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菜單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馮鍇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葫蘆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福祿”的諧音,具有美好的寓意,也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為了讓這些葫蘆做成的用具看起來更美觀,便在葫蘆外面畫上各種圖案,逐步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民間工藝品,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在定陶區天中街道大牛莊村就有一位痴迷葫蘆烙畫的老者,名叫司春娥,是遠近聞名的葫蘆大王。6月22日中午,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大牛莊村,在村民的指引下來到司春娥家中。西屋內,司春娥正坐在桌前,左手握住一隻小小的葫蘆,右手拿著一隻特製的電烙鐵,隨著電烙鐵不斷與葫蘆接觸,飄出縷縷青煙和淡淡的焦味,一條龍的形象漸漸出現在葫蘆上。司春娥介紹,他正在製作的是十二生肖系列葫蘆烙畫。他今年59歲,年輕的時候製作版畫、油畫,十幾年前,他接觸到了葫蘆烙畫,並迷上了這門藝術。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記者注意到,儘管有著十幾年的經驗,司春娥作畫時依然小心翼翼。他解釋,對他們來說,烙鐵是筆,火是墨汁,葫蘆就是紙;與用筆在紙上作畫不同,在葫蘆上烙畫前都要細細琢磨,哪一筆該深哪一筆該淺需要多次斟酌,做到胸有成竹,一旦下筆就無法改動,如果出錯就意味著整個葫蘆報廢。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司春娥介紹,一個作品的完成需要經過選葫蘆、定點、構思、烙畫、拋光等環節,工序雖然不多,但處處都有學問。他舉例說,葫蘆大小各異,形狀各不相同,擺放在桌子上的姿態也是各種各樣。選擇一隻葫蘆後,在哪一面作畫、畫什麼圖案都要根據其大小、形態來決定,完成一個作品快則十幾分鍾,慢則十幾天。看著一個個原本平淡無奇的葫蘆,在自己手中慢慢變成了藝術品,自己也樂在其中。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鐵為筆,火為墨,葫蘆“燙”成藝術品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愛好也發生變化,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趟’。”司春娥表示,自己近二十年的創作其實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自己會幹到老學到老,也會讓下一輩學,將這門手藝傳下去。

【來源:牡丹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