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菜單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卻又極富戰鬥精神。對農耕文明來說,農作物的成長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這培育了中華民族和平性的一面;而對於土地的依賴所引發的土地紛爭,則練就了中華民族戰鬥性的一面。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一、堅韌的戰鬥精神,鑄就千年不滅之中華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東南邊是大海,西邊是崇山峻嶺,在冷兵器時代,這就是兩條天然的防線。北邊則不然,北邊土地寬廣,氣候陰冷少雨,農作物難以栽培,僅適合畜牧養殖,中原王朝對這塊土地並不感興趣,以至於這塊土地上產生很多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沒有儲糧的習慣,一到冬季便食糧斷絕,南方的中原王朝則秋收冬藏,糧食布匹水酒等樣樣備妥,這自然會引起北方民族的垂涎。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北方疆線綿長,村鎮散佈,遊牧民族可從長城任意一個缺口蜂擁而入,就地覓糧,到處掠奪。如此疆界,幾十萬的部隊只是杯水車薪,加之古代通訊落後,遊牧民族又以騎兵為主,等救兵來援,敵騎早已遠揚。

若主動開塞出擊,一勞永逸,又需尋到遊牧民族主力部隊。一方面,南方大軍北上,也以騎兵為主,為保持騎兵機動性,需軍隊自己攜糧,所帶糧食只能供應短期作戰。另一方面,大漠曠蕩,遊牧民族可隨時分散,只要南方大軍一退,又可聚眾越漠南侵。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還需注意一點,南方氣候溫溼,農村密集,不適宜大量戰馬養護,亦不適宜大隊騎兵訓練。

中原王朝需經過數十年經營,才能取得一次決定性勝利,偏偏所佔土地不宜種植,大軍因補給問題不可能長期駐紮,待大軍一退,十年百年遊牧民族獲得生息暗長,新的力量又會崛起,匈奴、鮮卑、突厥不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這十年百年中,中原因長期和平武備鬆弛,面對突如其來的第二次外患,又被迫再次努力大規模防禦攻伐再固邊疆。

在有文字記載的近三千年裡,如此迴圈往復,但華夏依然能保持民族及文化不滅,成為現存文明古國,若無極其堅韌的戰鬥精神,如何可能?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二、從春秋到清朝,不斷改變的兵源及軍隊制度

1、春秋時期:貴族子弟才能武裝參加軍隊,平民則不可當兵,僅在後方做一些運輸糧草、修建設施、做飯等工作。

2、戰國時期:大規模步兵出現,軍隊開始招募平民,募兵制度開始出現。

3、漢朝:出現明文規定的兵役制度,男子甚至丞相之子二十三歲需服兵役。當時兵役共有三種,一是地方上的見習,一是到邊疆的戍卒(邊防兵),一是到中央的衛兵。其中衛兵由政府供養,見習和戍卒則是自己擔負開支。除服兵役外,還有一種平時自己在家訓練的志願兵,國家發生戰爭時則“良家子從軍”建功立業,如漢代李廣。

另外之所以規定23歲服兵役,是因古代農民種地三年可得一年積蓄,大部分男子20歲成家立業,讓其耕種至22歲,外出服兵役後家中也有積蓄可以支撐。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4、三國時代:漢末中央及地方政府勢弱,遍地兵荒馬亂土匪橫行,各地為求自保,家族門閥開始組建自衛軍隊,形同私家軍隊,史稱“部曲兵”。

5、南北朝:晉末五胡亂華,此時期各民族內部組建軍隊,即匈奴人組建匈奴軍隊,鮮卑人組建鮮卑軍隊,可稱之為“部族兵”。前方打仗時,還可對漢人籤丁,即讓兩名到多名壯丁抽籤選擇其一參加軍隊。此時期軍隊為臨時拼湊,數量上雖然有一定保證,但軍隊裡服裝武器各異,旗幟佇列極為雜亂。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南北朝中後期,成熟的募兵制度在東晉出現,身體合格才能參軍,配備整齊服裝武器,進行統一操練,軍隊完全由國家供養。缺點是進入軍隊後非身殘不可退役,過個十年二十年,軍人年齡增大,戰鬥力變低,另外軍餉開支甚大,對國家造成嚴重負擔。

南北朝後期,部族兵不夠用,籤丁兵戰鬥力低下,募兵制國家負擔又過重,故北周制定府兵制度,即選擇各地戰略關鍵點設立府兵,每府800到1200人,讓當地有家業的壯丁參軍,戰時出征,閒時自耕自養,參軍後免除一切田租捐稅,戰死後也可以及時通知其家裡並送上封賞。為配合府兵制度,國家將戶口分為上中下三等九級,下三級不準參軍。

與漢朝的全民皆兵相比,府兵制有明顯進步。一方面只挑選家中產業較富實的平民參軍,軍隊平均身體素質好,且為保護家中資產更願意在戰場上拼命;另一方面府兵分散各地,戰時各府聚集,戰後各回各府,這杜絕了將軍掌控軍隊以至於權利過大,杜絕了軍人造反的可能。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6、隋唐:隋朝及唐朝前期延續府兵制度,直到唐玄宗一意開疆擴土,一是府兵待在邊疆的時間過長,一是各府圖省事也不及時派人換防,一是府兵因家中富實身上皆帶有錢財以備用,邊將為貪汙會想辦法讓府兵速死,這些使得民眾害怕參軍,大好兵役制度瓦解。

不過唐朝國富兵強,邊疆各族來投,唐玄宗於是採用大臣建議,改府兵為鎮兵,即邊可組建軍隊進行邊防,可讓當地少數民族參軍,這導致安史之亂能夠有條件爆發。後期各節度使擁兵自重,成為軍閥,唐中央政府因勢弱亦無可奈何。

7、五代十國:持續軍閥割據狀態,這個沒必要細說。

8、宋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中央再次擁有兵權,推測是因多年兵荒馬亂,軍人老百姓都想過安穩日子,所以才能在不流一滴血的情況下和平解決。此時燕雲十六州已屬契丹,宋朝需要一支隨時能戰鬥的軍隊,因此宋朝再次啟用募兵制度,在各地組建湘軍,並在其中挑選精銳組建禁軍,禁軍年老體衰後迴歸湘軍繼續做些地方上的工作。募兵制讓宋朝需要消耗大量國力養著軍隊,這導致宋朝一直強不起來。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9、元代:蒙古部族兵,漢人無當兵資格。

10、明朝:效仿隋唐府兵制,在各地建立衛所兵。小單位叫所,大單位叫衛,百戶所120人,千護所1128人,一衛最多5600人。每一個衛所兵都分了土地,納一定糧給衛所將領後剩下的則為己有。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很強,但因明朝那“龍養龍,鳳養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奇葩戶籍制度,軍戶後代只能為軍戶,時間長了,祖先分到的土地被將領霸佔,衛所兵越來越窮,整個戰鬥力也就逐漸喪失了。

11、清朝:由滿族人構成八旗兵,由漢人組成綠營兵。直到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各地自衛,又出現由家鄉父老、親戚朋友組建的子弟兵,如曾國潘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與三國時的部曲私兵大同小異。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

既然是說軍隊,當然也得講講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

如果對歷史稍微有點熟悉,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的軍隊主將多是文武雙全的人才。最高的將領多是文人,他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在宋以前這是一種常態,很多人的官職都是文武不分或是文武職能皆有。直到元朝,開始區分文武官職,到了明朝出現吏部掌文、兵部管武,才將文武官職明確劃分開來,不過依舊存在兼具文武職能的官職,比如明清兩代的總督巡撫。

除了將領外,軍隊裡還有一種人,他們被稱作“軍師”,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漢朝張良、三國諸葛亮、明朝劉伯溫等,就都以軍師的身份活躍于軍隊之中。這是因為中國土地大,很多戰爭並不能像當時的歐洲一戰即可決定勝敗。中國古代的戰爭,往往是由多個區域性戰場組成,作戰必須對全盤戰略進行謀算,因而需要“軍師”這種參謀型人才。

而正是軍師型人才的出現,讓古代中國就出現了各種謀算全域性的兵書,如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等。

文章最後想說一句,華夏一族數千年來民族文化從未斷絕,戰鬥精神也一直延續。歷史上我們起起落落過多次,起時萬邦來朝,落時自強不息,直到今天我們才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中國日漸強大,必將再次位於世界民族之巔,諸君當帶著自信拭目以待!

簡述冷兵器時代華夏民族戰鬥精神及各朝兵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