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魯迅當年為何決定留在上海?

菜單

魯迅當年為何決定留在上海?

晨報記者 嚴峻嶸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與上海有緣,他生命中的最後九年(1927年—1936年)就是在上海虹口度過的。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日,晨報記者採訪了兩位專家,請他們分別解讀:魯迅當年最終為何決定留在上海?魯迅在上海九年定居生活的第一個家在哪裡?

共和旅館,定居上海的起點

專家介紹

施曉燕,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修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為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室副研究館員,長期從事魯迅研究及近現代史研究工作。

記者:共和旅館對於魯迅意味著什麼?

施曉燕:1927年10月3日下午,魯迅來到上海,和許廣平下榻於共和旅館,這是魯迅生命中最後九年定居上海的起點。

然而,當時共和旅館只是魯迅旅途中一個短暫的歇腳處,魯迅在此處停下來選擇自己將要去哪裡。短短五天之內,魯迅接待了師友弟子、工作物件,處理了大量事務,並改變了原本離開上海的打算,決定正式定居“魔都”。

記者:魯迅為什麼會在五天內改變主意,決定定居上海?

施曉燕:這五天裡,魯迅與這些友人的交往說明他一開始未必打算在上海久住,但最後仍下決心在上海定居,原因何在?透過研究魯迅會客、飲宴、書信往來等,對此做觀察和分析,我在《魯迅在上海的居住和飲食》(2021年6月出版)一書中給出了答案:魯迅留在上海,可以跟兄弟比鄰而居,親密的朋友都離自己不遠,左翼文化人活躍,城市裡與文化相關的產業欣欣向榮,還擁有全中國最大的日本書店,飲食上也能滿足口味。這樣的氛圍對魯迅來說,非常適合定居,而共和旅館的五天,就是讓魯迅敏銳地覺察到了以上這一系列因素,從而使他決定定居上海。

記者:按照你的研究,共和旅館在當時的大致情況是什麼樣的?

施曉燕:根據上海總商會月報部1927年編輯發行的《上海工商業彙編》資料,“上海共和旅館:kong woo hotel,居住旅客,包執行李,代定各埠輪船艙位船票。愛多亞路三洋涇橋東首”,它位於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長耕裡內,長耕裡夾雜在今江西中路、四川中路、延安東路之間。

鬱慕俠的《上海鱗爪》中說,“租界上的小客棧,以愛多亞路、民國路、滿庭坊三處最多”,顯然愛多亞路客棧雲集已經名聲在外,所以魯迅選擇這一帶並找了一家落腳是可以理解的。凌月麟描述共和旅館時認為:“它的前身是泰安棧,約一九二五年或二六年才改名共和旅館,老闆是廣東人。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日《魯迅日記》中所載的‘泰安棧’,即為共和旅館。”但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為1927年的《上海工商業彙編》同樣記有泰安棧,“泰安棧,民國路二五六號,副業船票”,民國路即如今的人民路,《魯迅日記》中的“泰安棧”很有可能是人民路上的這家。192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有泰安棧,在愛多亞路長耕裡689號,但現無法得知這個地點與後來的共和旅館是不是同一個,也找不到共和旅館前身為泰安棧的出處。

所以現能確定的就是,共和旅館位於愛多亞路,到外灘只有一個路口的距離,它周邊有多家輪船公司,因此這是一個靠近碼頭的旅館,並能為旅客代訂船票、包執行李,可供暫時落腳的居所。

記者:關於共和旅館的資料照片目前非常稀少,那麼,魯迅在共和旅館居住期間,有哪些人去拜訪了他?這些拜訪有沒有人留下文字記錄?

施曉燕:魯迅在共和旅館只住了五天。關於這家旅館,其實沒有太多的資料,倒是魯迅的友人在回憶錄裡留下了對這個處所的隻言片語。魯迅在共和旅館居住期間,有很多人來訪,記錄在他日記裡的就有周建人、林語堂、孫伏園、孫福熙、李小峰、蔡漱六、許欽文、章錫箴、夏丐尊、趙景深、張梓生、陶元慶、呂雲章、陸錦琴。

這麼多人去過,但現存就只有王映霞的記述才稍微具體:“魯迅與許廣平住在二樓,那是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木結構房間,朝南有二扇小窗,還有兩扇落地窗直通陽臺。屋內陳設很簡單,一個方桌,一個寫字檯,四個凳子,兩個沙發,東西兩側各放一隻單人床。”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旅館房間,僅有住宿和處理簡單事務的功能,如果訪客太多,房間裡還坐不下。

景雲裡,在上海的第一個家

專家介紹

夏正權,華東師範大學非遺中心研究員,景雲書房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主持人。

記者:景雲裡是一條與多倫路相通的小弄堂,即使在上海的石庫門建築中也不屬於高檔次的,但就是這條小弄堂,曾被譽為“上海文化名人第一里”,原因何在呢?

夏正權:景雲裡是建成於1925年的石庫門弄堂,1927年至1932年間,魯迅、茅盾、葉聖陶、陳望道、柔石、馮雪峰、周建人等曾先後在此居住過,這些都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記者:景雲里居住過三位副國級領導,魯迅和這麼多的文化名人在這裡相鄰而居,這真是一個少有的人文場景啊!

夏正權:是的,這個如果放在整個世界,估計都是非常罕見的場景啊!葉聖陶先生住在景雲裡11號甲,景雲裡的11號乙住了茅盾先生一家,周建人先生先是住在景雲裡10號,後來搬入景雲裡18號居住。

記者:許廣平留下一句名詩:景雲深處是吾家。那麼,我們現在所在的13號(景雲書房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是不是當初魯迅在景雲里居住的所在?

夏正權:不是的。魯迅在景雲裡先後居住在23號、18號和17號,總共住了2年7個月又4天。

記者:在景雲里居住的這段時間,魯迅主要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

夏正權:除了日常寫作和到大學演講,魯迅參與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在大會上被選為執委並發表了演講,編訂左聯機關刊物《前哨》創刊號,還有就是和柔石等左翼作家成立朝花社,魯迅酷愛木刻版畫,對木刻在中國的傳播做了很多工作,為這一藝術門類做出了許多貢獻。

記者:我看到牆上的一幅照片,魯迅、許廣平與周海嬰在橫浜路附近照相館拍照留念,如此說來,周海嬰就是在景雲裡誕生的吧?

夏正權:是的,周海嬰是在景雲裡出生的,出生日期是1929年9月27日。

記者:聽說今年有近兩百個團來這裡進行打卡和參觀,那麼,在景雲裡成立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的目的是什麼?

夏正權:景雲書房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2019年10月正式開放,主要是為了儲存現當代文學史上魯迅先生居住和活動過的文脈,其實也是中國現當代史中很特別的一個時期的印記,發揚魯迅精神,傳承海派文化和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