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菜單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漢人,狹義指漢族人,廣義是指華人、中國人。“漢人”一詞是因漢朝而得名。那麼問題來了,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漢朝以前有秦朝,漢朝以後有唐、宋,為什麼流傳至今叫“漢人”,而不叫秦人、唐人、宋人呢?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抽絲剝繭,一起追溯一下“漢人”的源頭、傳承及歷史變遷。

一、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產生及傳承

華夏族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黃帝和炎帝部落,兩個部落為爭奪中原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爆發了阪泉之戰,最終炎帝部落戰敗,併入了黃帝部落,成為炎黃部落,從此有了我們後世“炎黃子孫”的稱謂。後來,炎黃部落逐鹿中原,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九黎族部落,並最終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部落組成了華夏部落聯盟。自此,華夏族正式誕生。

那麼,“華夏”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西漢時期孔子後人孔安國著《古文尚書》中解釋為:“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

“冕服採章”,這種服飾實際上就是由圖騰崇拜而來。 “華”與“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的母族是活動於洛陽西北平逢山一代的有嬌(蟲喬)氏,他們以蜜蜂為圖騰,蜜蜂採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對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對花的崇拜。所以,炎黃子孫自稱“花(華)”,就是源於此。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華夏部落逐鹿中原)

而“夏”則源於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古人以山雞羽作舞具,稱為“舞夏”。山雞又稱“鶇”(音洛)。

華夏族正是因為對鮮花、山雞這兩種“五采皆備”的生靈十分崇拜,從而自美其名。

其實,在上古時候,“華”與“夏”兩字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左傳》記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華”、“夏”二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記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以後漸合稱“華夏族”。

另外,“夏”字也因“夏水”而得。

我國近代思想家、國學大師章太炎說:“質之史書,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漢中)之際,因水以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薑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言諸夏。”

從這段考證可以看出,夏水即漢水。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冕服華章,大國曰夏)

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以華夏族為主體的部落聯盟擺脫了鬆散的部落管理模式,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建立起了奴隸制王朝。啟在偃師的二里頭建都,就以“夏”作為他的王朝的名稱。

奴隸制王朝共歷夏、商、週三代,延續一千多年。隨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和戰國的分裂時期,此期間大小諸侯國林立,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對民族稱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但是各國民族主體基本都是自西周以後華夏族分支出去的主體民族,包括秦國人也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

所以,華夏民族沒有因為戰亂和分裂而中斷了傳承,“華夏族”的稱謂也並沒有真正消失,而是和“漢族”一起使用、沿用至今,今天我們常常提到的“華人”就是“華夏人”的簡稱。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漢服,前世今生別樣的美)

二、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秦人”稱謂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最應該因朝代而獲得這一殊榮的應該是秦朝,相應的稱謂便是“秦人”。

秦朝是一個分水嶺,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是奴隸制王朝,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是佔有和被佔有的關係,最初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時候應該是不同的民族,時間久了,就淡化了民族觀念和國家概念。而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集權專政的封建制國家,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南征南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同時對西南和北疆進行開發,在軍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彰顯出了泱泱大國風範,為四方所臣服。

當時,“秦人”的稱謂就開始出現了,西域諸國在與秦王朝的政治經濟交往中就稱呼華夏族人為“秦人”,以至於外國對中國最早的稱呼就是“秦”——“CHIN”,並流傳至今,直到現在歐洲許多國家稱呼中國還在沿用“CHIN”。

但是,秦朝的存在時間太短了,歷二世而亡,前後不過十五年的時間,隨著秦朝的滅亡,秦朝的影響逐漸消失,“秦人”的稱謂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直至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威服天下的大秦帝國)

三、“漢族”代替“華夏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國家,是當時世界上與羅馬帝國並列的強國。漢朝建立以後,從漢武帝開始,西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了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而在這些交往中,其他民族開始稱呼漢朝軍隊為“漢兵”,出使別國的使節叫“漢使”,生活在漢朝地域的人們叫“漢人”,“漢民族”的名稱也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西域歸漢)

這就是現在“漢族”名稱與漢朝關係的歷史由來,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很大關係。

同時,正是這個公元前後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強盛王朝,形成了中華民族一些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傳統——孔子學說開始主導國家的意識形態,禮樂教化成為統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構。在這片文明富強、幅員遼闊的國土上,大一統的國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終於不可逆轉地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漢人之師,千年不改)

漢族的形成,更大的意義在於民族的融合。漢朝的強盛,讓周邊民族產生了認同,實現了歸依,不斷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龜茲、大宛、于闐、烏孫、車師等地,全部納入了大漢的版圖,名稱上也因大漢的原因而發生了改變,開始被周邊民族稱呼為漢族。這些被原華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習俗、度量衡等各方面與原華夏族實現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漢族體系。

《春秋》記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也就是說,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華夏文明,不管你的種族和血統來自哪裡,就都是中國人。漢民族的血統,也不再是相對單一的炎黃部落後裔,而成為各個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產物。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看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四、“漢族”一詞的由來

知道了“漢族”代替“華夏族”登上歷史舞臺的原因,讓我們再來更深入瞭解一下“漢族”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

“漢”字的本意就是一條被稱作“漢”的河流——“漢水”,也叫“漢江”。

漢水是長江的一條最長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後進入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

秦滅亡後天下分封,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劉邦就以這個富庶的地區為根據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並一舉完成了統一大業。當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他便以他的發跡之地“漢”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說,“漢族”既是來源於一個朝代,又是來源於一條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結果。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漢江,兩個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漢族”之後,民族名稱再無更改

漢朝以後,另一個高度繁榮、空前強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對海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時乃至後世,世界許多地方,尤其是東南亞地區,一直將中國和與中國有關的事物稱為“唐”,如中國人為“唐人”,中國服飾為“唐服”,海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

唐朝滅亡後,唐朝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唐人”這種稱呼在許多地方一直未變,歷時千載,綿延不絕,直到中國近代。但若論其廣度與深遠影響,終究不如“漢人”的稱謂。

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民族史》一書,有涉及民國時期確定我國民族名稱時的內容:

“因漢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強,與他族接融之繁,故漢之朝代名遂兼用為種族名,於是華夏之名遂再變。自此以後,漢雖滅亡,然漢族之名稱歷代不改,沿用至今。……華夏系不特為今漢族之主幹,且亦為全中國民族之主幹。各系與此係接觸混合後大都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係久已非夏初時華夏系,而為一複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為漢族,不應再稱為華夏系。華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為此係之古稱。漢族,則漢亦雖屬歷史上之名,然發生在華夏之後,且沿用至今,較華夏之稱更為普遍,而漢以後別無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廣,重造新名實行不易,故只有用‘漢族’之名較為適當。在本書中使用之例,則漢以前只稱華夏系,漢以後則稱漢族。”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國學大師呂思勉·《中國民族史》)

“漢族”的名稱,終究是人賦予的,而這種賦予充分體現了這一名詞的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經歷了從少數人使用、到逐漸為眾人使用,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的過程,經過了大眾的傳播和時間的篩選,是優中選優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

“漢族”是歷史的選擇!請看“漢族”的由來及延續、傳承

(中國文化,中國特色,中國元素)

道不盡的傳統歷史,言不盡的風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希望我們共同學習,在歷史中徜徉,因歷史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贊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