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菜單

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排難解紛”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論戰

戰國時代,秦國侵略趙國,兵臨趙都邯鄲。趙王求魏國援助,魏國派大將新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對此趙國大臣意見不一。這時齊國人魯仲連正訪問邯鄲。他聽說趙國要向秦國屈服,就去求見相平原君,情予引見新垣衍。平原君應允。魯見新後,列舉歷史事實,分析當時形勢,嚴厲斥責他“尊秦為帝”的謬論,並指出如果屈服了秦國,將對趙國、魏國都有極大的禍害。新垣衍聽罷,十分欽佩,就撤回了原來的勸說,並表示立即返國回報魏王,秦軍得了這個訊息,不免大吃一驚,為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後來魏公子無忌竊符救趙,大敗秦軍,解除了這次秦國對趙國的入侵。

平原君對魯仲連又欽佩又感激,準備封地給他,他不肯受,送他千金為酬,他也不要。魯仲連說:“所謂貴天下之上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魯仲連像

《戰國策·趙策三》這裡直接給出了自己為何不接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的原因,魯仲連原話是:“所謂貴天下之上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如果我們認為,這就是魯仲連不接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的原因,其實就有點膚淺了!因為那是魯中連自己說的,我們要深入去了解魯仲連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

所以我們要從魯仲連的人品來思考。戰國時期士子都是很有節操,注重品行的人,所謂計程車子之心就是拳拳愛國心 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責任感!

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魯仲連像

對於魯仲連而言,可謂是戰國時期的英雄的典範,道德的楷模!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蹟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隱居於今桓臺、高青錦秋湖附近,遊於趙,死於今高青縣高城鎮。

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他很是注意理論聯絡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把愛國掛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戰國策:齊策六》)從魯仲連幫助田單攻狄、復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魯仲連不僅僅是聰慧過人、才智非凡的語言大師,不僅僅是善於排患解難、解人締結的及時雨和熱心腸,而且更是一個急公好義、有著強烈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感、救民於水火的平民愛國者。他生於聊,居於狄,對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國家敗亡、山河破碎的亂世,對光復祖國充滿期望;是他兩次出山,助田單一臂之力的心理內因。

魯仲連斥責新垣衍,救趙國於水火,卻為何不受平原君的千金答謝?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程序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臺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困,仗義執言,一展齊國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事蹟廣為後世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