧佐和邵,南北呼應,清查御史,檢肅貪官,綱紀肅然。因為仁宗、宣宗兩朝,都非常注重吏治,善用人才,因此明王朝逐漸繁榮興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仁宣之治

宣宗執政,像他的父親一樣,非常體恤百姓。他早年就熟知歷史興衰之事,即位之後,對那些明君盛世和昏君誤國的事蹟都非常重視,時時謹記於心。他還自己總結出了一條歷史經驗:與民休養生息,則國家興盛;大興土木兵戈,則國家衰弱。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去拜謁皇陵,在返回北京途中,行至昌平東郊,見路邊有農民耕地,就停下車馬,親自走到田間與農民交談,詢問年景家境,並從農民手中接過耕犁,親身體驗勞作的艱辛。回京後,宣宗還親自作了一篇《耕夫記》來勉勵自己和朝臣。後來,他又作《織婦詞》一首,並命人畫成圖掛在宮中,令后妃們體諒百姓的辛勞,戒奢華之風。宣宗帶頭提倡節儉,他為父親仁宗修建獻陵時,就謹遵仁宗厲行節儉的遺囑,親自規劃,整個工程也只用了三個月。與成祖的長陵相比,獻陵的規模和花費要少得多,這為後面的好幾代皇帝的陵墓做了好榜樣。有了皇帝帶頭,后妃大臣們也紛紛效仿,以儉樸為榮。因此宣宗在位10餘年,百姓安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將仁宗與宣宗時期的盛世稱為“仁宣之治”。

宣宗一生勤勉為民,以德治國,可是他卻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鬥蟋蟀。蟋蟀,又名促織,所以人稱宣宗為“促織天子”。宣宗對此十分痴迷,他在執政之餘,多以鬥蟋蟀為樂。後來他認為北京城的蟋蟀不好,就派宦官們到各地去採購。宦官們乘機作威作福,而各地官員們又將此事作為賦役攤派給百姓。由此導致各地鬥蟋蟀成風,蟋蟀身價暴漲,百姓的生活被這麼一隻小蟲子攪得雞犬不寧,明王朝的腐敗現象也迅速滋長蔓延。貪汙腐敗和宦官為害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也嚴重危及到明朝後期的統治。

他一生節儉,卻因喜愛“鬥蟋蟀”而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鬥蟋蟀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在北京乾德殿病逝,終年38歲。他死後,葬於景陵,諡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宣宗在位10年,他守道有成,穩固了明朝江山;勤政愛民,為百姓創造了安定平和的生活環境。但是因他喜好鬥蟋蟀,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嚴重惡果。這些惡果只是宣宗時期並沒有明確顯露出來,不過宣宗卻因此為後代留下了帶有隱患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