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菜單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父母成長營

偶然在一個影片裡看到一則講親子關係的公益廣告,拍的很感人,但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那個廣告是這樣的:

一個滿頭黑髮的媽媽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對一個男孩說這樣幾句話:

等你長大了,媽媽就享福了;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等你考上大學,媽媽就享福了;

等你結婚了,媽媽就享福了!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最後是一個小女孩說:“奶奶,等我長大了,你就享福了”,

此時升級為奶奶的女主角已經華髮滿頭了。

彷彿媽媽的幸福只能建立在孩子的生命之上,趕著在孩子的每個人生階段都要完成特定的任務一樣:上學時是分數成績;畢業了是工作;工作後是結婚;結婚後是生孩子;孫輩長大又迴圈關注學習問題、工作問題、婚姻問題和孩子的孩子問題。這似乎是當下焦慮父母迴圈人生的真實寫照,那麼,哪裡出了問題呢?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作為一個公開的媒體,創作者營造的這個模式裡,缺少了爸爸媽媽作為生命自我的存在感,體現了比較狹隘的人生觀:爸爸媽媽總是需要孩子的成功來定義自己,父母淪為孩子的附庸,這一點實際上對於爸爸媽媽的自身價值是忽視的,不值得倡導的。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遇到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一些教育界同仁,同時本身也是父母,在他們的認知理念裡父母和孩子的生命應該是彼此獨立,彼此成長的。在孩子18歲成年之後,便需要自己考慮未來的發展,和父母關係已經不大了。當然,孩子18歲以後,父母和孩子依然像朋友似的繼續保持良好的關係,但不應該是一種完完全全付出和接受的關係,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更有益和健康的關係,不至於產生啃老的“巨嬰”(那些包辦一切的父母最終會得到喪失個人能力的孩子,最終自食其果 ,這應該有不少例子可以佐證,大家可以翻一翻媒體的報道就可以知道)。

淪為孩子附庸,媽媽哪裡是真正享福,公益廣告豈能道德綁架父母?

有些國家的父母注重在早期養育裡面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引領,以及責任感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他們就具備獨立和自由選擇的能力。

這或許是另一種更為健康積極的育兒理念,強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彼此生命都有意義,都不以對方作為附庸,而是彼此欣賞,真誠而沒有負擔的愛。

當然,沒有父母與生俱來就擁有寬闊的認知,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個人特質和漸漸拓展的軌跡。經常來聽視ping號“私見”的父母,已經樹立終生成長的理念,可以讓拓展認知,擁有開放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問題,孩子也會成長的越來越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