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菜單

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趙國建國181年,經趙武靈王改革後使其成為戰國後期能與秦國抗衡的諸侯國,可這樣一位雄主竟遭遇內部政變被活活餓死。翻開趙國曆史,我們驚奇地發現這個只經歷11位君主的國家內亂竟多達6起。

(本篇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趙國立國的內亂史,其實在趙國前趙氏一族內亂就已經很多了,建國後內亂也未停止,究竟為何趙國的內亂會如此頻繁?)

(趙國十一位君主:1.趙烈侯—2.趙武侯—3.趙敬侯—4.趙成侯—5.趙肅侯—6.趙武靈王—7.趙惠文王—8.趙孝成王—9.趙悼襄王—10.趙幽繆王—11.趙代王嘉)

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公元前386年,趙朝之亂

趙朝是趙武侯之子,烈侯死後,因敬侯年紀尚小,群臣就擁立武侯即位。武侯死後,群臣再擁立敬侯。

這一舉措引得趙朝不滿,他認為國君之位應屬於自己,於是聯合趙氏部落發動政變,因未能取勝,便出逃魏國並求援攻打邯鄲。敬侯擊敗了魏軍後為了更好地與諸侯國作戰將都城從中牟遷往邯鄲。

公元前374年,奪位之爭

趙敬侯死後,趙成侯即位。成侯同父異母的趙勝發動政變爭奪王位,此次奪位之戰並未持續多久,以失敗告終。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敬侯是否有立太子,所以此次的禍亂不能確定其緣由。

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公元前350年,趙緤之亂

趙成侯死前已立趙肅侯為儲君,成侯死後,公子緤覬覦王位與肅侯發生了一系列的爭鬥,失敗後逃往韓國。

公元前295年,沙丘政變

趙武靈王即位後,為了防止趙國此前經常發生奪位爭權的變數,在趙國最為鼎盛之時將王位禪讓給了趙惠文王希望以次來結束宗室公子政變,然而結果卻差強人意。

公子章原是太子,後因武靈王寵愛吳娃,廢黜太子之位,另立惠文王為太子。這引起了公子章的不滿,經過多年籌劃發動政變,後被趙成殺死。趙成還將武靈王囚禁於沙丘宮,一代梟雄被餓死於此。

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公元前245年,趙偃奪位 廉頗出走

趙孝成王去世,質秦的趙國太子應該回國即位,後在郭開的幫助下使太子無法歸國,趙偃成功即位,是為趙悼襄王。

悼襄王沒有重用廉頗,反而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職位,讓樂乘代理。廉頗感覺受到了排擠便鞭打了樂乘,離開趙國,投奔魏國。

公元前229年,郭開亂政,李牧遇害

趙悼襄王廢長立幼,立趙王遷為王。趙王遷昏庸無能,品行不端,即位後連丟數城於秦,多虧趙國還有最後一位戰神李牧才沒讓秦國深入腹地。

秦國見不消滅李牧趙國無法滅亡,於是便使離間計,重金賄賂郭開。郭開向趙王遷進讒言汙衊李牧,下令將李牧職位替換,李牧不從,最終被趙王遷暗地裡殺害。

公元前228年,沒了李牧的趙國,脆弱不堪,秦軍王翦猶如洪水猛獸向趙國攻伐,趙王遷被俘,趙國大致亡國。

趙國建國後內亂多達六起,其中五起屬於公子奪位之爭

趙國建國後十一位君主,經歷了六次內亂,五次都是公子奪位之爭。宗室政變頻繁的原因還要追溯到趙國建國前趙鞅時期,趙鞅是當時晉國六卿中趙氏的首領,因為看中私生子趙簡子能力,無視宗法嫡長子繼承製,立趙簡子為君主。即使後來趙簡子將王位歸還伯魯(趙鞅嫡長子)一脈,但還是為後世趙氏子孫開了先例。

擴充套件知識:

六國滅亡順序準確的來說是:

公元前230年韓亡、

公元前225年魏亡、

公元前223年楚亡、

公元前222年燕亡、

公元前222年趙亡(趙代王嘉被虜)、

公元前221年齊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