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菜單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自從有了孩子,家長們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早教班幼教班,報了這個班還想報另一個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些“班班”上啦。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圖片來自網路

殊不知,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家庭培養,才是真正決定這個孩子未來學習能力的最重要的一個地方。

為什麼孩子在上了小學後,會在學習能力上輸在起跑線上,有的甚至會差很多呢?原因就在於父母的語言在孩子三歲以前相差了N多個的詞彙量,這相差的詞彙量決定了孩子的大腦神經元連線的個數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了後來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

補腦一下,神經元即神經元細胞,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用於學習的神經元多,學習就聰明。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孩子在三歲以前,他的神經元生長的速度之快是非常驚人的,是他今後人生所學到的資訊量的總和。所以這個時候大腦快速的發展,在這個快速的發展過程當中,大腦有一個習慣,就是要節省能量,所以當他觀察到有些神經元好像沒有怎麼用,沒有用怎麼辦呢?長期不用就自動關閉啦。所以父母的語言將會決定著孩子大腦當中神經元連線的這個豐富程度,以及連結的方向,這是我們非常寶貴的一個資源,這個連線建立的最有效的時間,就是三歲以前。

這段文字有點繞口,是我聽課總結出來的文字,總之就是在孩子三歲之前,把大腦的資源都給啟用,這樣的孩子將來會很聰明的。

在孩子兩三歲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都教他說這樣的詞:爸爸、媽媽,星星、月亮,車車,爺爺、奶奶,桌子、板凳,牛奶、奶瓶等等,教的都是些名詞。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事實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間,要教給他學習大量的情感類詞彙,而不是名詞。

什麼是情感類詞彙呢?比如開心、難過、分享、妥協、商量、關心、友誼、寬容、耐心等等這一型別的詞,這些詞需要在他兩三歲時,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全部教給他。

為什麼要教孩子學這些詞呢?心理學家說,這叫情感引導。用情感引導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快速地建立大量的情感類詞彙,然後你會發現這個孩子帶起來根本不用費勁、特別的輕鬆。因為用情感引導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學會一樣又一樣正確的行為。

舉個例子,告訴孩子啥叫耐心,這是一個很抽象的詞,用嘴巴給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解釋是行不通的,那正好從他媽媽加班這個事給他講,啥叫耐心?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昨天晚上孩子媽媽加班,晚回家一個小時,因為平時都習慣啦,媽媽總是五點半下班回家,孩子也適應了到這個時間就能等到媽媽,可是昨天孩子沒有按時見到媽媽,他就哭:我要媽媽,我要媽媽!爸爸就說了,寶貝,你知道什麼叫耐心嗎?寶貝說我不知道!他還是哭著找媽媽。爸爸說,你如果現在能夠不哭,等媽媽下班回家,就是耐心!寶貝兩眼淚汪汪地看著爸爸說:我不哭啦,我要耐心等媽媽回家!

今天媽媽還是要加班一小時,寶貝又哭著找媽媽,這時爸爸告訴他,寶貝昨天爸爸不是給你說要耐心等媽媽嗎?你給爸爸表演一下耐心唄,這個動作是家長幫助孩子做對,孩子不哭啦,耐心的等媽媽啦,這時就及時的表揚他:寶貝,你真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就叫有耐心,你做到啦!

孩子三歲之前,家長一定教他情感類詞語,這決定他未來的學習能力

孩子如果他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一樣東西,他會特別的充滿成就感的。

你看,家庭中,就這樣一個小事件就教會了孩子,啥叫“耐心”。

其實,家長如果用心的話,每天都可以給孩子解釋好多詞語的。同樣還是媽媽加班這個事,孩子見不到媽媽,就會不高興,就會有點難過,家長就可以給孩子解釋一下“啥叫難過”,“啥叫不高興”。

總之就是,在孩子三歲之前,不要僅僅教給他名詞,情感類詞彙也要多教給他。

要強調一下的是,儘量不要教孩子說疊詞,比如:這是車車!不要這樣說,要告訴他:這是汽車,這是消防車等等。

疊詞對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