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菜單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本文共有5000字

如果感覺文章長

那是因為有內涵

曾經有個很“積極”的文案實習生,協助編輯初稿。

他雖然家境殷實,但是和別人不同,他每天都在想著,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文章更有看點。

於是,刷知乎、上頭條、聽得到,收集各個學習網站,收藏帖子和課程,買了N多本書,從技能到心態,再從職業到素養。

周圍的人都感覺他很焦慮,但同時又很努力~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但是這些“積極”的背後,卻是他八小時之後,

一如既往的“喪”

:玩遊戲、刷抖音、透支生活、消費時間。

書,買了就是讀過;健身,辦了卡就是練過;公開課,付了費就是學過~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這種“假積極”讓多少人“喪”的理智氣壯?

殊不知,本質依舊是那個懶惰的靈魂!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實習期結束後他就離開了,但是畢業後並沒有去找工作,而是準備在家待一年。

問他為什麼?

說是想體驗西方青年的 gap year(間隔年)。

在西方,的確有很多人選擇 gap year 而不是直接去工作。

但是度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參加社會公益的志願服務、去國外打工、學習一門新的技能等等~

但是當你知道他是準備怎麼度過這一年時,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我哪都不想去,之前實習那麼累,天天寫文案,也沒看到有什麼成長,我現在就想好好休息。”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看懂了吧?

所謂的 gap year 只是他給自己的一個

逃避的藉口

日本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曾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選擇逃避,實際就是選擇永遠待在舒適區,而這樣的人,是做不到“自我”的:

只有敢於承擔風險,離開舒適區,去追求過、尋找過,你才可能成長;哪怕你最後依舊選擇,迴歸平淡的生活,但,這是你的主動選擇。

目錄簡介

舒適區、成長區和恐懼區

為什麼你的成長這麼艱難

根據這3個步驟,突破舒適區

這3個方法,助你跳出舒適區

“01。舒適區、成長區和恐懼區”

心理學家把我們在應對任何情況下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個圈層:

最裡面的圈層叫舒適區(comfortable zone);

向外擴充套件的一層叫成長區(growth zone);

最外的圈層則是恐懼區(panic zone)。

舒適區

,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比如我們在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著得心應手的工作。

成長區

,指很少接觸的和未曾涉足的領域,在這裡可以充分鍛鍊自我、挑戰自我。

比如跳槽到一個新的公司、晉升更高的崗位、或學習新的技能。

恐懼區

,指在這個區域人會感到憂慮、恐懼,甚至不堪重負。

比如從未體驗過極限運動的且恐高的人去高空彈跳。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這名實習生窩在自己的家,之前有兩篇妙手偶得的文案,就不願再提升,這就是他的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裡會感覺很舒服,一旦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到不自在。

在《誰動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中,老鼠在原來的窩裡覺得非常舒適,而當它要出去時,就會感到彷徨、無助,甚至恐懼,所以它不願出去。

而成長區則是讓我們剛剛踏出舒適區一些,但是我們又可以透過學習來適應的區域~

所有的學習、成長都必須在成長區完成,但是,如果把自己“激發”的過猛,則很容易進入恐懼區。

事實上,現代人很多的焦慮心理都是由於把自己從成長區,“推”進了恐懼區所造成的!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在恐懼區裡,由於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應對自身的

焦慮和恐懼

,所以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學習,由此而導致一個死迴圈:

越學習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關於舒適區的經典實驗:

190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Robert M。 Yerkes)和約翰(John D。 Dodson)提出,人們在

相對舒適的心理狀態

下,表現很穩定,但是,如果增加一點焦慮或者壓力,可以使人們達到最佳表現!

而增加的這一點焦慮或壓力,則被稱為最佳焦慮值(Optimal Anxiety),這一點焦慮及壓力,恰好是在舒適區的外沿,觸及到了成長區。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停在港灣的船是安全的,但這不是生而為船的意義~

舒適區本身並沒有問題,就像港灣一樣,在外漂泊一圈,總要回來修整的。

然而,如果過於沉迷“港灣的溫暖”,而放棄下次的遠洋,則未免有些可惜。

蘋果前副總裁 Heidi Roizen說過:“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作為獵頭,我們接觸來太多領域內的能手,猶如“賣油翁”一般,在各自的領域熟能生巧~

但是,也是由於過於沉迷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成長,所以抗拒新鮮事物。

然而,我們處在一個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小領域,真的能滿足社會飛速的變化嗎?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02。為什麼你的成長這麼艱難”

其實有不少的文案小夥伴,意識到突破舒適區、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就如這麼實習生一樣,會閱讀各種書籍、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各種技能~

然而,以參加培訓課程為例,在培訓結束後,會有什麼結果呢?

無非是三種情況:

培訓時激動,培訓後感動,學完後不動;

在培訓後,馬上將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改變自己的低效狀態;

積極探尋新的知識點,延伸知識的應用範圍。

第一種結果,是受訓者很享受自己的舒適區,雖然偶有念頭,但仍不願做出改變:

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第二種結果則嘗試將知識予以應用,但是時間一久,則很有可能給自己營造另一個舒適區。

第三種結果則是不斷給自己提出更高的標準,

不斷擴張

自己的舒適區、探索成長區!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為什麼有的小夥伴,成長會如此艱難,稍有不慎就落入“舒適區陷阱”?

下面三個經典法則或許可以解答小夥伴們,關於成長的疑惑。

一、 數字7±2法則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對

短期記憶能力

進行了定量研究,他發現人類頭腦最好的狀態,能記憶含有7±2項的資訊塊,在記憶力5~9項資訊後,人類的頭腦就開始出錯。

什麼意思?

比如你今天需要學習的知識點有20個,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點,只能記住其中的5~9個知識點。

然而,能記住9個知識點的人少之又少~

換言之,不是你不願學習,而是你的腦子記不住了。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二、艾賓浩斯記憶法則

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了著名的

遺忘曲線

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並且符合下圖的遺忘趨勢。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如何理解?

比如你參加培訓時間是週一,但是當天沒有複習,兩天後,你的記憶量只剩下約27%,再結合7±2法則和艾賓浩斯記憶法則,你所掌握的知識點可能只剩下1~2個。

三、721學習法則

“721”學習法則是由摩根、羅伯特和麥克三人在合著《構築生涯發展規劃》 中正式提出。

該法則認為成人的學習,70%來自真實生活經驗、工作經驗、工作任務與問題解決,20%來自反饋以及與其他角色榜樣一起工作並觀察和學習該榜樣,10%來自正規培訓。

重點強調四點:

學習主體非常重要;

學習的根基是實踐;

反饋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同伴是重要的學習資源。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在成長方面,我們都會受這3個法則的影響。

雖然7±2法則是受先天影響的,但是遺忘曲線和721學習法則,則可以通過後天行為進行改善!

無論是我們在學習後,進行復習還是融匯、運用知識,都需要我們主動做出改變,而這種

主動改變的行為

則是“跳出”舒適區的表現。

“03。根據這3個步驟,突破舒適區”

一、分析舒適區,對標成長區

既然要突破舒適區,我們一定要先確認自身的舒適區是什麼,對標的成長區在哪裡。

以工作舉例,比如你是寫文案的,自我分析後,你可以得出這些結論:

你目前擅長的行文風格;

你每日的閱讀量;

每篇文案的字數;

引文、金句使用的數量及質量。

以上分析,無論你是哪個職業,都可以自己一項一項寫出來。

思考的過程本身,何嘗不是一種輸出,寫出來後會更加強化這種輸出,而不是對自己的模糊認知。

自我分析後,可以明確自己的目標,即使一開始目標並不太清晰,沒關係,在學習、工作和成長的過程中,一旦獲得新的知識或機會時,那些原本模糊的

目標會逐漸清晰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二、確定目標後,不斷輸入

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習有時候真的是一件挺枯燥的事,因此,不妨

帶著功利心去學習

不僅如此,根據721法則,需要一個指引者、書本以及志同道合的夥伴。

好在我們生活中網際網路時代、知識付費時代,學習成了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事。

多看一些經典書籍,比看碎片化的資訊要有用得多;抱團取暖並不可恥,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學習分享,相互督促,會讓學習這件枯燥的事情變得更有趣~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三、刻意練習,持續輸出。

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這樣的成長多半是徒勞的。

新技能和新思維,必須在工作中進行刻意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去熟悉和強化~

猶記得以前給一個招聘專員培訓:

從招聘前的分析準備,到招聘實施中的邀約話術、面試提問設計以及觀察、乃至面試後的總結,在實際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讓他反覆去使用培訓過的技巧。

簡單的事重複做,重複的事堅持做。

再加上階段性的總結和覆盤,對自己的認知,也是一種輸出。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不要怕走出舒適區,但更不要急於走出舒適區,跳出舒適區,也是有技巧、有方法的~

“04。這3個方法,助你跳出舒適區”

一、任務切割與實時反饋機制

有不少小夥伴喜歡玩遊戲,甚至有的人到了痴迷的程度,為什麼?

這是因為遊戲在機制上有最大的體現:任務切割+及時反饋。

每打一個怪就會馬上顯示我們得到了多少寶物和經驗值,也能清晰的看到我們離升級還差多少,所以我們能堅持一直刷怪打怪。

不僅如此,遊戲中還會設定很多小任務,每次完成任務,都會給予我們更多激勵。

與之相比,減肥又痛苦又難堅持,為何?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因為減肥一天兩天,甚至一週都可能看不到體重的變化,而這是常態~

既然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效,要達到目標體重又遙遙無期,那還不如今朝有肉今朝吃!

魯迅曾經說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因此,要做一件有益但困難的事情,首要就是先將任務進行切割成為小任務,然後給每個小任務都設定一個完成的反饋認可機制。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以寫文案舉例,一篇有“深度”的文章,通常都要幾千字,而這樣的文章,包括選題、破題、找素材、初稿、排版乃至評估,是一個冗長且繁瑣的過程。

從整體上來看就很困難,很多小夥伴看著就不想做了~

在初期,我們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甚至盲目自大的想著將整片文章“一氣呵成”,但是寫出的文章難以入眼。

後來,我們就會把文章的構成拆

分成幾個部分

,文章的內容分為幾個段落來寫,每完成一個章節算是完成一次小任務,而每個小任務完成後都會允許我們休息放鬆一下~

這樣就進行了任務切割以及小任務的及時反饋。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寫文案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每次看一本書,都把看完整本書這個大任務,分為每天看完一個大章節。

這樣大任務就變成了小任務的集合,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給自己一次小獎勵~

小任務

看得見

時,自然明白離完成大任務完成越來越近,也就越來越容易去堅持下去!

二、組隊堅持法

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我們自己在網上聽課學習時,總是容易放棄,但是參加一些社群或者線下實體班時,就更容易堅持~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困難,是由於沒有同伴、沒有氛圍、沒有互相的監督機制,自然難以自發地堅持。

因此,我們要在不同的領域,在線上或線下找到有一同目標的人或者社群,加入進去一起設定目標、一起打卡,甚至建立獎罰機制共同監督,這樣我們就很難放棄!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三、7天習慣養成法

有科學研究指出,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

根據任務切割法,我們可以把這21天切割為3個七天。

一旦形成了一種習慣,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會不自覺的想要去這麼做,那麼自然容易堅持。

第一個7天是告別原有習慣。

當我們在堅持第一個七天時,我們就會漸漸對原來的習慣慢慢開始不那麼依賴了。

仍舊以寫文案舉例,很多人習慣“一氣呵成”,但是,現在可以先嚐試著將任務分割。

之後會發現,自己會不再那麼累,也不再那麼抗拒~

而這,就是在告別原有習慣的過程。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第二個7天是適應習慣。

當我們告別原有習慣的7天后,就開始逐步去適應現在新的習慣了。

現在,你不會急於求成,想著頃刻間就能寫完一篇文章,而是循序漸進,適應目前的寫作節奏。

第三個7天則是鞏固拓展。

你已經在第二週適應了新的習慣,現在開始嘗試,如何讓這個習慣更加的得心應手。

比如時間的分配、內容的分配、任務的分配,開始明白,什麼樣的寫作方式,是最“舒服”的。

從第一個7天的不排斥到後面的離不開,這就是習慣建立的過程。

寫在最後:

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徒手攀巖》,主人公亞歷克斯霍諾爾德談到“舒適區”時,是這麼說的:

“很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在腦海裡想象,徒手攀登Freerider會是怎樣,至少有一半的路段我感到,媽呀,太可怕了……然而從那以後,我一直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直到那些曾經看起來很可怕的東西最終都進入到我的舒適區來。”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舒適區其實並不可怕,它並不是拖我們後腿的存在,而是讓我們安心、舒心的區域,它是我們成長的痕跡。

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每天都進步一點點,這樣,你離優秀會越來越近~

塵曦獵頭(chenxi_lietou),有顏、有趣、有料,只屬於你的職場夥伴;

左手乾貨,右手雞湯,為求職者和HR提供乾淨、便捷的職位交流平臺。

推薦閱讀

別讓內推成了“毒藥”!招不到人全是HR的錯?要蓋鍋也請別這樣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

人情≠人脈,在職場左右逢源的人,都這樣經營自己的人脈

阻礙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適區?餘生很長莫要驚慌,你可以這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