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菜單

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有很多農村俗語,因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解說起來,很難說到點子上,只有在那個時候農農村生活過的人,才知道這類俗語是怎回事。

“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說的是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傳統農村生活,也是當時的民間習俗。

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那時,記得農村點火主要靠火柴,有了打火機,用的是汽油打火機,農村很少有人有這種打火機。現在用的液化氣一次性打火機,在全國都還沒有出現。我記得那時用的火柴,農村人習慣稱之為“洋火”。那時,凡是帶“洋”字的東西,製造技術都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帶著清末到民國時期的時代烙印。比如洋盆,即搪瓷盆,洋碗,即搪瓷碗,洋盤,即搪瓷茶盤,如此等等。

這說明,在火柴沒有製造技術沒有傳入我國時,我們的祖先用的是火鐮與火石。火鐮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點著火絨,這樣就取得了火。直到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這種取火方式,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地區比較盛行,後來生活條件好了,慢慢用上火柴,用火鐮和火石取火的陳舊方式才消失了。

火鐮和火石取火比較麻煩,因此,從古代開始,農村就喜歡在火爐、灶膛、火塘內儲存火種,不用清早起生火的時候,用火鐮和火石取火,而是直接用火種引火,簡單方便而省事。

後來有了火柴,早晨生火就方便多了。那時的火柴不貴,我記得當時家裡用的是“洪江火柴”,二分錢一盒。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人民幣的元、角、分三個單位,只知道有元、角兩個,對分這個單位的人民幣可能見都沒見過,更沒用過。角幣前幾年還見過伍角紙幣和硬幣,近幾年也很少見到了。

那時的二分錢還是值錢的,可買三個紙包糖,可以買幾兩煤油、可以買幾兩鹽,那時很多菜瓜只有兩分錢一斤。因此,當時的農村對二分錢還是很看重的。即便是火柴,能省則省。一些靠近火柴廠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家庭,給火柴廠糊一個火柴盒才幾釐錢,為了賺點錢補貼家用,一有空閒時間就全家都在糊火柴盒,能賺一分是一分。

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因此,

那些年代,大多數的農村家庭晚上煮飯後,都有儲存火種的習慣。這種習慣是自古就傳下來的風俗。這種風俗還流傳很多民俗說法。

比如說,

家裡晚上的火爐、灶膛、火塘火種儲存得好,就是家裡的好運能接上,也能延續去下,農村叫“接續火種”,是吉祥之兆。火種熄滅了,家裡的好運也就斷了,農村叫“斷了火種”,以為不吉利。

尤其是除夕之夜的火種,更為講究,一定不能熄滅。也就因為如此,有一些地方為了守住火種不滅,整夜坐著不睡,民俗文化中稱之為守歲,或者“守”,後來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神秘的傳說,形成了年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為了守住火種,不讓其熄滅。

過去,民間清早,忌別人家上門來借火種,來借也不給,其他時間可以借。民間以為,別人家到自己家裡來借火種,會把自家的好運借走。

這也成了農村每家每戶到了晚上都要儲存火種的原因,也是一種普遍風俗。也就是因為這種古老風俗的存在,過去才有“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的習慣。

儲存火種,也就是把燒柴火時的火子儲存下來,不能讓火子全部燃燒完化成灰後熄滅。儲存火子的方法,農村叫“封火”

,比如說,若是灶膛,叫封灶火,若是爐火,叫封爐火,若是火塘,叫封火塘火。

農村“封火”,一般用灰把把火子用覆蓋好。在農村,這可是一種技術活,灰蓋厚了,裡面的火子熄滅了就變成了木灰;灰蓋薄了,火子就全燃燒完化成了灰。在覆蓋灰時還要講究留適當的氣眼,氣眼過大,火子易化成灰,氣眼太小,火子易熄滅。只有技術好的人封的火,次日凌晨起來,撥開灰時,火子還是紅紅的,放一點引火柴就可以燃燒起來。

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事實上,一些燒煤炭的地方也同樣有“封火”的習慣。煤灶燒煤時,煮飯炒菜和燒水後,不用了,一般就用溼煤覆蓋在燃燒的煤上稍拍緊,要用火時,在煤火堆下面捅幾個眼,火就起來了。煤爐子就要簡單多了,把下面的氣孔堵上,稍留一點縫,用時開啟氣孔蓋子,火就上來了。

把這些背景交代清楚後,我想大家就能準確理解“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句話的意思了。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說,火種是家庭煙火的象徵,火子代表紅紅火火。

在過去那種迷信的年代,誰願意自己家裡在紅紅火火的時候,火子突然就熄滅了呢?民間還是有“熱灶”和“冷灶”之說。人們認為“熱灶”代表家裡人氣旺,運氣也旺,“冷灶”則是一個家庭衰敗的跡象。實際上,燒熱灶,火起來的快,火也旺,又省柴火,燒冷灶,火起來的時候要長一些,費的柴火要多一些。

也就是因為這些民俗說法,不管農村是柴火灶,還是煤灶,人們在睡覺前,都要到灶房看看,主要是看灶火是否熄滅,如果熄滅了,按農村的習慣,一定要把灶火重新燒起來,並重新封好後,再去睡覺。

現在農村燒柴火的人家越來越少,燒煤的人家也不多了,這種傳統民間習俗幾乎消失殆盡了。本文為了能準確地解讀上面提出來的舊時的俗語,才將這些舊俗提出來。

從安全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是農村歷來重視防範火燭的表現。

俗話說,水火無情,水災也好,火災也好,重在防範。過去,農村稍大的院落,到了晚上都有專人巡夜,更夫沿街巷,一邊敲打竹梆,一邊大聲叫喊,提醒各家各戶注意防火防盜。

農村俗語“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灶房走一回”,這樣做有必要嗎?

夜裡聽到這種喊聲,人們自然要到灶房走一回,看看封好的火怎麼樣,如果明顯看到了火子露覆蓋的灰,就還得加一些灰給蓋上。同時,看看是不是有易燃的柴草,或其它易燃物接近灶膛,以免這些易燃物從灶膛內接上火,引起火災。

因此,

在過去,睡覺前,家庭的主人,或是主婦,都習慣到灶房裡去看一看,確保萬無一失。

這是傳統風俗的習慣,也是安全防範的必要。特別是一些群聚在一起的村落,這種習慣,既是對家庭的負責,也是對全村人負責。

這句俗語對現在的人來說,從安全形度來說,依然具有借鑑意義。

比如,現在農村用的電器、液化氣,睡覺時要檢查一下是否關掉了開關。尤其到了冬天,如今很多農村家庭都用電火箱和電取暖器,一些城市居民也是如此。農村也好,城鎮也好,常有一些人家,因粗心大意,忘記關掉電火箱和電取暖器而引起火災事故。因此,

到了冬天,睡覺前,我們不僅要檢查一下廚房,還應檢查一下電火箱和電取暖器,看看是否關掉電源,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