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菜單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釋義:

天地不講仁愛,萬物都如同祭祀用的草狗,不能長存。

聖人不講仁愛,百姓也如同祭祀用的草狗,不能長存。

天地的動力,好像一個鼓風吹火的大風箱,吸滿而呼,呼盡而吸,吐故納新,迴圈不已。

對於“道”,我無法用有限的語言去說道,不如在順應自然中去領會。

事物擁有著自己的規律,老子稱之為“道”,如同萬物的枯榮,天地的運轉,誰也沒有辦法將其破壞,最終還是要選擇不加以干預的“無為”的態度。

而天地則遵循著的“道”,則表現出“不仁”,即並無過分的喜好與厭惡,既不會因萬物惜命而大發仁慈令萬物長存,也不會因為厭惡某物而令其早夭。

秉持著絕對的理性客觀維持著萬物生生不息的輪迴運轉。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與生死的“道”

萬物於生死迴圈之間輪迴不止,相對萬物而言,天地卻保持著相對永恆的狀態,在萬物印象中彷彿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絕對存在。老子視天地為永恆,則因為萬物在生死迴圈中,令天地完成其吐故納新的活動。

於是在東方文化中多能看到有關於輪迴的哲理學說,比如佛家的六道輪迴以及陰陽五行學說,這些輪迴學說本質上都是肯定了天地作為一種超脫於萬物的絕對存在。

而人及萬物,順應著“道”而接受生死。萬物的價值則是生死輪迴之間維持了天地間的相對永恆。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道德經》生死觀衍生出的陰陽五行學說

值得一提的則是老子的生死學說曾被認為過度消極,而並未彰顯出生命原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然而,老子卻並不是宣揚一種生命理應被動消極的接受生死輪迴的生命觀念。恰恰相反,老子則是希望能使人認清生命在天地間的渺小,而不至於過分誇大“人為”的力量以至於使人的過度行為適得其反。

在這一前提下,老子撰寫出《道德經》,全書討論了在天地永恆萬物生死輪迴這種大背景下,人乃至於聖人可以有什麼作為。《道德經》中蘊涵的思想可謂是“無為”中的“有為”。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生死如同DNA鏈,交替變化中迴圈前進

萬物的新生,為天地提供了應有的能量與動力,為世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而萬物的衰亡,更給予了新生命以空間資源,使得世間萬物得以不斷髮展,更新進化著天地。

宛如生命的基因雙螺旋鏈,在交替變化之中迴圈前進,吐故納新,而使得生命的價值得以積累,並建立起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為天地的永恆,增添了一分閃耀。

生命的誕生之初就攜帶了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它們給人如春天一般生機勃勃、青蔥翠綠的感覺,成長的過程中也給人以喜悅。

這蠢蠢欲動的企圖改變世界的慾望,也是文明得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前進的內在不竭動力。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雨後春筍”總給人以喜悅

“世界終將是孩子們的!”這其間蘊涵著對新生命的贊同與期望,同樣也是默認了生死迴圈是世界得以不斷髮展的內在機制。

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這可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嘆,也可以暢想美好未來的啟迪之音。

與生命初生煥發出的生命力類似,衰亡同樣不可避免,埃及如今一望無際的沙漠,則使人追憶驚歎,曾有人在如今沙礫之中建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古埃及的衰亡是註定的了,因為相比較現代文明,曾經的奴隸文明已經不再具備社會基礎,然而我們卻並不能因此而否認其在文明演進之中的巨大價值。

生與死,輪迴不止!支撐《道德經》的輪迴生命觀

古埃及的衰亡是註定的了

然而我們卻不能忘記,小到每代人的更迭,大到文明之間的交融傳承,其背後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則是生死迴圈之中的螺旋遞進。

即便這一主宰萬物的“道”,作為人而言難以接受,但卻是天地永恆以及萬物發展的內在機制,所以也才會有一句親人離去後,直面天地的相對永恆與人生的白駒過隙,一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的看淡吧。

於是老子才會認為,天地依靠著萬物的生死迴圈不止而達到永恆,在萬物不斷地生成與與衰亡這一更新的過程中,天地也達到了相對的永恆。而在這相對永恆的天地之中,那生成與衰亡的萬物,便如同芻狗一般,由新變故,轉瞬即逝。

- The End -

期刊目錄:《道德經》第五章:生死輪迴

作者 | 一夜飛渡鏡湖悅 | 一群熱愛智慧的人

參考資料:《道德經》

《道德經句讀》

《道德經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