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像詩不是詩,是什麼意思?

菜單

“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像詩不是詩,是什麼意思?

“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這兩句話,說的是一個人內心是如何孤獨寂寞,世上的知音是如何難以尋覓。如果您感興趣,不妨聽小鍋我慢慢嘮一嘮。

“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像詩不是詩,是什麼意思?

首先挑點毛病吧。這兩句話看起來像兩句詩,其實不是,不過是兩句看起來像詩的話。

這兩句話不出自任何一首詩,所以首先它不是詩句摘抄。

我們中國漢民族的詩歷來都是四句一絕,用四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我們至今發現的最短的詩是一首勞動歌謠

《彈

(dàn)

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ròu)。

你看,這首詩雖然只有八個字,但也分為了四句,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狩獵的過程。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兩句話也不能算作詩。

到了唐代,今體格律詩興起,作詩還講究平仄粘綴。這兩句話從平仄上來看,上一句是“仄仄仄仄平平仄”,下一句是“平平仄平仄平平”。很顯然上下兩句是不相對的,雖然從詞性和句法結構上看是對偶,但並不符合格律詩的要求。

因此,這兩句話既不是所謂的古體詩,也不是所謂的今體詩,但它偏偏用了些詩歌的手法來表情達意。這也是我有興趣在這裡叨叨的原因。

“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像詩不是詩,是什麼意思?

中國大部分詩歌都是抒情詩,但中國詩人從來不怎麼習慣直抒胸臆。雖然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碰見一些直腸子的人,他們快人快語,直來直去,但在詩歌的王國裡,直抒胸臆的詩卻是少之又少的。詩人們不喜歡淺顯直白,喜歡的是幽深曲折,往往採用一種間接抒情的手法,用的最多的是借景抒情。

這兩句話就用了這種手法,我想這也是為何有人看不懂,要拿出來問人的原因。“冷月”“清風”是眼前之景,營造了一種清冷的氛圍。抒情主人公處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中,我們以人之常情度之,也能猜的出他心中的孤寂。“清風”既可理解為清爽之風,也可以理解為清冷之風,但與“冷月”放在一塊,就很難讓人想到“清爽”之意了。蘇東坡曾在《前赤壁賦》中說: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裡也是風月對舉,但是他用的是“明月”“清風”,所營造的氛圍與“冷月”“清風”就有很大區別了。

如果作者單單隻用景物烘托氣氛,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就有些困難。但這位作者除了用景物烘托氣氛外,還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讓“冷月”“清風”有了知覺,這樣抒情主人公的情緒就很外露了。“冷月”是“不懂凡塵事”,“清風”是“豈知素人心”。第二句是個反問句,轉換為陳述語氣,還是個否定句,即“清風不知素人心”。兩句話構成了互文,要合起來理解:

冷月與清風,既不懂凡塵之事,也不知道常人的心思。

“素人”不必作過分解釋,就是平常人的意思,一如我們現在說“素顏”,指的就是不化妝的平常的容顏。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字面意思。

“冷月不懂凡塵事,清風豈知素人心”,像詩不是詩,是什麼意思?

既然“冷月”與“清風”不懂不知,那麼誰又能懂能知呢?自然是我們人。可抒情主人公為什麼只言冷月不懂,清風不知,偏偏就不提人呢?這就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這說明抒情主人公獨對清風與冷月,無人相伴相陪,自然也無人理解自己內心的憂愁與快樂,其孤獨寂寞之狀我們大致也可以想象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