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菜單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說起寓言,你會想到哪些呢?《拔苗助長》《掩耳盜鈴》《坐井觀天》等等這些,可謂耳熟能詳。寓言在我們中國源遠流長,早在《詩經》就出現過寓言,但寓言更多的只是作為說理論述的手段,不是獨立的文學形式。一直到柳宗元,才確立起寓言這種獨立的文體,這是柳宗元的貢獻。比如膾炙人口的《黔之驢》,只要是上過小學的應該就知道,成語

黔驢技窮

”不就是從這篇寓言裡來的嗎?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柳宗元因

“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司馬,在長達

10

年的時間裡,生活環境惡劣,求助無門,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常常寄情山水,寫下過《江雪》《小石潭記》等不朽佳作,此外他也寫了一些寓言,比如《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等。其中有一篇名為

《蝜蝂傳》

的寓言,非常有哲理性,同時也很有教育意義。先來看看內容: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大意如下:

蝜蝂是一種

擅長

背東西的小蟲

。它在爬行中

遇到東西,就

抓取過來,仰起頭

它們

背起來

。揹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

,小蟲子

也不

願意

下來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堆積不會散落,

一直到

被壓倒爬不起來。

有人

可憐它,

把它背上的東西拿下來

但是,只要

它還能爬行,

像原先

那樣把

物體

抓過來背上

而且

它又喜歡往高處爬,

即使

用盡了力氣也不

願意

停止,

一直到

跌落到地上摔死

為止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看到這樣的蟲子,你會怎麼想呢?或許有人說這蟲子多麼勤奮,生命不止,奮鬥不休,值得表揚。是一隻值得肯定的蟲子。那麼,柳宗元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嗎?

顯然不是。從哪看出來呢?後面還有一段議論性的句子。這也是寓言最典型的形式,前面講一個故事,後面抒發議論。看看柳宗元是怎麼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呢?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翻譯成現代文:

如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

不知滿足

,不知道財貨會成為自己的累贅,還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等到他們壞了

事情,

栽了跟頭,有的被

貶謫

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那時就覺得自己好慘

可是如果時來運轉,再次被

起用,他們

又開始天天想著怎麼升官、發財,變本加厲地撈取

錢財

。直到有一天,再次從

高處摔下來

。這種人永遠不知道吸取教訓,永遠不會滿足。表面上看,很高大魁梧,實際上他們的智商就和那小蟲子一樣,非常低下,他們的下場也和小蟲子一樣可悲。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柳宗元發這麼一通議論,顯然是在

諷刺朝廷中那些貪贓枉法、貪得無厭、為非作歹的腐敗官員。

這和柳宗元寫這篇寓言的背景關係密切。正是因為當時官場腐敗,柳宗元參與

“永貞革新”,想要匡扶正義、重振朝綱,讓國家強大起來。結果落得一個身敗名裂,被貶謫到蠻荒之地。他怎麼不痛恨這些貪官汙吏呢?

寓言之所以是寓言,正是因為寓言深刻,富有哲理。這篇寓言除了作者柳宗元諷刺那些貪官汙吏之外,其實還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對於柳宗元本人,何嘗不是如此?

柳宗元出身名門望族,年少成名,春風得意。那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這種小蟲子身上是不是有他自己的影子?估計柳宗元寫這篇寓言時內心也是有觸動的。自己要是年輕時,懂得觀察大勢,懂得韜光養晦,不那麼高調,那麼志得意滿,而不是像那蟲子一般不僅負重還愛爬高,是不是下場就不會那麼慘呢?

柳宗元用一隻虛構的小蟲子寫出了世人的樣子,發人深省

除了作者,從這隻蟲子的身上,是不是也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呢?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像這隻蟲子一般,每天忙忙忙碌碌,為了更好的車子,為了更大的房子,為了更高的官職,為了更多的收入,在不斷透支自己的身體,像陀螺一樣地旋轉不停?是不是有很多人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轟然倒下?

這不就和這隻蟲子一樣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反思嗎?為了追求所謂的財富、名利,卻以生命、健康為代價,是否值得呢?

《蝜蝂傳》這篇寓言,雖然流傳度不廣,知道的人也不是那麼多。但其所蘊含的寓意卻絲毫不亞於那些膾炙人口的寓言,其強烈的批判精神,即使千年以後的今天,依然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聊史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