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菜單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體育電影是好萊塢一種主流的型別電影。型別電影的好處是有固定的鐵桿觀眾群,有一套固定的拍攝模式,真人真事改編,勵志打雞血,不屈不撓,家人的拒絕、對手的不屑、有天賦的隊員家庭殘缺,運動之外的突發狀況,落魄教練最初得遭拒絕和排斥到贏得當地全體的支援。

這部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一開場,一所高中足球隊的教練吉姆懷特(凱文科斯特納飾)在更衣室裡大發雷霆,將一隻鞋扔向一名球員,鞋底劃傷了球員的臉。他很快被學校解僱了,因而很難再找到名校高中的教職。

這已經不是懷特第一次因著他狂野火爆的個性而丟掉工作了。只有一所南加州、靠近墨西哥的小鎮麥克法蘭高中接納了他。離開了愛達荷州博伊西的郊區生活,他和妻子謝麗爾(瑪麗亞·貝羅飾),兩個十幾歲的女兒,開車來到加州的麥克法蘭。

多數人的心中,加州是一個風光無限好,陽光明媚和經濟富裕的地方,但大家忽略了加州也有像“McFarland(麥克法蘭)”這種窮鄉僻壤。麥克法蘭是一個以拉美裔人為主的農業小鎮,居民大多是農民、當勞工,依靠採摘草莓捲心菜等農作物為生。這裡只有一所麥克法蘭中學。

孩子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做勞工,陷入貧窮、酗酒、打架與犯罪的迴圈,在監獄裡出出進進。他們早早輟學,不會接受高等教育,認為知識無用,學習就是浪費時間金錢。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懷特被一位務實的校長聘用。因為與橄欖球主教練理念不合,他不得不退出球隊。這時候他發現學生有很強的跑步能力,耐力很好,覺得大有可為,便成立了一隻7人組成的越野跑隊。他們面臨的困難遠不止於跑出成績,越野跑是一種上層階級的運動,麥克法蘭的孩子們不僅缺乏運動裝備,乃至連訓練的時間都無法保證。

懷特教練從頭學習做教練,去尋找贊助,還要說服貧窮的家長讓孩子們參加訓練,期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懷特對托馬斯(卡洛斯·普拉茨飾)的耐力和速度印象深刻。教練特別表揚了丹尼Danny(拉米羅·羅德里格斯飾),一個胖乎乎的青少年,他和同隊的兩個兄弟感情很深。然而,在他們的第一次比賽中,因為當地沒有高山,學生們根本沒有上下坡跑的技術和經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懷特在越野跑隊上不夠專業,沒有科學地訓練隊員,所以首戰墊底。之後懷特逐漸融入當地,調整了訓練計劃,最終,來自加州最貧窮的麥克法蘭越野跑隊戰勝了其他優渥地區的名校隊,取得了第一名。

由格蘭特·湯普森、克里斯托弗·克利夫蘭和貝蒂娜·吉洛伊斯共同撰寫的劇本,導演妮基·卡羅再一次證明了她有能力全方位、令人振奮地刻畫社群,將其作為塑造性格的試驗場。我們仍然記得,在《鯨魚騎士》中,年輕的毛利女孩為成為她的沙文主義部落的領導者所做的努力。

卡羅描寫的是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社群裡,一個精力充沛的礦工在工作中努力抵禦性騷擾,這讓我們看到了那些被視為“局外人”的人必須克服的困難。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看著懷特慢慢地和他的越野隊建立起聯絡,真是令人欣慰。在某一時刻,為了更好地理解當地居民每天面臨的挑戰,懷特加入了他們的田地裡採摘莊稼。他從住在隔壁的老婦人那裡接受了一隻雞作為禮物,並和村裡一家商店的老闆成為了朋友,這位老闆成為了跑步比賽的熱心支持者,併為懷特的女兒安排了成年禮。

懷特的女兒是第一個批評這個小鎮的人,但她很適應學校的生活,並開始和托馬斯約會。與此同時,謝麗爾結識了社群裡的一些女性。有一次,她告訴他,麥克法蘭感覺比他們住過的任何地方都更像家。

《麥克法蘭》的前半段描述了一個絕望之地的樣貌,而後半段就寫出了夢想和希望。《麥克法蘭》取材於八十年代末的真實故事,懷特教練至今仍然生活在麥克法蘭,帶領當地的年輕人創造一個又一個越野跑。影片最後,人物原型出現在大銀幕上,精神矍鑠的懷特教練依然騎著腳踏車,影片字幕告訴我們每一個隊員後來的命運。

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有缺陷的教練,他教這些貧窮又底層的墨西哥裔美國年輕人相信自己,讓他們意識到在田間工作、上學、然後進行嚴格的常規跑步所需的非凡力量和紀律。最精彩的是卡羅對繁榮的墨西哥裔美國人社群的設想,當他們需要鼓勵和支援時,他們會自己站起來。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這部電影尊重了型別電影的一些引數——處於劣勢的團隊走向勝利,同時添加了一些有趣的當代元素。在過去幾十年的文化批評中,有很多關於“白人救世主”敘事的討論。乍一看,有些人可能認為這部電影在講一個白人教練要拯救沒有希望的貧窮的孩子。教練懷特不是一個救世主,他絕非完美典範。

最後,“美國麥克法蘭”是家庭和社群的讚歌。這個故事講述了為什麼儘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謂的“美國夢”帶有破滅和腐敗的色彩,但美國仍然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為數百萬來到這裡從事繁重工作的人提供了日復一日的機會。當然,這也是一部非常有趣和令人愉快的電影。

影片Jose的詩歌可以說是本片的靈魂:(1987年麥克法蘭高中隊第一次獲得州越野賽冠軍的七名隊員之一。)

我們像黑驪鳥一樣,飛舞於橘樹間,浮游於暖風之中。當我們奔跑時,世界屬於我們。大地是我們的,我們說著鳥兒的語言。不再是外來移民。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當我們奔跑時,我們的靈魂在飛翔。當我們奔跑時,我們跟神靈對話。當我們奔跑時,我們就是神靈。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如果此片單單讓我們喝一碗心靈雞湯,講講貧民小子的逆襲人生,給飢者畫一個美國夢,此片就不可能收穫那麼多心靈的感動和覺醒。懷特是一位好教練,獲得種種成就,成功後,有名校丟擲橄欖枝,願意為他提供高薪和更高地位,他還是選擇留在偏僻閉塞、寂寂無名的麥克法蘭。

懷特雖然脾氣火爆,但他仍不失為一名好教練。懷特心裡有愛,有光,有寶藏。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教育首先是人學,不瞭解孩子,不熱愛孩子,不關心每個學生的成長,就談不上教育。”懷特教練對待這群有問題的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他願意認識學生,發現學生恩賜,成全學生,讓學生變得更高大的教練。

影片中,階級的壁壘無處不在。懷特一家開車初到麥克法蘭,看街道兩旁的景色,懷疑是否到了墨西哥;快餐店只賣墨西哥風味的taco;校舍破舊,學生不是打架就是逃學;更重要的是除了懷特一家是美國標準白人,麥克法蘭的居民基本是說西班牙語的墨西哥移民,或者窮困的印第安土著後裔。

和其他高中隊比賽時,在別的擁有專業裝備的白人高中面前,麥克法蘭的孩子顯得那麼矮小、黝黑、營養不良。但懷特發現孩子有很強的耐跑能力,能吃苦,堅韌不拔。他自己也歸零,從橄欖球職業教練從頭學起,讓自己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學習做越野跑隊的教練。

懷特教練並不隱諱自己的缺點和瑕疵,也絕不扮演白人救世主的角色。他有暴怒傾向,無法管理和控制憤怒。懷特知道要想成功,他必須獲得孩子和他們父母的信任,他參與這些“採摘者”的人的生活,讓懷特痛苦地理解了他所處環境的經濟現實,以及他長期以來認為理所當然的特權。

他似乎是在佇列的末端,他對高中橄欖球隊的無禮的年輕球員並不感到興奮。但當他意識到這些孩子雖然在體格體型上不適合橄欖球,實際上已經從他們在農業領域的工作中獲得了速度、耐力和堅毅時,他覺得他們可能會成為越野跑者。

懷特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了解到越野跑是幾年前加州公立教育體系預先批准的新運動專案之一,可以獲得資助金,這是一項受重視的運動,會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如果是一項邊緣運動,那他和隊員們也無法獲得機會和關注。白人作為救世主的比喻也被這樣一個事實沖淡了:孩子們很好勝,而且完全不被他們的教練所打動。因此,在今後的日子中,教練和隊員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他們的命運綁在一起。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懷特懂得如何處理和維護師生之間的關係,他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為自己的衝動和錯誤向學生道歉,取得學生的信任。比如第一次比賽失敗,懷特就及時面對和調整自己的不專業和訓練失敗的問題。面對咄咄逼人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投入訓練一小時就讓全家經濟蒙受損失一小時。

懷特沒有像往常一樣暴怒衝動,而是表達同情和理解,親自到田裡幹活,體會學生的艱難。讓學生能夠學會維護情感,如果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也要及時進行彌補。

“老師打噴嚏的時候,全班都要感冒。”這句話有點誇張,卻說明了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懷特,這個並不專業的教練,不只發掘出學生們的運動潛力,更是在一次次的越野奔跑中啟迪孩子們尋找人生的意義。最初,懷特試著勸說一個又一個孩子加入了越野長跑隊。孩子們必須每天起早貪黑地幫父母幹活,然後還要上課,之後才能參加訓練。

每個孩子都要面對他人難以想象的困境,大多數人身上都籠罩著一層由於陷入貧困太久而帶來的低自尊,戾氣,破罐破摔的習慣,酗酒暴躁的父親,無奈的母親,無望的未來。他們外出參加比賽,被來自優渥地區的高中生奚落,他們想過放棄,但每次跑步前,懷特都要對學生們做一次慷慨激昂的講演,給學生打氣助威。

成立越野隊後的第一次比賽,懷特向隊員們強調:誰得分低,誰獲勝。他告訴學生運動的意義在於利用和把握規則。第一次比賽敗北後,懷特開始啟發學生奔跑的價值在於自尊。

當孩子們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懷特說:“你們覺得困難嗎?我來告訴你們什麼是真正的困難,真正的困難是在比賽中看著別人在最後那座山超過你們。真正的困難是當你知道輸了,是因為自己沒盡全力。我們要一直訓練到,我們越看到山就越高興,山越高越好。現在我們知道了之前不知道的,對吧?今天是個開始,我們再跑一次。” 選拔賽前,他告訴學生:“當你遇見困難時,請看看你的前面、你的周邊,他們跟你一樣正在經歷苦難。這個時候就看誰更強了。

比賽中你們感到痛苦時,他們也痛苦,而你們更強”。全州比賽前,他告訴這些青年,“其他選手沒有像你們那樣大清早就起床下地幹活,上完課後也米有繼續回到田野勞作……你們忍受痛苦,就為來此放手一搏……” 懷特教練有一次對隊員們說:“我怎麼想不重要,我不能替你們比賽,想必你們已經知道了贏得比賽很難。但如果你們相信自己,更重要的是你們彼此信任,其他人怎麼想都無所謂,這就是體育的魅力所在。”

此時,奔跑已與人生命運緊密相連。懷特不單是學生的教練,更是這些孩子未來發展的“雕塑家”,點燃熱愛運動,熱愛生活的火花,激起努力拼搏的慾望,為學生們日後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打下堅實的根基。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越野跑的比賽規則是團隊作戰,不是單打獨鬥。越野跑,和高爾夫一樣,得分越少,排名越靠前。計算方式也特殊,7人中選成績最好的5人。麥克法蘭越野跑隊的戰術安排是,托馬斯跑出第一,另外5隊員正常發揮都能跑在中前段,第6位隊員小胖子丹尼主要作用不是跑步成績而是穩定團隊。

但在第一次州決賽的比賽中,Jose 因為求勝心切,一開始就拼盡全力,結果打亂了跑步的節奏,導致後來體力不支掉了隊。像維尼熊一樣的小胖子丹尼看到了Jose的情況,知道自己的隊伍處在危險邊緣,拼盡全力補上了Jose 的位置。事後大家打趣說:丹尼把終點當作一個甜甜圈了。最終麥克法蘭隊第一次參加州決賽就取得了冠軍。影片最動人的,是7個隊員在贏得第一場比賽後,他們沒有歡呼雀躍,而是立即跪下,攀搭彼此的肩膀,低頭感恩。

他們知道奔跑的動力和能力都不來自自己,也知道得勝也不在乎他們跑得多快,他們用祈禱向上帝表達了最真誠的感恩。他們以純潔的信仰展示了內心的富足。

當懷特到達麥克法蘭時,鄰居的公雞在五點之前就把所有人都叫醒了。懷特幾乎立刻就遭到了同事和學生的攻擊,他們認為他的名字是“懷特”很滑稽。孩子們對於教練的稱呼一直在變,從剛開始的“老白”,他們愛說的俗語“老鄉”,最後鄭重其事地稱呼他為“教練”。

稱呼的改變,代表了麥克法蘭當地居民對外來者懷特一家的接納和包容,也喻示著懷特一家不斷融入和愛上當地社群。本片充滿了讚美,從白人對墨西哥的固有成見的改變,到讚美墨西哥家庭的緊密牢固,墨西哥社群的熱情好客,淳樸真誠,墨西哥人在貧乏中盡顯慷慨和義氣助人的美好。

梵高說過:“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裡的火熄滅,要讓它始終燃燒。。。你知不知道,這是誠實的人儲存在藝術中最最必要的東西,然而並不是誰都懂得,美好作品的秘密在於真實與誠摯的情感。”何止藝術的秘密在於真實與誠摯,做人做事,體育精神都不能失去真實與誠摯,這也是這部電影打動人的地方,奔跑不是為了地位名氣,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摯愛和真誠。奔跑不是腿腳的運動,而是靈魂的突圍,命運的翻轉和精神的壯舉。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在一次採訪中,吉姆·懷特指出,雖然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但它不是一部紀錄片。他承認,影片中並非所有內容都是真實的,但“這仍然是一部令人愉快的電影。”與現實版麥克法蘭的差異如下:

吉姆·懷特教練進入麥克法蘭之前並沒有被解僱過。1964年從佩珀代因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在麥克法蘭學區教書。麥克法蘭的人口結構以白人為主。自1980年,教練生涯開始之前,懷特教授不同年級的科目。

懷特並沒有在這所學校組建越野隊,而是在被取消一年之後重新開始。他重建了男子越野隊和女子越野隊,儘管只有男子越野跑隊出現在電影中。

《麥克法蘭》影評:情感豐富、令人共鳴的體育電影

懷特於1985年(而不是1987年)帶著兩支越野跑隊(男女隊)來到加利福尼亞的卡尤科斯海灘。

1987年球隊的所有運動員並非全部出現在電影中。導演妮基·卡羅想讓更多的家庭元素出現在影片中,所以團隊中的路易斯·帕迪達被大衛·迪亞茲、達馬西奧和丹尼的弟弟取代。

吉姆·懷特和他的妻子謝麗爾有三個女兒,不是影片中的兩個。

小胖子丹尼·迪亞茲兒時並沒有超重。他是這支球隊的第七個人,在1987年贏得州冠軍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麥克法蘭高中與帕洛阿爾託高中(兩所學校相距4小時)並不是競爭對手,兩所學校也從未比賽過,這完全是為劇情的需要而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