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菜單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無人生還》又名《童謠殺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發行時書名為Ten Little Niggers,後改為Ten Little Indians),出版於1939年。這部小說莫說在阿婆作品中,就是在整個推理小說史上,亦具有難以磨滅的崇高地位。熟悉阿婆作品的朋友應該瞭解,阿婆的推理作品喜好並擅長密閉空間的群戲設定:或行進中的東方快車、或尼羅河上的遊輪,以及阿婆的兩大招牌系列: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系列中,密閉山莊的梗也不止一次出現。而《無人生還》這部作品更是把密閉空間的連環殺人事件佈局玩到了極致,爾後對該作品的各種諸如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形式的翻拍更是層出不窮。著名高口碑電影《致命ID》更是結合了“人格分裂”題材的一次天才式的偉大致敬。在推理題材民眾熱衷程度頗高的日本,無論是在推理小說中諸如綾辻行人的《十角館的殺人預告》 ,亦或是漫畫例如名偵探柯南的《名偵探的聚會》、金田一《秘寶島殺人事件》裡,總能看到《無人生還》的影子。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每死一個人,瓷像就會莫名少掉一個。這恐怖氛圍營造得簡直登峰造極。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布這個曠世迷局的時候,阿婆精妙地安排了真兇假死的情節。沒有名偵探為你抽絲剝繭,沒有罪惡之人能逃出生天。讀者就這樣在一路提心吊膽又興奮刺激地窺視了十個將死之人的內心世界之後“目睹了”他們的離世。所有的謎團連末尾接手的警方都束手無措,直到終章漂流瓶裡的那封自白宛若上帝之手揭開真相、闡明罪惡。一氣呵成,餘味正濃。所以說,這個作品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沒有推理部分的,若說有,那也是存在於讀者的思維活動中。就這樣一個人物眾多、情節豐富、驚悚恐怖氛圍濃重的高質量迷局而言,以刻畫形象揭露人性為切入點,不失為影視改編作品創造者之上策。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而就BBC這版的三集連續劇表現來說,正是很好的把握了這點,以較高的完成度再現了這部名著。劇集開始就加上了很多其他版本里去掉的火車上相遇的情節,主角率先出場,人物性格有了第一次的展現。隆巴德從出場就是個坦蕩的壞人,邪氣的外形,對女主不懷好意的“興趣”很自然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也符合能陪女主活到比較後面的人物設定。女主是個複雜的人物,不管是原著還是每一個符合原著精神的影視版本。在故事的開始你根本不能斷定其是正是邪,嬌柔端莊的外表加上全劇不斷穿插的有關小男孩的記憶,讓人很難懷疑此人犯有怎樣的“罪惡”。但她又是最早意識到“童謠殺人”這一陰暗現實的,當她確定了自己的猜疑,就立馬變成了人群中最神經質和歇斯底里的人。這些轉變演員拿捏的很到位,要不是我早已諳熟整個劇情,觀劇過程中都要不禁懷疑這樣“脆弱”的女主會不會被提前幹掉。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可隨著劇情的發展,在諸多生死攸關的時刻,女主所表現的特質開始與初來別墅之時割裂,更貼近回憶裡那個一襲紅色泳衣熱情奔放的沙灘女郎形象。在小男孩不幸溺水的那場戲裡,導演刻畫了一個比較隱晦的細節:女主讓小男孩獨自先去游泳時,躺在沙灘上劃下了一些字跡,隨後又迅速抹掉,全劇始終沒有像拍攝管家謀害前僱主那樣赤裸直接表現小男孩溺水而亡的景象,這個細節暗示結合後來女主“奮力奔跑”時的慢動作以及當時似有似無的唇角的微笑反而加強了對女主陰險內心的表現。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方式是揭露人性!

女僕的表演很到位,她的形象從一出現就透著讓人很不舒服的氣息,這個終日活在沉重的心裡負擔下的愧疚又怯懦的女人一如另一個“罪人”形容的那樣,好像死了一半的殭屍。其實她的罪惡算是十人裡較輕的,算是知罪不報的從犯。女僕的丈夫是個內心更為陰暗的人,他顯然是主導謀殺前僱主的主兇。而目擊者——他的妻子之死或許在他看來是種解脫,沒有任何悲傷和不適,他仍能淡定地完成各項既定的工作,出入安置因為罪惡而“遭懲罰”的屍體的房間。當其他人開始不安地探討起他們夫婦被指控罪行的可信度時,他還能陰森森地躲在門戶偷聽。原著裡最後說過,真兇是非常縝密地制定了整個殺人計劃,罪行比較輕的最先死去,管家死狀較慘,倒在了中段。紈絝公子哥兒馬路殺手演員形象到氣質都很貼切,對於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認識,開頭時加的那段林間超車戲份很好,這麼沒有責任感又幼稚的富家子活該早over啊。虔誠教徒“老處女”是個很古怪的人,從開始把女僕叫到跟前刻薄嚴厲地指教就看得出來。表現她迫害養女的部分也很隱晦,這種方式很適合性格古怪又不是主要人物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