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的生活過的為何不順心?

菜單

你的生活過的為何不順心?

每天大家忙得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連上午坐地鐵上班都要奔跑,能夠擠上地鐵算是一種勝利,在車上打個盹,是一種享受。曾經的教育,讓我們只要努力就會有好的回報,然而現實並不是如此,越長大越煩心。有的人覺得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有的人開始懷疑命運的不公平,有的人開始麻木,有的人得了抑鬱症。

你的生活過的為何不順心?

我們原以為,向西方人學習了自由,拿到了N種技能證書,我們就可以混出不一樣的人生。最後,我們會發現,除了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外,生活條件依然無法改變。曾經懷疑老闆的能力,但是他賺到了錢,等你學到了相同的技術,甚至比他技能更高,學歷更好,可惜得不到他的業務。我們從農村努力學習考入大學,增加了知識和文憑,一畢業才發現,什麼都不會。再努力在社會大學學習幾年吧,好歹工資還可以吧,才發現農村鄰家二狗子小學畢業,兒子已經上初中了,人家已經是包工頭,買了車還買了房。頂著白領的頭銜,交了房租和各種開銷,甚至連一輛車都買不起。

這不,慢慢被時間磨成了大齡甚至超級大齡男女青年。出去約個物件吧,還被對方各種打擊,開口就你買車買房了嗎?你怎麼那麼老氣,你面板怎麼那麼差勁,你真醜。或許,只能回味和遺憾以前在高中沒有抓住戀愛的機會,或者是在大學沒有向喜歡的人表白。曾經純潔的愛情,放在幾年的工作經驗中變成了麻木的交易。

禁不住會在一個人憂鬱失眠的時候想,為什麼我幾年的工作經驗不值錢?為什麼我的上司比我還年輕幾歲?為什麼我的工資無法有積蓄?為什麼我沒有遇到自己的貴人?為什麼客戶不選擇我?為何自己的坦誠,卻被人家當傻子一樣的騙?為什麼付出的真心,換到的是傷心?諸如太多的不明白…。。

我以前差點就相信了西方人的那一套處事方式,覺得任何事有原則就是好,有話就直說。最後的結果是,被周圍人當成異類而孤立起來。當然,也有一些所謂油腔滑調的人,覺得自己很會處事,結果又走入另外一個極端。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國學,當時是抱著好奇的心態。等真正的接觸過後才發現,原來古代人讀書從幼兒啟蒙階段不是學習什麼科學技術,而是學習如何做人的道理。有的人笑話中庸是封建思想,其實看過之後,想到了一個比喻,在高速路上的車,如果偏離了自己的道,最終就是一個悲劇。

我們基本脫離了自己的文化和在這個環境下的處事哲學,拿著外種人的習慣硬生生的往自己人身上套,對於自己民族的習慣無從認真去了解和思考,最後看著國外的月亮就是圓。我們喜歡道聽途說,從來不去考證源頭。所以才會否定自己的好東西,有多少人還把佛陀當成神一樣去膜拜,有多少人直到現在還把佛經當成迷信在對待,有多少人會認真去看佛陀的紀錄,他也是病死掉的。而諸如金剛經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困惑的。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類變得越來越貪婪和糾結。會發財的能手很多,會專營的人物也不少,但最後發現,他們都是一個個悲劇和後人的笑柄而已,離做人處事還差的十萬八千里。在儒家思想體系裡,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不同級別和發展目標節點,在文言文枯燥難懂的斷層下,很多經典是難於明白的,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就更難於花費時間去修心啦。

而這本被奉為修養人生、處世、處事的經典《菜根譚》,他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困惑如何解決。一個會做人,能夠贏得更多朋友的幫助,能夠獲得上下級的認可,也能夠得到客戶的信任。表面上看,我們一直以為是性格決定命運,其實不然,本質上是我們的內心認知,把道理搞明白了,外在的行為自然順暢。就拿近現代歷史上的牛人來說吧,晚清重臣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沒有領會做人的道理,結果到處碰壁,即便在戰場上也是敗仗連連,氣的自己都跳河自殺。後來,他看過《菜根譚》,認真領悟後,事事都順利。就連他的學生李鴻章,也是學習了之後,頓時心開,在官場上混的遊刃有餘。

推薦這部書,站在我的角度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他裡面有註解,對於文言文閱讀有障礙的朋友,多了些理解的方便,當然最好還是結合原著內容看,畢竟很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還是在原著裡面;其次,這套書既可以作為增加為人處世的隨身教程,又可以作為家裡的擺設收藏。當然,好書還必須遇到有緣人,喜歡大家可以分享心得,進行討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