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有沒有測風的儀器呢,看看就知道

菜單

古代有沒有測風的儀器呢,看看就知道

東漢科學家張衡,在132年發明了一種候風儀——相風銅鳥,這種儀器最初造得比較笨重,古籍中說它要在千里風來的時候才會動。隨著科技的進步,風向器也開始不斷得到改進,使它受小風也能轉動。在晉代,太史令就設有木製相風鳥。以後,相風木鳥就漸漸普遍。

古代有沒有測風的儀器呢,看看就知道

但在軍事和交通等方面,最好採用構造更加簡單的風向器。於是,又出現了用雞毛編成的風向器,這種風向器所用的雞毛重約五兩到八兩,編成羽片掛在高杆上,讓它被風吹到平飄的狀態,再進行觀測,這種羽毛風向器就稱為“五兩”。這種風向器,在唐代以前就有了,但是在唐代和唐代以後,才變得十分普遍。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繫著小鈴,掛在高杆上,隨風飄動。觀測的人聽到鈴聲,透過看旗被吹動的方向來斷定風向。這是與現代風向袋相似的一種儀器。

古代有沒有測風的儀器呢,看看就知道

我國古代除觀測水平各向的風外,也觀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風、方向混亂的風。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風叫做“頹風”,也叫“焚輪風”;把自下而上吹的風叫做“飆風”,也叫扶搖風”等,說明對風的觀測是細緻的。

古代有沒有測風的儀器呢,看看就知道

觀測風不單要觀測風向,也需要觀測風力。在唐代,已經採取地面物體受風影響所表現的破壞程度來表示風力大小,在李淳風所著的《乙巳佔》中,就把風力分為動葉、鳴條、搖枝、墜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或伐木(折木)、拔木樹和根八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