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既是孝道也能自保

菜單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既是孝道也能自保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既是孝道也能自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註釋】沒,同歿,死亡。無改於父之道,指的是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即父親建立的秩序。孔子說: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白話文】孔子說:父親健在時察看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後察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變父親建立的秩序,可以稱得上孝了。

【一家之言】三年不改父道,既是對先考的一種尊敬,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

國家政權交替的時候,一般也是政權的動盪期。前領導人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的追隨者(既得利益者)以及他在位時所建立的秩序卻不一定隨著他的退出而退出。新領導人雖然走上了領導崗位,卻並不一定馬上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秩序塔和勢力圈。既然這樣,那麼就要考慮政權如何平穩交替的問題。

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常看到很多皇帝在臨死之前,都要給新君弄幾個顧命大臣,以幫助新君鞏固政權,建立新政,而新君在初期也往往對顧命大臣禮敬有加、言聽計從。但是,這種狀況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接下來肯定就是一場生死對決。要麼是新君乾死顧命大臣,要麼是顧命大臣乾死新君,而且歷來如此,極少例外。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語道出了這種鬥爭的實質。難道先皇想不到這種結局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先皇不但想到了這種狀況,而且在為新君確立顧命大臣的時候,往往也會綜合考慮,既要保證新君能夠建立新政,又要保證新君最終能夠除掉他們,如果都選霍光、張居正那樣的人做顧命大臣就是喝高了、玩大了。

那麼,新君處置顧命大臣是否就屬不孝呢?當然不是。已經說過了,顧命大臣就是新老君主過渡期間的一種工具,人家父子之間早已經達成了共識,除掉顧命大臣也是為了江山社稷,也是遵父命而為,豈有不孝之談?

所以,孔子所講的三年不改父道,其本質就是一種歷史經驗,是在告誡繼任者要透過維護和鞏固父權時代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來發展和鞏固自身的利益,切不可在自身沒有站穩腳跟兒的情況下,就對先考的重臣痛下毒手,那樣自身的政權也會變得很不穩定,甚至有可能被顛覆。朱允炆初登大位,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削番,結果被祖父的兒子們幹掉了。這個小朋友大概認為改祖之道不同於改父之道,或許會是安全的,結果他用生命再一次證明了歷史經驗的正確性。古人不餘欺也。

三年不改於父之道,經過三年的穩定期,新君基本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班底,這樣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改革。孔子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用宗法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更顯現出先考對繼位者的厚愛。先考對顧命大臣講明,你們這些人即便是心存不軌,也要等人家服喪期滿,最起碼也要三年以後嘛,否則既不合法,又不合德。三年的過渡期至關重要,能不能繼承先考的遺業在此一舉,所以先考在的時候要考察繼承者是否具備繼承大業的才智氣度,先考過世後要看他是否具備力挽狂瀾的手段魄力。三年之內能夠順利掌權,那麼就是對先考最大的孝了。所以,三年不改變先考建立的秩序,既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能力,保護祖業和自身的能力。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既是孝道也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