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菜單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火箭炮兼具發射速度快,火力強大,突襲能力強,機動性等優點,被各國廣泛應用到陸基武器系統的建設之中。作為火力最強的地面可移動裝備,可以有效壓制技術兵器、坦克群、裝甲車輛和待機地區的直升機群。二戰前後各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武器研發之中,各式各樣的火箭炮應運而生。包括早期的德國42型自行火箭炮,大名鼎鼎的蘇聯“喀秋莎”,後期美國的T34“希神”多管火箭炮,為什麼蘇聯“喀秋莎”能力壓兩者成為德軍噩夢?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看似簡單火箭炮發射系統

從圖片上看我們通常認為發射系統,只是支撐火箭炮的鐵架子,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其實它的構成非常複雜一、多功能發射架,包括滑軌床、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由多根管裝發射藥筒組成,彈體內多為TNT等烈性炸藥。所以這些裝備不僅要承擔發射任務,也要有相應的強度,能承擔多枚火箭彈同時發射帶來的巨大後坐力和火箭彈尾焰的高溫。所以在後期改進時在底盤的後部增加2個手動的千斤頂,發射時放下可以保證發射平臺的穩定性。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二、運載車輛,“喀秋莎”使用的汽車運輸,造價低,機動性好。42型最早是牽引式,後改為“騾”式3噸半履帶式裝甲車,防禦性更好。T34“希神”M4“謝爾曼”坦克上負重和防禦能力更佳,大大提升坦克火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些火箭發射器還可裝載在飛機和水面艦艇上,成為空對地、艦對地或艦對艦的火箭。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1941年中旬,“喀秋莎”試射成功,然後蘇德戰爭爆發,“喀秋莎”的定性測試仍未全部完成。但蘇軍依然決定全力生產“喀秋莎”及М-13火箭彈,成立“喀秋莎”特別獨立火箭炮連。當時只有7輛試生產型的“喀秋莎”,3000發火箭彈,屬蘇軍的高度機密,不知道正式稱呼計程車兵根據炮架上的К字便稱其為“喀秋莎”。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火箭彈

火箭彈彈徑一般在100~200毫米之間,裝有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具有爆破殺傷、燃燒、反裝甲戰鬥部的作用。“喀秋莎”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彈徑132毫米,滑軌長5米,彈長1450毫米,彈重42。5公斤,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8。8公里。僅需7~10秒, 8條發射滑軌可一次齊射16發口徑132毫米火箭彈,運載車時速大90公里。彈體傾斜的尾翼讓火箭彈在飛行時有一定的旋轉速度,提升射擊的精確度。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衍生型號

一、解放斯大林格勒的М-31-4

М-31-4剛剛研製成功便迅速投入戰場。戰鬥部的口徑達到306毫米,後部發動機152毫米,裝備М-31310毫米超口徑火箭彈,戰鬥部裝藥重達達28。9千克,但是固定簡易。1943年,1531門喀秋莎投入戰鬥。該炮憑藉兇猛的火力,強大的機動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大面積消滅敵人的密集部隊、壓制敵軍火力點摧毀敵軍防禦工事。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1944年,經過改把М-31-4和“喀秋莎”的發射裝置融合,БМ-31-12又名“安德柳莎”12聯裝自行火箭炮橫空出世。柏林戰役中,蘇軍調集89門B-4榴彈炮、BR-5重炮、ISU-152突擊炮以及“安德柳莎”將整個街區夷為平地。“安德柳莎”作為直瞄火力,在攻打國會大廈的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火力覆蓋能力,立下赫赫戰功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二、在全球範圍內應用的BM-21

BM-21又稱“冰雹”,是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底盤採用烏拉爾-375型載重車,最大時速70公里,改用4*4輪式越野車以後,最高時速速度達到85公里。60年代大範圍裝備蘇軍摩步師和坦克師,先後生產2000多門,暢銷50多個國家。18秒內可發射40枚火箭彈,全營齊射能發射720枚火箭彈或化學彈,總重量達到48噸,超過美軍一個師的一次火炮齊射量,直到現在依然有國家裝備這種火箭炮,也對世界各國火箭炮的研究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美德火箭炮

二戰時期其他國家受到蘇聯的影響也相繼研發出自己的火箭炮,如德國42型自行火箭炮,防禦力好,適應範圍廣。美國的T34“希神”,一次性火炮齊射量大,覆蓋範圍打擊力更大,成員在坦克內就可以操縱,安全性更好。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對比“喀秋莎”德國42型自行火箭炮不足之處,機動性差,最高時速只有40公里,早期牽引式進入和撤離陣地都不方便。後期改用半履帶式裝甲車,機動性稍有改善,但是更換彈藥不僅需要專用的彈藥車配合,士兵還要在後門踏板上裝填炸藥,十分不便增加中彈的機率。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而美國T34“希神”參考蘇聯研製出來,主體採用二戰時期著名的T34坦克。強大的火力和坦克底盤帶來的優異越野能力以及防禦力,是隻擁有“雪佛蘭”車底盤的不能比得,在諾曼底登陸戰中有著出色表現。但正如蘇聯一貫奉行的的宗旨好使,耐用,便宜。它非常適合蘇德戰爭期間資源匱乏的國情,以其優越的火力效能,機動能力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二戰期間首款大規模應用,這是其他兩款火箭炮所不能及的。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後續發展

二戰結束後大規模的出口和援助到其他國家,發揮出重大作用,現在各國在火箭炮研製的歷程上或多或少都受到蘇聯的影響。未來火箭炮必然朝著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方向發展。提高戰略思想和戰役機動性以滿足數字化戰場的需求,像分的蘇聯大半軍工資源的俄羅斯提出的新一代“智慧化”的武器系統,將一個火箭炮系統分為4個子系統,即資訊系統、瞄準系統、控制系統和火力系統,實現偵察一火力綜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