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溝通信念系統1:什麼是信念Believes?

菜單

溝通信念系統1:什麼是信念Believes?

我們的行為處事自然要依據一套規則,這套規則不僅僅指的是客觀世界的執行規則,而更多是關乎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客觀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的主觀認識世界是怎麼搭建的。

西語有云:

地圖不等於彊域

。意思就是說我們依照我們的理解畫出來的“地圖”和這個客觀存在的“彊域”並不是相等的。

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二五四】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先生這段話很是“唯心”,似乎此花是“同歸於寂”還是“花色爛漫”全在一念之轉,這句話既對也不對(當然在先生所說的場景裡是合適的),主觀和客觀世界的關聯也一直被大家所研究。

這裡不得不提到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的

冰山模型

,它實際上是一個隱喻,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溝通信念系統1:什麼是信念Believes?

如果我們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來對照冰山模型,首先“事實”是在於水面之上,而另外的“感受”、“需求”則在水平之下,而“請求”則大致相當於那條水平線。

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介紹冰山模型,而是想重點討論一下在其中的“觀點”一層所包括的“信念”。

那什麼是信念呢?我比較能夠理解的是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中對“信念”的表述。不同於心理學的複雜,NLP中的“信念”是非常簡單、易用和可操作的。

華人NLP大師李中瑩先生在《重塑心靈》中,把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統稱為“信念系統”。而

信念就是“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的主觀判斷,是我們認為維持世界運作下去的法則

(這是來自說話者腦裡認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觀的法則),是解釋和支援行動或沒有行動的理由。

對很多人來說,信念也就等於真理——事情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這點也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擾的來源。信念是本人認為世事應該是怎樣的,但並不能說真理便一定是這樣。能夠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分開並且認為它們是兩回事,便是一個人已經達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認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做過一些很不人道的實驗。其中一個就是讓被抓來的盟軍飛行員坐在椅子上,雙手被綁在椅後,用布蒙著雙眼,一個德軍軍官對他說,經過審判決定把他處死,方式是放血!有人用冰塊在飛行員雙手手腕處輕劃一下,然後有預先安排的東西發出滴水的聲音。德軍人員全部離開房間,數小時後再回去時,發現那個飛行員已經死去!沒有真正的流血,他怎麼會死亡呢?原來是因為他完全相信自己正在不斷地失去血液,很快就會失血過多而死。這個信念不斷地重複,造成身體裡真的呈現出失血過多的狀態,因而死亡!由此可見,信念如何支配我們的身體。

當一個人堅持一個信念的時候,是會看不到聽不見不符合這個信念的東西的。試想,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聽過有電梯(升降機)這種事物,現在你站在一幢大廈的電梯對面。你看到一群人走進去,門關上。然後過了一會兒,門打開了,出來的人,其性別、衣服、面貌都完全不同了,你心裡會怎樣想?會有怎樣的感覺和情緒?這個東西一定是魔鬼或怪物,能夠把走進去的人完全改變了,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自覺!

信念的種類

1.定義式(相等式)

確定事物之意義,一項事物與另一項事物的意義相同。

常見的用詞包括:XX是YY、即是、等於、就是、便是等。例:沉默就是投降。

2.因果式

一項事物導致另一項事物的產生。可以是直接明確的,例:因為你沒有來,所以我失敗了;也可以是隱藏的,例:我很累,不能幫你。

常見的用詞包括:引起、使得、迫使、造成、以致、導致、如果、因此、因為……所以、終會、終於、結果、將會、只會等。例:不良溝通造成婚姻失敗;如果你不開口便不會這樣了。

3.規條式

事物中的選擇性受到限制

。常常表現為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能力水平或限制,常見的用字包括: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需要/不需要、應該/不應該、必須/必須不、不得/不得不、認為……必要/認為……不必要等。例:他需要培訓才能勝任;他不可以這樣就離開。

◇事情發生的機率,常見的用詞包括:會/不會、也許會/也許不會、可能會/可能不會等,還有一定、絕不會等。例:這不會出現;那樣做一定失敗。

◇一個人的主觀願望,常見的用詞包括:會/不會、要/不要。例:我會成功。

4.判斷式

事實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斷。這裡指的可以算是最簡單明確的判斷模式,就是把對事物的主觀猜測當作必然。

判斷式的信念往往沒有特定的用詞,而只是帶著肯定語氣來描述事物。例:他不成;我輸了;三次才對。

信念形成的四個途徑

1。本人的親身經驗,例如,曾被火燙傷而知道火能傷人。

2。觀察他人的經驗,例如,見到同學頑皮而受罰,因而知道某些行為不可以在上課時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輸,例如,父母說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們對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當然其中絕大部分是好的,也幫助了孩子成長,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有例外。

有一位母親,對女兒說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進心,女兒成長後談戀愛時挑選的就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男子。十年後他倆分手了,原因就是那個男子太有上進心了,總是忙於工作事業而沒有給家庭足夠的時間。這個時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進心對她的婚姻幸福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

4。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例如,某人總是拒絕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終於認定是因為他妒忌我升遷比他快。

在一個新出現的情況裡,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援行動,例如,在新的工作環境裡,一個人總是對我的問候不大有反應,這沒有先例可供我參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個結論:他妒忌我有能力。現在,憑著這個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對待他了。由此可見,行為需要信念的支援。但是,這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觀。

事實上,沒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況裡都絕對有效。

絕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幫助我們成長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情況,但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我們接收時沒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與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況出現時,發現有衝突存在。我們稱這些信念為“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也常被翻譯成“負面信念”)。

因為我們現在的主題是溝通,所以下節我們聚焦在影響溝通效果要的“限制性信念”,以及我們怎麼更好地處理“限制性信念”。

(全文完,“ManagerUp職場精進”,“習慣養成”,“迴應的藝術”更新中。。。W。X“中層管理精進”,歡迎

點贊、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