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菜單

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01

《紅塵說禪》系列第395篇

關於我國佛教最早傳入的歷史記載是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當時漢明帝夜夢身高丈六的金人從西方飛來,後來經大臣解夢說這是天竺的“佛”,然後就派使者出使西方,以求佛法。

後來兩位高僧來了之後,被漢明帝安排住在鴻臚寺,因為白馬馱經的緣故,鴻臚寺也改名為“白馬寺”,這也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第一座寺廟,而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也翻譯於此地,所以在日本,朝鮮等地至今都有深遠的影響。

從那個時候算起,我們中國佛教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淵源了,但是在佛法傳播的過程中也吸收和包容了許多我們本土的文化和習俗,比如道家儒家,比如中元節,同時也做出了許多改革和變化,比如《百丈清規》和叢林制度等。

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所以和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初創的“原始佛教”相比,我們現在的漢傳佛教已經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並作出了許多創新和延伸,但這裡面有積極和好的方面——比如說禪宗,開口唸佛法門,但也有很多消極和不好的方面,比如經懺法事,盲目迷信。

除此以外,這幾千年下來很多佛教裡的稱呼也都發生了鉅變,很多甚至完全不是原來的意思,比如說和尚,居士。

在如今的佛教概念中,出家修行就是和尚,不出家修行就是居士,絕大部分師兄都是這麼認為的,似乎除了這兩種身份以外就都不是佛弟子了,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而且還是大錯而特錯

套用《功夫足球》裡面星爺的一句臺詞,“球不是這麼踢的”,我這裡也要說一句,“和尚,居士,不是那麼好當的”。

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看看這兩個稱呼的由來和變化,大家就會明白它們真正的含義了。

02

和尚——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精通佛法,方稱和尚

現在提到和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反過來說,只要在寺廟裡面修行的就都是和尚,這個說法如果放在過去那是要讓人笑掉大牙的。

在過去“和尚”這個詞可是極為尊貴的,“和”為合同三界,“尚”為德行高尚,最早乃是釋迦佛一個人的尊稱,就和“世尊”差不多

那麼其餘的出家人叫什麼呢?應該有不少師兄都知道——比丘,或者說的更詳細一點,男的出家人為比丘僧,女的為比丘尼。

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這個比丘也絕不是那麼簡單的,它包括三重含義,第一是乞士,那時候出家人不允許耕種和生產,只能靠乞食或者自己採摘,剩餘時間都要專心修行,所以等於是上乞佛法,以養慧命,下乞食物,以養色身,當然了,同時也是為眾生種福田,因為供養三寶的福報是非常大的。

比丘的第二重含義是破惡,意思是破除心中的貪嗔痴等惡念,最後一重是怖魔,因為每當有比丘受戒皈依,欲界六重天的魔主波旬的魔宮就要被震動一下,表示又有一個人脫離了他的掌控,成為了他的對頭。

而比丘也並非是誰都能做的,像是不滿二十歲的出家人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小和尚”,而是沙彌,受的是沙彌戒,然後如果表現夠好,符合出家人的標準,年滿二十方可受比丘戒。

除此以外寺廟裡還有許多隻能算是雜役,比如六祖惠能大師在拜五祖弘忍的時候,就先在後堂幹了八個月的磨米之類的重活苦活,而且毫無地位,就連小沙彌都能指揮他。

那麼受了比丘戒就能稱為和尚了嗎?非也,初受戒的五年是不能為人家說法的,五年以後如果通曉經的可以做經師,通曉戒律的做戒師,通曉論的做論師,受戒十年以上且三門都通曉的才能被稱為“三藏法師”。

受戒二十年以上的可以稱為上座,更加年長的則稱為長老,比如說當年佛陀座下的舍利弗,目犍連,摩柯迦葉,須菩提等等。

而就算是長老們,嚴格意義來說也不算是“和尚”,只有能夠自己出去弘化一方,類似現在每個寺廟的主持,方丈之類的才算

出家即和尚,在家為居士——當今佛教的兩大誤解

比如二祖慧可當年曾對達摩祖師說道,“請和尚慈悲,為我安心”,六祖惠能也尊稱五祖弘忍為“忍和尚”,我最早讀到這些的時候有點不解,覺得這些高僧為何對師父如此不敬呢?連一聲大師都不叫,直接就喊和尚。

直到後來才明白,這“和尚”本身就是尊稱,和後世的大師差不多,只是被我們現在給弄得貶值太多了;而“大師”這個詞在過去更是佛陀的專稱,如今完全被玩爛了,連搞什麼“成功學”“推銷學”的人都可以做大師,那自然是大師遍地走了,更不用說和尚。

所以嚴格來說,至少也要每個寺廟的主持才有資格稱為“和尚”,而且還要能講經說法的才行,比如虛雲老和尚,印光老和尚,夢參老和尚等等,而現在幾乎只要剃個光頭就是和尚,這裡面差距實在太大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紅塵若鏡

03

居士——德才兼備,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方為居士

如果說“和尚”是對出家弟子的一種降維稱呼的話,那麼“居士”就是對在家弟子的降維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