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鐵路線路與道岔晃車病害的整治方法

菜單

鐵路線路與道岔晃車病害的整治方法

1

原因分析

1.1

管理方面原因

1) 日常檢查片面。對線路、道岔進行日常檢查時,未重視連續小方向及吊板、小高低及各個小型病害的檢查工作。

2) 養護方法錯誤。對於道岔水平、高低、方向超出限定等道岔地段的養護工作,相關人員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存在較多不當的操作行為。日常維修及養護工作更不具備系統性,沒有嚴格遵照相關標準來執行,且操作過程不具備規範性。

1.2

鐵路病害的原因

1) 曲線地段裝置病害。曲線地段由於受到列車的影響,其上股鋼軌內側所具有的作用面會因列車車輪的作用向外衝擊,下股的鋼軌軌面因列車的作用,其線路的鋼軌產生不均勻的受力。列車在超負荷運轉的作用下,極易導致上股鋼軌的內軌產生嚴重磨損、下股鋼軌的壓塌過於肥邊等等,致使線路產生晃車問題。在半徑較小的曲線地段,因其半徑較小,所受到的重力及離心力的緩衝力較小,極易產生以上病害。一部分曲線沒有進行有效調整、不具備正確的位置、存在較大欠超高,這些都是導致線路產生晃車問題的關鍵病害之一。

2) 道床翻漿冒泥病害。線路、道岔產生的翻漿冒泥主要是因為線路兩側的路基不存在順暢的排水系統,無法將水排出,在列車的某種作用下,線路中心基床中的土和水相互混合,不斷形成泥土冒出來,滲入到鋼軌枕木下方的縫隙內,導致線路的彈性及穩定性不斷降低,導致線路的幾何尺寸逐漸超出限定,進而產生晃車問題。

同時由於翻漿冒泥病害存在複雜的機理,且治理週期及穩定週期較長,在治理期間,若無法對標準進行有效掌握,也時常產生晃車問題。

3) 新線薄弱地段病害。因施工機構未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對新線路的根基進行施工,其不具備穩定的線路根基,在接收新線路之後,由於受到列車的重力作用,一些地基較薄弱地段會出現線路的下沉現象,導致道岔和道路的幾何尺寸超出限定。

2

整治過程

2.1

確定晃車點位置

1) 利用動態軌道不平順檢查確定病害點大概範圍。線路、道岔晃車可以運用各種形式( 添乘儀、軌檢車超限等) 來分析及明確病害點的基本里程。

2) 靜態檢查精準定位病害點。現場工作人員應當基於動態調查分析明確各個病害點的基本位置,在現場依據行車方向全方位檢查晃車點的大概位置。用眼睛觀察、用尺子測量、用繩拉,對軌道的幾何尺寸進行認真審查,檢查結果應當具備較高的精確性,將誤差進行有效的控制,對水平及軌距進行檢查時,基於直線每三根軌枕進行1 檢,曲線每兩根進行1 檢,道岔每一根進行1 檢,其中正線、曲線的緩圓點等前後20 m 線路進行檢查,水平及視距每一根進行1 檢,接頭每兩根必須進行一次檢查; 同時,對線路的視距變化、水平及逆向複合不平整的調查,並且對列車駛過時的裝置變化加以觀察。具體要領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晃車點前後的路線水平及方向進行觀察。

第二,對軌道的變化率及幾何尺寸進行觀察。

第三,對道岔、線路光帶的變化進行觀察。

第四,對道岔、線路的吊板狀況進行觀察。

第五,對接頭壓塌、鋼軌的非正常磨損進行觀察。

第六,對各個零件的連線狀況進行觀察。

第七,對道床的實際狀況進行觀察。

2.2

晃車整治

治理之前,首先與軌道不平順的各個檢查資料相結合,及時找出晃車點的病害源頭。針對這些病害的特點制定出有效的操作方案,在治理多個晃車點時,必須採取針對性較強的方案。作業方案需要進行有效的統計及工作人員的分工,同時開展好相關申報工作及各個材料的準備工作,對操作過程中的標準及回檢製作進行明確的落實。開展好劃撬及現場調查工作,應當重點關注各個不平順點,在劃撬時應當要求一人看道、一人點撬,找出精確的位置,使用油漆線上路枕木上註明各個點的工作量。

治理過程中,應當進行起、拔、改的操作,嚴格遵循相關標準進行操作,堅決不能預留起高道,以起代搗等各個不良操作。將其中的病害點進行起平、搗實。

對於三角坑、水平等病害,利用搗墊相結合的形式,同時使用小型養路設施進行搗固,運用墊板的模式處理區域性水平、三角坑等病害,墊板的厚度應當小於20 mm,其中接頭應當小於24 mm。對於混凝土的改道工作,可以透過對各個型號的軌距擋板及尼龍座進行調整的形式來實現,堅決避免使用錘擊軌底的形式,應當運用改道器完善操作,並且使擋板與鋼軌相貼合、擋板座落槽,在視距擋板與軌底角之間、在擋板與軌枕擋肩之間,不能放置任何異物; 道岔轉撤位置發生改道時,應當及時對相關的尺寸及部位進行有效整修,在對撤叉部位進行改道時,應當將相關部位的尺寸與查照間隔間的關作為治理的關鍵,保證其具備良好的狀態。在對曲線的病害點進行治理及對曲線進行撥正處理時應當運用絃線來測量正矢,之後再運用繩正法對撥量進行計算,堅決避免不測量正矢,不能依靠目測進行撥道。

在治理結束之後,嚴格實施回檢機制。操作之後,將相關病害點利用1 ~ 2 趟車來壓實,之後再檢查其幾何尺寸,若檢查不合格,必須將其返工。

3

防治措施

3.1

建立動態監控機制

對一些動態及靜態的檢查裝置進行有效檢查,例如軌檢車、動檢車、探傷車等等,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對線路設施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增強動態及靜態的材料分析與應用,促使動態與靜態的檢測相融合,對動態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同時建立有效的動態病害資訊反饋體制,及時找出問題,並將相關責任落實到個人,處理結束之後,將治理狀況進行及時反饋,對不合格的區域實施複查。

3.2

施行“檢養修”制度

開展專業性的管理,在車間設定專門的檢查及線路工區、維修的隊伍,促使管理具備較強的專業化。設定檢查工區是顯示病害調查分析,制定操作方案和管理技能是尋找病害的核心環節和對其實施分析的關鍵依據,及時找出其中的病害,實施針對性較強的養護,線路工區主要是對曲線、道岔、難以維持幾何尺寸的線路設施進行有效的維修,對翻漿冒泥等病害進行有效的治理。同時有效結合檢查、維修及養護三個過程,基於相關的檢查,對生產作業進行有效規劃,實施針對性的治理。

3.3

杜絕違章作業

嚴格根據相關規定對線路、道岔進行合理整修,對操作過程進行嚴格控制,開展好安全卡控,提升作業的質量,開展嚴格的驗收,確保施工具備較高的質量,對於不合規定的作業要堅決返工。

3.4

嚴格線路、道岔速度的管理

線路、道岔的速度應當基於相關的質量及許可的裝置速度進行考慮。當相關裝置產生損害之後,必須對速度進行限制,針對一些影響線路及道岔根基的路段,基於相關的管理檔案,嚴格限制允許的速度,待穩定之後,將速度進行恢復。

鐵路線路與道岔晃車病害的整治方法

鐵路線路與道岔晃車病害的整治方法

鐵路線路與道岔晃車病害的整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