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菜單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古文也要“打假”!

近一段時間,在百度上刷小影片時,經常有關於《寒窯賦》的影片推送出來。也許是我孤陋寡聞,這篇賦我是沒有看過的,也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篇“千古奇文”。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呂蒙正

說起“奇文”一詞,我想起了這個詞語最早出現的地方:《漢書》卷六十四《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傳》下。這是九個人的合傳,九人皆以文章聞名當世。只有吾丘壽王有些特殊,他先是因為擅長一種名叫“五格”的棋藝被徵召的,後來漢武帝可能覺得僅僅下個棋也沒有大的用途,又不能參加國際智力精英賽或者世界錦標賽什麼的,就說:“你去跟著老董,董仲舒學《春秋》去吧。”結果小壽一學,還真學出成績來了:“高材通明”。要說這九個人,文學成就最大的那要數王褒了,他的《洞簫賦》和《甘泉賦》,可都是漢賦中的名篇呀。要是放在前幾年,名氣可比《寒窯賦》大多了,但終於沒有得到“千古奇文”的名號,可惜。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漢書》中說:“其後太子(指武帝時戾太子劉據)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詔使褒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朝夕育讀奇文及樂自造作。疾平復,乃歸。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後來“奇文”一詞就經常被用來形容新奇、不世而出的文章。比如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又如南朝梁·劉孝綽《侍宴餞庾於陵應詔》:“高辯競談端,奇文爭筆力。”唐·錢起《送陸三出尉》:“盛才仍小吏,明代負奇文。”當然,也有不這麼用的另類文人,如陶潛《述酒》:“雙陵甫雲育,三烏顯奇文。”指不同尋常的讖緯之言。南朝陳·江總《借劉太常〈說文〉》:“碩學該蟲篆,奇文秀鳥跡。”指奇異的文字。又如:唐·蕭穎士《仰答韋司業垂訪》:“錯落負奇文,熒煌耀丹金。”唐·護國《贈張駙馬斑竹柱杖》:“此君與我在云溪,勁節奇文勝杖藜。”皆指奇異的花紋。

按照網上所傳的說法,《寒窯賦》的情形,還真有些與王褒的事蹟相似來:

相傳當初是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呂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師。當時太子(後來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告誡太子。於是寫了這篇《破窯賦》。

——引自網路XXX科

不僅如此,XXX科不說:“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看作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

不過,我仔仔細細地把《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李昉呂蒙正張齊賢賈黃中傳》看了好幾遍,也沒有找到關於這篇“千古奇文”的隻言片語。《呂文穆公傳》究竟是什麼樣一篇傳記,只能不得而知了。像歐陽修《歸田錄》、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和《邵氏聞見後錄》都有關於呂蒙正的佚聞雅事的記載,但沒有提及這篇“千古奇文”的。甚至連朱文公晦庵所著《五朝名臣言行錄》中,竟也沒有提及作為太師教授太子的這樣的大事。看來,這些人都真的是有眼不識金鑲玉!

呂蒙正,洛陽人,字聖功。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擢進士第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狀元。京劇有一出《狀元媒》,就是說他奉詔以新科狀元的身份為楊六郎和柴郡主做媒,看來楊六郎結婚就是在太平興國二年了。他一生三次出任宰相,北宋建立以來,只有他和趙普有此殊榮。用《宋史》中的話說:“國朝以來,三入相者,唯趙普與蒙正焉。”

呂蒙正做沒做過宋真宗的老師呢?沒有,太宗趙光義於至道元年八月冊立趙恆為太子,以李沆、李至為太子賓客。這時呂蒙正以右僕射的身份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也就是說他在洛陽做官呢。他在整個太宗朝都沒有做過教授太子的任何官職,被授予太子太師是在鹹平六年(公元1003),這是宋真宗所用的第一個年號,六年,宋真宗阿恆已經當皇帝六年了。

那麼,他是否在真宗朝教授過太子呢?也沒有。真宗有六個兒子,長子趙禔,早逝。次子趙祐,於鹹平初被冊立為太子,不久就死了。第三到第五子祗、祉、祈,也都是早逝。仁宗趙禎,於天禧二年九月丁卯(初八日,公元1018年10月19日)被冊立為太子,以參知政事李迪為太子賓客。而呂蒙正已於景德二年(公元1005)表請歸洛陽老家了。大中祥符年間,真宗因祭祀的事經過洛陽,曾“兩幸其第,錫賚有加”。可見,呂蒙正被授予太子太師只是一個名義,並沒有實際去教授過太子,因為那時根本就沒有太子。

呂蒙正雖高中狀元,但並沒任何資料上說過他長於屬文,無論是《宋史》這樣的官修史書,還是一些藏書家寫的著錄中,均沒有談及呂蒙正的作品或別集的。現在他的作品,除了寥寥六首詩外,其他就是一首文句粗卑的《祭灶詩》,也不可能出自這位狀元之手。檢視宋文總集類,特別是呂祖謙編纂的《宋文鑑》,連他這位七世祖的弟弟的“千古奇文”也沒有收錄,真不給面子。從宋到清,那麼的文選、文集,竟全沒有收錄的,可見這“千古奇文”隱藏得夠深的。

倒是有網友發現,它最早可能是出自一位清朝末年的“書法家”戴於芹的一幅書法作品。然而這位書法家也是隱藏得很深的人物,就連無所不能的網路上,也查不到他的任何生平事蹟,更沒有他的字帖什麼的在出售。而且,他生活的年代是呂蒙正死後900餘年,至於他是怎樣發現的這“千古奇文”的,我們也是不得而知。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戲曲呂蒙正彩接彩毬

至於呂蒙正和“破窯”或者“寒窯”的關係,倒還是有點的。一、《宋史》卷265《呂蒙正傳》:“初,(呂)龜圖(按,即呂蒙正的父親)多內寵,與妻劉氏不睦,並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二、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始,公少時,考妣以口舌偶相戾,遂以異處。然情義內篤,交誓不復嫁娶。考後連左邊幕,妣居洛中並留公侍焉。公每感嘆憤懣,絕跡於龍門山。躬事薪汲,力奉慈養而且痛自刻責以。為業晝夜漏相接,未始少懈。嘗泣淚滿所讀書,而怳怳日若無以為生者。如是數年,學益富,文益奇,聲動天下,士友益附。”三、元·王實甫《呂蒙正風雪寒窯記》雜劇,即是雜劇,就沒有什麼可信的了,用一句老話,是“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到了明代,又在王實甫雜劇的基礎上,王錂將其改編成了南戲《綵樓記》,這便是今天各地方劇種所演的呂蒙正寒窯苦讀招親故事的基本來源。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戴於芹書破窯賦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焉與馬字寫不分了,書法家都這樣嗎?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小楷寫得蠻有功夫的 市窗一詞不好理解

梳理一下這幾點,呂蒙正少年時,他的父親呂龜圖家中多內寵(姬妾),與其母親劉氏產生了矛盾,母親與父親分居於外。後來其父連年到邊疆任職,父母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呂蒙正就與母親一起長年居住於洛陽附近的龍門山上。他雖心懷忿懣,但潛心苦讀,後來終於高中狀元。王實甫《寒窯記》雜劇就是在此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加工而成。但是,呂蒙正的妻子不姓劉,而是母親姓劉。呂蒙正“初娶宋氏,封廣平縣君;再娶薛氏,封譙國夫人,皆歿於公之先”。呂家世代仕宦,家資殷厚,其母子居於龍門時,是應當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若他的父親真的棄他母子不顧,依宋朝的科舉制度,他是沒有辦法參加科舉考試的。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破窯記連環畫

呂蒙正三度為相,家產甚鉅。宋真宗為其父宋太宗修造永熙陵,他出家產三百餘萬助用。在致仕後居洛陽,真宗皇帝曾兩次到過他家,賞賜了許多財物。他雖為一代名相,卻沒有太多的政治建樹,不過也不失為一位好官。

他心胸寬廣,初入朝為官,有朝廷的官員看不起他,指著他的背影說:“此子亦參政耶?”就是說:這小夥子也是參政官?他裝做沒聽到。有同列官員說,問問這是誰說的,他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為愈也。”

呂蒙正為官不收受禮物,有一次一個朝中官員要送給他一面古鏡,說是能照二百里,想來以此獲得知遇。他笑了笑說:“我的臉不過楪(碟)子那麼大,哪裡用得著照二百里的鏡子呢?”

在朝廷上,他敢講真話。有一次,宋太宗說:“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下則火災,上則彗孛,觀者恐懼,當時謂無復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呂蒙正說:“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飢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願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他注重發現人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他的事蹟:

公夾袋中有冊子,每四方人替罷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客去,隨即疏之,悉分門類。或有一人而數人稱之,必賢也。朝廷求賢,取之囊中。故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職者以此。

讀完以上文字,《寒窯賦》的真偽網友自然就有明確的判斷了。至於它的內容,網路上也有人指出不少其粗鄙不雅之處,我也不一一臚列了。我們民族,是文化繁盛之民族,歷代皆有讀書之風尚,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湮滅千年,除非它被埋藏於地下。若不是新的考古發現,你幾乎找不到前人沒有讀過的文章典籍。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這是景點上的吧?

其實只要粗略一讀,就能從許多角度看出所謂“千古奇文”《寒窯賦》的諸多破綻:一、它不古;二、它不雅;三、它不奇;四,它連賦體最基本的主客問答的形式都沒有,又不押韻,完全不合乎賦的基本文體要求,所以它不文;五,關於它的許多說法,與基本的史實不符,也與呂蒙正的生活與學識不能相稱。無論怎樣去傅會,怎樣吹捧,怎樣的去給它弄些子異名,終究還是難以掩蓋事實的。至於你想編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或者寫到自己文章中,如呂蒙正砸缸、呂蒙正稱象或者呂蒙正草書嚇(hè)遼什麼的,我覺得這也是完全可以的。當別人追問時,你大可像孔融那樣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也可以像蘇軾那樣,簡單地說:“想當然耳。”何必去捧著一面假“聖旨”招搖過市呢?“千古奇文”又嚇得了誰呢?

看看下面這幅碑帖,據說還藏在什麼“碑林”裡。赫然寫著“吾敬為此勸世文也,太子太師萊國公呂蒙正鐫”!“敬”字用這裡合適嗎?加封萊國公是鹹平六年,此時沒有太子。寫文章的叫“撰文”,往碑上寫字的叫“書丹”,在石頭上刻字的叫“鐫”,試想貴為宰輔,太子太師,加封國公,手拿鏨子、鑿子、刀子在石碑上刻字,這是大宋朝朝堂上的景象?用一句小影片中的流行語:我信你個鬼兒!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網傳的所謂碑帖(區域性)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窯賦》

網傳的所謂碑帖(整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