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菜單

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一塊白板略顯突兀地杵在偌大的董事長辦公室裡。白板上,橫七豎八的線條構成一個網路,雖然筆跡潦草,但大致可以看出勾畫的是某種裝置。這是浙江巴貝集團董事長金耀的辦公室,他告訴記者,畫的是車間通風系統的設計草圖。“具體實施肯定還是要請專業的人來做,這上面畫的,是我個人對於這套系統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想法。”“對於技術,我還是比較敏感的,也比較有興趣。”金耀解釋。金耀頂著一頭花白頭髮,講話時一板一眼,不苟言笑。很難想象,他所從事的行業與時尚有關。

浙江巴貝集團是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民營企業,總部設在紹興嵊州,是當地領帶行業的龍頭。

2019年1月20日,巴貝迎來高光時刻——並非因為領帶,而是因為養蠶。當天,巴貝在杭州召開發佈會,正式對外宣佈首批次產鮮繭全數採摘完畢,標誌著其年產1萬噸鮮繭的養蠶流水線投產成功。這同時意味著,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一舉攻克。

中國作為絲綢大國,種桑養蠶已有數千年曆史。將蠶搬進工廠,投餵人工飼料進行大規模養殖,堪稱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這背後,是前後耗時近7年的攻關歷程。記者曾經採訪過不少服飾企業,大多數企業會選擇走品牌發展道路,更關注消費端。巴貝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向產業鏈的上游進軍,頂住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壓力,走出一條獨特的“技術流”道路。

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當下共同關心的話題。

“領帶之鄉”的差距

紹興下轄的嵊州市是“中國領帶之鄉”。嵊州農村地區素有養蠶傳統,絲綢紡織行業也隨之興盛。上世紀80年代,一批赴深圳打工的嵊州人較早掌握了領帶的製作工藝,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隨著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深圳產業結構面臨轉型,領帶企業逐步開始轉移,當年在深圳打工的嵊州人帶著技術和資源陸續返鄉建廠。憑藉著傳統絲綢紡織產業的基礎,領帶廠在嵊州迅速遍地開花。

1984年,金耀從農業機械專業畢業,分配到了當時新成立的嵊州市鄉鎮企業局。在機關裡工作了幾年,金耀又被調往當地的一家領帶廠做管理工作。轉眼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已經當上企業總經理的金耀決定下海。1993年,巴貝正式成立。彼時,嵊州的領帶產業已頗具規模,改革開放後,打領帶漸成流行。嵊州產的領帶質優價廉,在國內市場銷路極佳。然而,金耀並不滿足於此,他的目標是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

嵊州的領帶為什麼走不出去?金耀在產品上找答案:“既然要出口,那麼就要對標國際。當時國內名氣最響的進口領帶品牌,是香港的金利來。於是我們把金利來的領帶買回來,分析他們的面料。”很快,金耀便發現了差距:同是真絲領帶,金利來所使用的面料圖案、印刷的精細程度,遠超嵊州本地的產品。究其原因,就是“技術”二字。

“當時,國際大牌已經開始廣泛應用提花間隔織機,每臺價格近百萬元。相比之下,我們還在用傳統的有梭織機甚至鐵木機,一臺不過萬把塊。裝置和技術全面落後,產品自然也就無法和人家相提並論。”

金耀提出進口6臺裝置,經過估算,總費用接近1000萬元。當年如此鉅額的投入,嚇到了董事會的其他成員,金耀的方案最終被否決。不過,事情很快就迎來了轉機。金耀聽說有一個德國的面料生產商正在國內推銷自家產品,於是便飛赴北京與對方會面。

在酒店房間,德國商人從隨身攜帶的幾個大皮箱裡拿出樣品,逐一向金耀展示。無論是花型還是款式,這些德國面料的品質確屬上乘,金耀眼前為之一亮。而更讓他感到興奮的是,對方恰恰就是金利來的面料供應商。

金耀看到了機會。在向德國面料商訂購成品的同時,他順勢提出了合作建議:“你們的產品的確好,以後能不能放到國內來生產?”德國不產真絲,紡織品以化纖為主,對方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在國內尋找合作伙伴生產真絲面料,雙方一拍即合。透過補償貿易的形式,首批6臺德國裝置成功引入。短短几年後,金耀的企業便已坐擁60餘臺當時最先進的電腦織機。

“十美分會長”的尷尬

在先進生產技術的加持下,巴貝一躍成為嵊州領帶行業的標杆,風頭一時無兩。在當地最大的領帶批發市場嵊州領帶城裡,一度出現大批仿製品,且銷路極佳。為了蹭一蹭巴貝的名氣,這些山寨貨全無忌諱,甚至直接打出“仿巴貝”的名號。以巴貝為模板,嵊州的領帶生產企業紛紛開始引進新裝置和新技術。品質的提升讓嵊州領帶如願進入國際市場的視野,眾多品牌來此尋找代工夥伴或投資設廠,大批海外訂單紛至沓來。

一路高歌猛進的嵊州領帶產業,進入新世紀後陷入瓶頸。2010年,嵊州年產領帶達3。5億條,佔全國90%、全球40%,年產值過百億元。然而,金耀明顯感到領帶的市場容量已經日趨見頂,增長空間越來越小,行業的發展速度開始逐步放緩,直至停滯不前。

更糟糕的是,長久以來以海外代工為主的經營模式,讓豪言“給世界繫上領帶”的嵊州落入了“量在天花板,利潤在地板”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波動,始終死死卡著嵊州領帶的脖子,絲價的連年走高,導致生產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訂單掌握在中間商手中,高額利潤被截留,生產再多的領帶也不過是為海外品牌打工。

在嵊州領帶行業內,金耀有個“十美分會長”的綽號。當年擔任嵊州領帶行業協會會長時,金耀曾代表協會和美國採購商進行談判。經過近20天來回拉鋸,美方終於同意每條色織領帶提價0。1美元。這區區“十美分”對於當時的嵊州領帶行業則足可謂及時雨,據估算可以增收近1000萬美元。提及當年舊事,金耀一笑置之。在他看來,這個綽號背後,是產業長期屈居微笑曲線底端的無奈。

光靠一條領帶,路只會越走越窄。金耀決定轉型,“當時我們想到了兩條路。第一條,橫向發展。增加產品品類,拓寬市場。除了領帶,只要是用我們能做的面料,不管是服裝、家紡還是箱包,我們都做。第二條,就是圍繞整個產業鏈,向產業鏈的上游進軍,自己來做原料。”

第一條路,金耀走得還算順利。隨著品類的增加,巴貝得以獲取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其生產的真絲面料,還被用在了歐美知名奢侈品品牌的箱包上。隨著國內製造業對於品牌重要性的認知不斷提升,金耀也動起了品牌的腦筋。

金耀坦言,巴貝的品牌路走得相當艱難。當年推出的男裝成衣品牌,一度也曾在各大城市開設專櫃和門店。孰料起步不久,便迎面撞上來勢洶洶的電商浪潮,巴貝無力招架,品牌在市場未能泛起太大的水花。此外,金耀還曾有意買下義大利知名品牌皮爾·卡丹的大中國區商標所有權,然而這個轟動一時的收購案,最終無疾而終。

對於打造品牌,金耀自認並不擅長。在他看來,經營一個品牌,需要更多在營銷、宣傳等方面下功夫,這些並非自己的長項。於是,金耀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他所鍾情的技術。

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金耀(中)與科研團隊在實驗室中。受訪者供圖

技術攻關太難了

想要告別以美分為單位“摳利潤”的日子,就要在產業鏈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站上產業鏈上游,無疑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種桑養蠶是絲綢紡織的原點。我國蠶絲產量佔世界70%,但是近年來由於土地、勞力等要素制約,蠶絲產量步入下降通道。以浙江為例,作為國內最重要的蠶絲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的產量已從鼎盛時的每年10萬噸一路跌至2萬噸左右。

與之相對應的是水漲船高的絲價。巴貝成立之初,國內絲價在每噸10餘萬元上下。至2010年,絲價首度突破每噸30萬元。截至今年7月,生絲均價已達每噸42萬元,且整體呈現上漲趨勢。金耀說:“蠶繭產量低,生絲價格不斷走高,對於我們這些生產領帶和絲綢紡織品的企業最為不利。所以我們覺得,還是要在原材料領域就掌握住話語權。”

金耀鍾情的“技術”適時地出現了。2012年,金耀瞭解到浙江省農科院正在進行人工飼料養蠶實驗,這項技術讓他頗感興趣,並有了更進一步的構想:改變傳統種桑養蠶的模式,讓養蠶實現規模化、工業化。

工廠化養蠶,全無先例可循。從飼料的調配到病害的防治,乃至生產裝置的設計,新技術落地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金耀和他的團隊自己摸索。在金耀的辦公室裡,那塊白板邊上還堆放著幾個造型獨特的器具。金耀告訴記者,這是尚在測試中的蠶具原型,同時婉拒了記者拍照的請求:“這些都是我們自行設計的,有專利。”

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金耀(右三)及其團隊。受訪者供圖

從2012年開始研發,直至2019年量產成功,在這條鑽研技術的道路上,金耀走得前所未有的辛苦,幾乎每走一步都會遭遇失敗,並且是一連串的失敗:起步之初,實驗室的蠶具研發接連碰壁,價值上百萬元的模具一套接一套地報廢;人工飼料的配方初見眉目,車間裡養殖的蠶卻頻遭病害,成片死去……面對無底洞一般的資金投入和微乎其微的進展,研發團隊成員幾近絕望,但是金耀絲毫沒有放棄的打算,他打算堅持。

“投入了這麼多錢,耗費了這麼長的時間,只有成功這一條路可以走。”2019年,工廠化養蠶終於宣告成功。回首來路,金耀感嘆這是他創業以來,最難的一段經歷:“以前做領帶,引進國外的技術,只要資金和條件到位,很快就能在市場上搶佔先機。但是養蠶不一樣,需要專業的團隊、專業的技術,更多的問題也出現在實踐層面。”

站上價值鏈上游

工廠化養蠶尚在攻關途中,金耀就專門註冊成立了子公司陌桑高科。他說,公司的名字一語雙關,一是取自古詩《陌上桑》,二來則是“莫桑”的諧音,意指自家養出的蠶不吃桑葉,只吃飼料。

做領帶的企業非要去養蠶寶寶,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必經之路?

陌桑高科工廠內養殖的蠶。受訪者供圖

金耀養的蠶不吃桑葉,吐出的卻是實打實的好絲。2018年12月,工廠化養蠶一期專案規模化投產,次年1月,首批次產鮮繭採摘完畢。投產首年,陌桑高科銷售近億元。金耀和團隊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天有不測風雲。2020年4月,由於多個專案交叉施工,無菌車間內電線短路,最終釀成火災,廠房付之一炬,金耀再遭打擊。

金耀並沒有被這場意外輕易擊倒。停擺一段時間後,一期專案於今年春節期間復產。他告訴記者,目前專案產能已基本恢復,預計全年產量可達7000噸,銷售額可達4億元左右。與此同時,總投資28億元的二期專案也正在加緊建設中,規模數倍於一期專案,預計明年初即可投產。

對於企業的未來,金耀信心滿滿。他表示,工廠化養蠶或將成為巴貝未來體量最大的業務板塊。不僅如此,未來還有著更為巨大的成長和想象空間:“目前國內蠶繭的產量每年在70萬噸左右,我們的二期專案投產後,年產量估計在4萬噸上下。按照這個比例,在行業內我們也能掌握相當的話語權了。”

對於技術的執著追求,成就了金耀和他的企業。而巴貝的成功,也向傳統制造行業展示了另一種轉型發展的可能性:依靠先進技術,實現從產業鏈下游至上游的轉移,進而使企業站上價值鏈的上游。這個過程必定艱辛,但回報同樣值得期待。

金耀說,自己也曾有過賺快錢的機會。當年,行業內不少人轉戰房地產,如今其中有人身家已數十億元。自己卻放棄了這個機會,一門心思鑽研技術,他並不後悔,“這條路的確辛苦,但是突破了行業內的技術瓶頸,你就是全球第一了,對於行業的發展也有一份貢獻。這種成就感,不好比。”

欄目主編:孔令君

本文作者:於量 陳抒怡 高菁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受訪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