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菜單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在王陽明的心學中,經常與學生有書信來往。而王陽明與學生的書信當中,就體現了陽明心學當中的一些智慧的結晶。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來書雲,嘗試於心喜,怒,憂,俱,只敢發言,催動其自己。

這句話是選擇王陽明曾經在給學生寄的一封信中,是這樣說的。來信中的意思是說,我曾經在心中體驗,每當喜怒憂懼的情感產生的時候,即便這些情感到達了極點,只要我心中的良知察覺了,心中的妄念就能緩解或者消失。

有的時候,在開始動氣的時候被截止,有的時候在發作的時候被制止。有的時候發作之後,才有那種幡然有悔,但是我感覺良知往往是在那種悠閒無事之處,才能住在心體,在喜怒憂懼發作的同時,好像體現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

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未發之中,竟然不動的本體中具有發而中節之和,具有感而遂通之妙用。然而你認為良知往往在悠閒無事的地方時候主宰著身體,這話還有毛病。良知雖然不凝滯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之上,但是喜怒憂懼,這些情感也不在良知之外。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給王明寫信,信中是這樣寫的:先生之前認為良知就是“照心”,我的愚見是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是恐懼之心,猶如心思一樣,而您認為戒慎恐懼是良知,為什麼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的回答是:能讓人戒慎恐懼的那個東西就是良知。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寫信,說,養待剩生的關鍵在於清心寡慾,能做到清心寡慾,吊消這成為聖人的功夫也就學到家了。然而做到清心寡慾中的清心,也不是說放棄世間的事物,獨自求一個清靜。而是讓心,做到純然天理的一種境界,而沒有絲毫的慾念和思念候拆池。

現在想養成這種功夫,要是單單的就私慾的產生加以克服,但是他那個根依然存在。不免會有私慾,在東面滅絕,西面又萌生的那種問題和毛病,要是在私慾還沒有產生,就刮磨洗滌乾淨,又沒有用功的地方,反而心更不能清靜了。而且私慾沒有萌生就要剔除,就像牽狗上堂一樣,又要驅逐它,更加不合理了。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王陽明的回信中說,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存乎於天理,而沒有絲毫的人慾自私,這就是成為聖人的功夫。讓自己的心純乎天理,沒有絲毫的慾望之心,非得在私心慾望沒有萌發的時候,就防範和剋制。趁著私慾剛剛萌發的時候就剋制,這就是《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大學》中所說的致知格物的功夫。

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功夫了,你說的私慾就是在東面滅絕的時候心裡萌生,牽狗上堂而又驅逐它,就是被自私自利,固執己見的那種想法所驅使的。

《傳習錄》:做到清心寡慾,擺脫那些私心和私慾,就是一種良知

現在說養生的關鍵在於清心寡慾,而其實這其中的養生兩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固執己見的詬病。有這個病根,潛伏在自己心中,也難免會有私慾不斷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