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菜單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在世界心理學權威著作《社會性動物》中這樣說:在

個人價值取向

社會要求我們遵從的價值取向

之間,我們的生活處於

緊張衝突狀態

之中。

換句話說,是遵從多數人的態度和意見,還是堅持我們個體自身的看法,我們該如何選擇?

先做一個簡單的判斷,下面ABC三條線中,哪根線與X線長度最相近?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很明顯,直線B是正確的答案,而且當輪到你回答的時候,你也會確定無疑地回答直線B。

但現在還沒有輪到你回答。

輪到的是一位年輕人,他仔細地對那些直線進行觀察,然後回答道,“直線A”。

你張大嘴巴,吃驚地望著他。“即便是傻瓜都看得出是直線B,他怎能認為是直線A呢?”你暗暗地對自己說,“這人要麼是個瞎子,要麼是瘋了。”

現在輪到第二個人回答了。他同樣選擇了直線A。頓時,你感到自己就像愛麗絲在夢遊仙境。“怎麼會這樣呢?你又默默地問自己,“難道這兩個人都是瞎子或瘋了嗎?”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接下來輪到另一個人,他也回答,“直線A。你又看了一眼那些直線。“或許真正瘋了的是我自己,你默默唸叨。

現在輪到了第四個人,他也判斷正確的是直線A。

最後,輪到你了“嗯,當然是直線A,”你確定無疑地說,“我早就知道答案了。”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很顯然前面四個人是偽裝成測試者的幫手,也就是“託”,反覆測試,選擇錯誤答案的竟然達到了75%。

很顯然在沒有群體壓力的情況下,這些被

單獨

對各種長度的直線進行判斷,測試者都會答對。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

阿倫森

,下了這樣的定義,從眾是由於受到了 來自他人或者群體的真實的或者想象的壓力,一個人的行為或意見發生了改變。

那麼,為什麼這個實驗中的被試們會從眾呢?

這裡主要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

當面對著多數人完全一致的判斷時,他們開始認為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

另一種可能則是,

在公共場合中,他們做出了與眾人一致的回答(但是他們在內心裡仍然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沒在口頭上說出來),這樣做是為了被多數人所接受,或者由於怕不同的回答而招致眾人的反感。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從另一方面看,如果被試僅僅是為了不被別人反感,才放棄自己認為最佳的判斷,那麼,被試者在單獨回答時就不會屈從於他人的判斷。這得到了許多實驗的驗證,結論都是一致的:

留給個人的私密性越大,人們出現從眾的可能性越小

。無論被試所判斷的是直線長度、節拍器發出咔噠聲的數目等等這種簡單的知覺判斷,還是對一件現代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對某一個人的看法和意見,這一發現都得到了反覆的證實。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應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在職場工作或在學校學習期間,當眾人圍攏在一起開始討論某一方案,或是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時,

你可能聽到的並不是真話,而你最終說出口的,也可能並不是你心裡想的。

所以當你對某一個決定或看法很在意的時候,你應該私底下去詢問某個人。也就是說當你需要一個很重要的人向你說他的真話時,你儘量先不表態發表意見,聽他(她)說。這是為什麼我們在人事幹部的調任或選舉時,不舉手發表意見,通常是選擇投票的方式。

參考文獻

①詹姆斯·瑟伯《變態與社會心理學:有關從眾研究》 1933年

②克魯格蘭斯基·韋伯斯特 《群體成員對意見的反應在不同程度上偏離決策期限和環境噪聲》1991年

(假如看完有一點點小收穫,幫忙點個讚唄)

(你又看完了一篇,非常棒呀!哦耶!

揭秘:世界那麼大,你從眾了不?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斷蛻變,不斷成長,胡蘿蔔每篇圖文都會從心理、認知、思維角度出發,立志於自我改變與自我成長,持續關注胡蘿蔔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