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菜單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1969年,在甘肅武威縣一個叫雷臺的地方,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挖防空洞。一個蔡姓村民的鎬頭突然挖到了硬物,扒開浮土一看,原來是一塊青磚。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村民們來勁了,大家七手八腳地上前來幫忙拆磚。很快,前方出現了一個大窟窿,裡面黑咕隆咚的,深不可測。有人用手電往裡面照,發現陰森森的,似乎還有很多須狀的手腳一樣的東西在那裡晃來晃去。突然有人大喊:“快跑,妖怪來了!”

大家一鬨而散,倉惶向外逃去。訊息傳到了隊裡,很快,大隊幹部帶著馬燈和武器前來檢視。

原來是一場虛驚,那些須狀的東西不過是擂臺上面的柳樹根。被手電一晃,影子投射在墓室牆上,形成隱隱綽綽的陰影,就像是怪物的手腳在晃動一樣。驚魂未定的人們終於平靜下來。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這時候,大家藉著手電和煤油燈微弱的光仔細打量墓室內部,發現滿地都是奇怪的車,人還有馬。所有東西上面都有一層厚厚的綠鏽,拿在手裡面沉甸甸的。於是七嘴八舌地議論:這一定是銅做的,應該能賣不少錢。

那時候的村民還沒有什麼文物知識,加上物質匱乏。於是把滿地的銅車、銅人還有銅馬盡數裝進了麻袋,用手推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運回了生產隊裡的倉庫,把倉庫堆得滿滿當當的,只待後面安排時間,將它們弄到廢品收購站去。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沒過多久,當地的文物工作者聽到了風聲,便前來查訪。在村民們的指引下,他進到了這座地下建築之中。多年的考古工作經驗告訴他,這是一座非同凡響的古墓。墓葬規模之大,形制之高,是他在甘肅地區從事20多年考古工作以來發現的第一次。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墓室中幾乎空無一物,憑經驗判斷,村民們一定帶走了不少的東西。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文物知識普及和現場教育,專家最終在倉庫中見到了這一批差點被當成廢銅爛鐵賣給廢品收購站的文物,當時的震驚可想而知。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經歷了這次事件,考古隊很快對該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磚券多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前室、耳室、中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的面積約有60平方米,墓壙全長40多米,專家們初步判定屬於東漢晚期。

緊鄰墓道有一口古井,貫穿了墓葬的整個夯土層。古井用磚和墓葬用磚同時代,應為當年造墓人所建。可是,他們為什麼要在這裡挖一口井呢?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原來,西北一直缺水,水代表了財富和地位。將井建在墓中,意味著墓主人將永遠擁有著地位和財富。

傳說誰要是把一塊錢(古錢)扔到井裡面,它便會放大成為100塊錢的樣子,因此又被人稱為“見錢眼開”井。

墓門的上方用磚砌了一個門的形狀,被稱之為天門,喻意著墓主人死後昇天之路。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前室原本是存放銅車馬儀仗的地方,由於被村民們擾動,早已一片狼藉。加上早年被盜,左耳室裡面的金玉之類的物品幾乎無存。

中室高4。5米,是墓主人的客廳和宴飲之處,一側的耳室為庖廚。在這裡出土了十二連枝銅燈,還有一些杯盤碗盞和動物殘骨和大量的陶器。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中室的頂端中部有一個早期盜洞,後期還經過修補,修補用磚為同時代。

盜洞的位置十分巧妙,專家們判斷,盜墓者應為早期建墓的工匠及其後人。

後室內棺槨早已腐朽不見,只能依稀根據殘存的形狀判斷為兩具。墓主人屍骨早已殘朽,僅留下了一截腿骨。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後室內發現龜紐銀印四枚,除了張字和將軍,其餘已經模糊不清。顯而易見,墓主人姓張,曾有過將軍的頭銜。

除此之外,後室還出土了鐵鏡、玉帶鉤等物品,還有大量的銅錢,尤其是直徑只有16毫米的小五銖錢。

當年的盜墓賊為什麼不將銅錢一併帶走呢?原因不可得而知。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由於印章的字跡不清晰,墓主人的身份一度引眾多猜測和爭論,早期基本上確定為一個張姓的將軍。

可後來學術界慢慢提出了否定意見。因為墓中出土了大量小型直徑為1。6釐米的五銖,這是東漢以後才出現的貨幣,專家們據此推測,該墓葬應為晉墓。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雖然墓葬的形制與中原地區東漢時期的風格相同。但在偏遠的西北地區,資訊閉塞,墓葬風格的變化很可能遲滯於中原地區很多。晉墓保留東漢形制完全有可能。

再則,墓室中的印章必須身份十分顯赫才可以使用。然而翻遍史料,這東漢找不到這樣一個身份匹配的張姓將軍。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因此專家們推斷,該墓葬應為前涼王陵,墓主人為第4代涼王張駿。因為張駿曾三次受封“將軍”稱號。而且,張駿墓被盜的歷史記載與墓葬現場情況吻合。《二酉堂叢書·涼州記》記載:“呂纂咸寧二年,胡安璩等發張駿墓,得真珠簾箔、雲母屏風、琉璃榼、白玉樽……”《後涼錄》:“纂誅璩黨五十餘家,遣使弔祭駿,繕修其墓。”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

墓葬中室盜洞曾作過修補,與此記載相符合。因為墓內眾多奇珍異寶,因此盜墓者對那些銅器和錢幣才不屑一顧……

儘管墓葬曾被盜掘,但依然出土了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錢幣近3萬枚,銅車馬儀仗俑99件。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外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當即就被墓葬出土的銅奔馬吸引,於是潑墨寫下“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自此,“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便傳遍中國,譽滿世界。它是中國的自豪,更是民族的驕傲……

馬踏飛燕有新解,墓葬並非將軍墓,而是西北地區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