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菜單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

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

,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但王翦憑藉自身的智慧,最終能夠在榮華富貴中安享晚年。

一、古代功臣宿將常常自汙

“飄然高隱”太困難,效忠輸誠又不盡管用

,功臣宿將為了全身免禍只好另外再出高招。

他們苦心孤詣,多方摸索、反覆實踐的結果,以博取君主的放心,換得自己的太平無恙。

按照常人的思維邏輯,潛在的皇權爭奪者,總是那些雄才大略奮鬥不息者, 或者是陰險狡詐、深有城府的傢伙。

相反,那些了無心機、庸庸碌碌,只圖吃喝玩樂,熱衷淫逸享受的人則容易滿足已有的待遇,不會冒險去覬覦非望,興風作浪。

即便萬一生事滋亂,就憑這些人的花拳繡腿功夫,對付起來也會容易得多,稍加施壓,即可擺平。

所以說,聲色是娛,犬馬是好,其無大志。可想而知,皇帝喜歡的就是這類酒囊飯袋。

在他們眼中,

貪圖享受甚至貪汙腐敗,不失為一種“美德”,一個腐敗的奴才與一個精明的人才,他是寧取前者而不用後者的。

如此他方可以高枕無憂穩踞皇座。

皇上的這些微妙內心活動,自有人在那裡細心揣摩,功臣宿將為保命全身則更不會閒著。

他們發現,

在皇上的心目中,求田問舍、安居樂業、不思進取者,遠遠要比壯懷激烈、聞雞起舞、有所追求者親切和可愛得多。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既然是這樣,那麼身處嫌疑之地的自己,要全身避禍,

最好的辦法就是貪圖享受、醉生夢死。

讓皇帝陛下覺得自己只有依翠偎玉的“花心”而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龍心一悅,就想不起幹“兔死狗烹”之類的勾當了。

二、秦國伐楚失敗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5 年期間, 秦王嬴政按照“滅諸侯,成一統,建帝業” 的戰略目標,實施“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戰略方針。

於是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南”

,蠶食鯨吞,相繼攻滅了韓、趙、魏、燕諸國,緊接著開始了伐楚的準備。

秦王先是徵詢了戰功卓著、風頭正盛的青年將領李信的意見,問他攻滅楚國、統一南方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當時正陶醉於滅燕戰爭的成就之中,睥睨一切,顧盼自雄,他頭腦一熱,表示只需要二十萬人馬

便足以犁庭掃穴,滅亡楚國了

秦王聽了李信的表態後,一是倍感振奮,二是多少還有些不放心,於是又向老將王翦徵求意見。

王翦久經沙場,經驗十分豐富,持重老練,作出了慎重而具體的判斷:楚國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軍事實力可觀,雖然屢次戰敗,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仍擁有相當的實力,絕對不可輕視, 草率行事。

所以他向秦王明確表示:“依臣愚見,要討平楚國,非得動用六十萬大軍不可。”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秦王聽了很不高興,便譏諷又斥責王翦說:“王大將軍您可真的是英雄遲暮了,居然如此膽怯,也太看重對手了。李信都拍胸脯保證只需二十萬兵馬便可掃平楚國,勇氣可嘉呀,我看這一次還是讓年輕人放開手腳,去衝鋒陷陣吧!”

於是秦王下令,由李信和蒙武統率二十萬將士大舉攻楚,去完成統一南方的戰略目標。

王翦這下可樂得清閒了,

便乘機稱病告老還鄉,杜門謝客,過他的安逸生活去了。

誰知李信、蒙武大軍深入楚境之後, 雖然連克數座城池,頗有斬獲,但不久就遭到楚國名將項燕統帥的楚軍主力的大規模反攻,一時間秦軍大敗,丟失兩個營寨,戰死七名都尉。

楚軍得勢不饒人,乘勝追擊三天三夜,殺得李信棄城而逃,前功盡棄。

秦王聽說李信驕傲冒進,慘遭敗績, 震驚不已,這才後悔當初不聽從王翦的意見,自食其果。沒奈何,只得再親自登門,請求王翦重新掛帥出征。

王翦一再推辭說:“老臣年邁多病,委實難以擔當如此重任,為了不致貽誤軍國大事,懇請君王另選賢將為妥。”但是,秦王不為所動, 執意要他領兵出征。

王翦本來還想推辭,

後一想到白起將軍當年推三阻四不肯出任圍攻趙都邯鄲的秦軍主帥,以致惹禍殺身的事,害怕自己重蹈覆轍,只得答應出征。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但有一個條件他堅決不放棄,那就是要求有六十萬兵馬用作攻楚,否則,萬萬不敢受命。

秦王已有前車之鑑,又迫於軍情緊急,只好答應了王翦的請求,

並正式拜封其為大將,以蒙武為副將,統率六十萬之眾進攻楚國。

三、王翦伐楚、功成名就

王翦臨行之時,秦王親自送到灞上(在今陝西西安市東),設宴為其餞行。

酒席之上,王翦起身舉觴,一面為秦王祝福,一面為自己撈利,請求秦王多賞賜自己一些良田、美宅和園池。

秦王笑著說: “老將軍何必多此一舉,到時候您打了勝仗回來,便可跟寡人同享榮華富貴,難道還需擔心晚年窮愁潦倒,衣食無著嗎?”

王翦回答說:“話可不能這麼講呀!在君王您手下為將,即便有再大的功勞也無法封侯,所以有必要請求多多賞賜田地、園池和房產,以便為子孫後代留下一點家業,也好免去老臣我的後顧之憂。”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未置可否,只是說:“不急不急,以後再說。”

王翦拔寨啟程之後,經藍田至武關,

一路上連續五次派遣使臣回朝,請求秦王儘快把田園宅產賞賜給他,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

這種要求賞賜的做法按正常的思維邏輯令人難以理解,連王翦身邊的親信侍從也看不下去了,紛紛勸誡他說:“將軍您一路上不向君王報告具體的軍情,反而不斷地派人要求封賞,這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做得太過分了呢?”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可是,王翦卻笑著對自己的心腹左右解釋這麼做的用意:“這就是你們幾位有所不知了!自古以來哪一個君主對大臣沒有猜忌之心呢?你們能夠肯定秦王不是這樣的人嗎?

我所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幾乎就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他怎麼能放心得下呢?

一旦有風吹草動,使他心生疑忌,輕則派人監督、束縛我用兵的手腳; 重則廢黜職務,解除兵權,甚至還會招來身首異處的禍患。

我再三請求賞賜,難道真的是為了一點點田地、房屋、園池嗎?

不,當然不是,這不過是藉此讓他對我放心,使我能夠放手用兵,完成滅楚之大業,造福於大王和國家罷了。

一番話,使得其左右親隨茅塞頓開,對主帥王翦為將的韜略欽佩得五體投地。

王翦的自晦、自汙之道果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秦王眼中,

王翦不過是一個會打仗而無野心異志的人物,所以對他信任無比。

王翦得此機遇,遂能夠全力施展兵力,很快就戰勝了楚軍的主力,殺死項燕,滅亡了楚國。

同時,

由於王翦在秦王面前裝出一副胸無大志、斤斤計較的模樣,解除了君主的猜忌之心,所以, 秦統一六國以後,他能夠平安無事,逍遙自在,悠哉悠哉,幸得善終。

四、其他秦國名將的結局

而同是戰國秦王手下名將的白起,結局就有些悲慘了。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白起用兵保持不敗的紀錄,一是他背後有著秦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為後盾,充分利用了戰國後期秦軍對東方六國的壓倒優勢。

二是他利用昭王和宣太后、穰侯等秦國當權派的全力支援和絕對信任。

可能因為宣太后、穰侯等都是楚國羋姓王族,他們同白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昭王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認識了白起的出眾超群的謀略和智慧,對他自然也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援。

在長平之戰中, 昭王是傾全國之力,義無反顧地為白起謀劃了後勤支援和斷趙軍退路的軍事行動。

三是他用兵的穩、準、刁、狠。

這一特點突出表現在他指揮

長平之役

的運籌帷幄。

在秦國成功地運用反間計破壞了廉頗的持久策略之後,他秘密來到長平前線, 接掌了秦軍的指揮權。

此時的白起,對於如何戰勝乳臭未乾的趙括已是成竹在胸。

他先是引誘急躁冒失的趙括輕兵出戰,秦軍佯裝敗走,使趙軍取得小勝,調起趙括的胃口,使之全力攻擊秦軍營壘,無暇後顧,由此使趙軍陷於極大的被動。

接著,

秦軍“出輕兵擊之”,將趙軍打敗

,使趙括明白無法戰勝秦軍,產生畏懼心理,轉入守勢,等待援軍,

似乎恢復了廉頗前不久“ 堅壁” 的策略。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然而,此時的戰場形勢與廉頗掌軍時已經大不一樣,因為趙軍的糧道已斷,存糧無法支撐固守待援的策略,時間只能增加趙軍的被動,趙括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結果不出白起所料,46 日以後,趙軍就陷入人相食的困境,致使趙括只得率疲憊之卒向秦軍做孤注一擲的反擊。

最後,白起指揮以逸待勞的秦軍,輕而易舉地射殺趙括。

在這場大獲全勝的戰役中,白起抓住了趙軍的兩個軟肋:

愚蠢的統帥和後勤補給線,一面誘使趙括改變廉頗的策略,一面截斷糧道使趙軍陷飢餓。

白起在長平之役中的指揮藝術,展示了他作為將軍所具備的智、勇、嚴的品格和素質,特別是穩、準、刁、狠的用兵風格。

不管白起本身有多少缺陷與不足,他的死都是一樁冤案。

但可悲的是,他不是死於自己的過失或罪責,而是死於自己不懂帝王的小心思。

五、名將白起不懂帝王心思

秦國發兵進攻趙國。秦將王陵揮軍長驅直入,圍攻邯鄲,白起因病未能參與此役。

不久王陵失利的訊息傳到秦國,恰在此時,白起病癒,昭王要求他代王陵統帥秦軍繼續攻趙,白起拒絕任命,

講了一通圍攻邯鄲難以取勝的道理,白起對當時秦軍圍攻邯鄲的軍事形勢的分析是正確的。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雖然從表面上看,秦軍兇焰張天,趙國危在旦夕;實際上,連年苦戰的秦軍已是強弩之末,而魏、楚等受秦國威脅的諸侯國正在組織聯合戰線,謀劃共同對付秦軍,對秦國有利的軍事態勢正在發生逆轉。

但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昭王卻沒有覺察,仍然要求白起統帥秦軍繼續圍攻邯鄲。

這就與對當時軍事形勢洞若觀火的白起在戰略與策略上發生矛盾和衝突。

白起沒有答應昭王的要求,秦王讓應侯前去勸說,白起也沒有答應。昭王為挽救邯鄲城下秦軍的危局,令王齕代王陵前去指揮,但也沒有扭轉形勢。

不久,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統帥的數十萬大軍前往救趙,疲憊不堪的秦軍無法取勝,敗象日至。白起了解前線的形勢,有點幸災樂禍地說: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這話傳到昭王那裡,自然引起他的震怒 :

君王縱有失誤,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責的。

昭王再次強命他去前線統軍以挽救敗局,白起仍然嚴詞拒絕,並且裝病以抗拒。應侯再次去請,白起依然不為所動。

白起的行動徹底激怒了昭王,他於是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職和爵位,降至士伍行列,發往陰密(今寧夏涇川南)禁錮。這時白起真的病了,未能馬上啟程。

三個月後,諸侯聯軍使秦軍在邯鄲城下一再挫敗,范雎等乘機進讒,昭王氣急敗壞,進一步遷怒白起,下令他帶病啟程,離開咸陽,前往陰密。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白起拖著病體,黯然神傷地出咸陽西門十里,停在杜郵(今陝西咸陽西)。這時,盛怒中的昭王召集有關臣子,議決對白起進一步懲罰。

他們認定白起對秦王給予自己的懲罰不滿,“ 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決定賜劍讓其自裁。

白起被賜死,在當時就被秦國百姓認定為一樁冤案,所以獲得廣泛同情,他的墓前在當時和後世香火不斷。

在他身後,不少人在不同場合為之訟冤,一方面充分肯定他為秦國立下的豐功偉績,一方面對他的冤死表示出無限的惋惜之意。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王翦是中國古代能夠以自晦、自汙之韜略,逃避君主猜忌,保住身家性命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後代的一些功臣宿將以很大的啟迪:自晦、自汙可以全身免禍,於是紛紛學樣,爭相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