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浙江湧現一批“賣碳翁”,靠著賣空氣掙錢

菜單

浙江湧現一批“賣碳翁”,靠著賣空氣掙錢

浙江湧現一批“賣碳翁”,靠著賣空氣掙錢

2020年,隨著我國提出“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碳交易日漸成為熱詞。

近年來,圍繞碳交易,長三角各地開展了不少探索。尤其在浙江,湧現出了一批“賣碳翁”。

去年底,湖州安吉開展竹林碳匯收儲交易試點,首批完成收儲交易的大里村等五家單位共拿到三年竹林碳匯交易金108。62萬元。從2020年開始,麗水山區已先後達成6筆碳交易,賣出了670餘噸碳減排指標。近期,麗水兩家銀行試水零碳金融網點打造,透過購買碳匯來抵消運營和裝修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多筆碳交易背後,出售碳匯的村莊成為贏家,將空氣“變現”成了村集體可支配的收入。

葉子變“票子”

“碳交易分為兩類,碳配額和碳減排,其中碳配額是強制實施,碳減排是自願執行。”麗水學院教師李泰君向記者解釋,他長期專注於氣候變化與森林生態系統等研究。

碳配額指碳排放配額(cea),主要用於工業減排,指的是主管部門向納入試產的企業發放配額,當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時,需要向有配額富餘的企業購買,而配額富餘的企業則可以將多餘的配額出售。去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交易的就是碳配額。

碳減排即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指符合規定的減排專案可以申請簽發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用於出售獲得額外收益。其中,林業碳匯是關鍵。所謂林業碳匯,是指透過實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簡單來說,森林經營、竹子造林和可持續草地管理等,都屬於林業碳匯。

湖州安吉、麗水等地“賣碳翁”做的交易,本質上就是林業碳匯,將“葉子”變成“票子”。

與工業減排相比,林業固碳投資少、綜合效益大,因而備受關注。“現階段,林業碳匯交易的金額不一定很高,主要是重在探索和嘗試。”中國(麗水)兩山學院執行院長劉克勤告訴記者,無論碳匯交易還是gep核算,本質上講的都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目的是為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搭建一座橋樑。一般來說,林業碳匯儲備豐富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可能相對落後,推動林業碳匯交易或許能幫助一批風景好但經濟弱的地區彎道超車。

2018年出臺的《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購買貧困地區林業碳匯”。去年10月,《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李泰君指出,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仍以碳排放配額(cea)交易為主,碳減排(ccer)交易為補充。但從長遠看,碳減排交易的重要性可能逐年上升,未來林業碳匯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竹林的“重生”

2010年起,依託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浙江開展林業碳匯專案試點。2011年11月,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攜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試水林業碳匯交易。在啟動儀式上,首筆交易達成——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10家企業,簽約認購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

2012年,安吉縣開始探索。安吉以竹林為代表的林業資源豐富,全縣約有87萬畝竹林、200萬畝林地。當時,安吉與國家森林草局竹林碳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農林大學森林碳匯省級重點實驗室達成合作,透過建設毛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全自動、全天候採集竹林不同冠層的二氧化碳濃度等竹林生態系統的翔實資料。在當年舉辦的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安吉代表全球竹產區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浙江農林大學共同簽署了全球第一個竹林經營增匯和竹製品儲碳試驗示範區專案。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摸清家底。”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綠化科科長諸煒榮告訴記者,一開始縣裡信心滿滿,結果一出來卻讓人大跌眼鏡。經估算,安吉縣竹林森林植被碳儲量134萬噸,但年碳匯量僅為0。05萬噸。原來,按照碳匯相關理論,森林碳匯的產生,只能是對無林地上植樹造林或人工林的森林經營改造兩種方式。在未經經營的情況下,竹林碳匯的生產量很低。

竹林的經營主要指定期採伐。“竹林和一般的林地不一樣,如果不採伐的話,到後來筍也出不來,竹子也出不來,到最後竹子就死亡了。更嚴重的,竹林隨意拋荒後,可能會成片開花死亡。時間一長,安吉的綠水青山也會受到威脅。”諸煒榮說。以前,當地的竹林一般兩年採伐一次,每次採伐三分之一,採伐下來的竹子就近運到工廠加工成竹製品。遺憾的是,近年來,由於毛竹價格持續低迷,林農上山砍竹的積極性持續下降,林地拋荒、竹林退化、生態破壞等頻頻發生。因此,激發農戶經營竹林的積極性,推動竹林“重生”迫在眉睫。

在諸煒榮看來,竹林碳匯必須經營,而且開展竹林經營進而固碳增匯的空間巨大。他給記者算了筆賬,2015年底,根據國家標準《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方法學》,安吉對山川、天荒坪兩個鄉鎮下轄的5個村莊開展竹林碳匯試點核算。核算結果顯示,在適當經營後,2。1萬畝的竹林每年可產生碳匯量8322噸。以此估算,安吉全縣竹林碳匯預計每年約34萬噸,按當前平均每噸43。4元的價格計算,可帶來的直接收入每年就有近1500萬元。

浙江湧現一批“賣碳翁”,靠著賣空氣掙錢

2010年12月,安吉縣孝豐鎮的一位農民正在山上砍伐毛竹。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打通“內迴圈”

竹林碳彙算出來了,還得透過交易才能發揮作用。去年年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門釋出《關於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鼓勵地方搭建林竹碳匯交易平臺,開展碳匯交易試點。以此為契機,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連同當地金融發展服務中心、“兩山銀行”等開始探索區域性的碳匯交易。用安吉兩山銀行副總經理王小剛的話說,目標是要搭建閉環的碳匯收儲交易市場。

去年12月,安吉開展竹林碳匯收儲交易試點,按照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標準打造的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落地運營。簡單來說,就是縣裡各個村合作社透過集中化經營持續產生碳匯,這些碳匯被“打包”收儲到當地兩山銀行,再透過金融讓利惠企等政策,交易給購碳企業。交易過程中,村集體和農戶、兩山銀行和購碳企業分別可享受利率優惠的碳匯共富貸、收儲貸惠企貸、等3種林業碳匯金融產品;相關保險機構還開發出竹林碳匯價格指數保險和毛竹碳匯富餘價值恢復補償保險,來保障各方的長期利益。

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上線當天,早在2015年就曾開展竹林碳匯認證核算的5個村莊率先完成收儲交易,按約17元一畝的收儲價“賣”了近3年的竹林碳彙總共108。62萬元。其中,大里村黨總支書記應忠東代表村集體,拿到了27。5萬餘元的交易金。訊息一出,村裡炸開了鍋:“我們的空氣都可以賣錢了?”這些年,大里村花了心思搞旅遊,開發戶外基地、打造網紅民宿等,效果不錯。可應忠東總惦記著毛竹林,採訪期間,他多次向記者強調:“東南西北都是毛竹山,這可都是我們的寶貝!”如今,眼看著空氣“變現”成了村集體的真金白銀,村民們經營竹林的熱情更加高漲。

不僅如此,近期梅溪鎮梓坊村以村裡7195畝竹林30年碳匯專案,拿到了365萬餘元的碳匯共富貸。村裡計劃用這筆錢先修建林道,剩餘的資金用於竹林撫育經營。在安吉,收儲交易中多方受益的模式被津津樂道。比如,村民可以透過流轉竹林、獲取超額分成、參與竹林經營獲取多筆收入,實實在在享受鄉村發展帶來的實惠;對金融機構而言,透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僅可以擴大信貸投放,還可以向央行申請低利率的碳減排支援工具進行資金支援,降低放貸成本;兩山銀行和購碳企業也都獲得了好處,能享受配套的金融政策支援,貸款額度提升,貸款利率優惠。

“透過碳匯收儲和企業購碳,目前的模式基本跑通了碳匯交易的區域‘內迴圈’。”王小剛告訴記者,但這只是雛形,長期來看仍需突破交易模式單一、市場供需失衡等難題。資料顯示,安吉首期竹林碳匯收儲(含預收儲)規模14。24萬畝,30年合同金額為7230。79萬元;相比之下,與兩山銀行簽訂碳匯認購協議僅3家企業,合計繳納購碳資金41。6萬元。接下來,安吉將探索“零碳會議”“零碳旅遊”等有更多主體參與的更豐富的碳匯交易場景。

浙江湧現一批“賣碳翁”,靠著賣空氣掙錢

“碳”索無止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長三角城市爭做“賣碳翁”,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新路徑、新模式。

比如,衢州開化推出林業碳匯質押貸款,採用林業碳匯價值質押與林權抵押或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捆綁方式,累計發放貸款960餘萬元。麗水透過助力打造“零碳會議”“零碳網點”等,向浙江省事務局等多家政府機關單位出售碳減排指標。

2020年12月,麗水達成首筆碳交易。當時,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花費6100元向遂昌縣高坪鄉箍桶丘村購買61噸林業碳匯,用於中和抵消浙江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人員培訓期間產生的碳排放。一年多的時間裡,麗水先後賣出6筆共670餘噸碳減排指標,“賣碳”最多的龍泉市蘭巨鄉官浦垟村,因此獲得了5。5萬元的收入。

近日,官浦垟村又向龍泉農商銀行蘭巨支行出售了31。92噸林業碳匯,用於抵消其2021年度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此外,中國工商銀行麗水分行營業部購買了慶元縣賢良鎮192。65噸碳匯減排量。兩家銀行因此獲頒碳中和證書,麗水銀保監分局統信科科長張超藝告訴記者,這是麗水首次有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碳匯交易。

與安吉鼓勵竹林經營採伐不同,麗水多筆碳交易背後,森林碳匯增匯更側重保護和再造,引導人們護林造林。2015年,麗水市首個森林經營

風向變了。2006年起,麗水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出了林權抵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等制度,為林業碳匯產權管理打基礎。去年12月22日,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掛牌成立,下一步還將在林業碳匯交易標準和市場建設等方面持續探索。諸煒榮覺得,這或許是個新契機。目前,僅靠區域裡的“內迴圈”很難消化掉當地的林業碳匯存量和增量,未來可能需要更大範圍、更高層級的平臺來發揮作用,從而有效銜接碳匯生產方、交易方以及相關機構等。《京都議定書》以聯合承諾的形式首次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長三角想從碳交易中嘗試破題,不僅要分開發力爭取在體制機制上形成突破,更離不開互相間的交流與共享,聯合起來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欄目主編:孔令君

本文作者:朱凌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