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菜單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數年前,與友人桃洲網上交流,我們一致認為文德勒非常重要,感嘆出版社沒有眼光,對這種中國詩歌文化建設迫切需要、經濟效益也應可觀的書竟不引進。沒想到近來文德勒的書陸續出版,尤其是廣西人民出版社的“文德勒詩歌課”引人注目。該系列已出《打破風格》《花朵與漩渦:細讀狄金森詩歌》和《我們隱秘的法則:葉芝與抒情形式》三種,尚有《喬治·赫伯特的詩歌藝術》《約翰·濟慈的頌歌》《葉芝的幻象與後期戲劇》《展開翅膀:史蒂文斯的長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藝術》待出,可以說文德勒詩歌評論的精華盡在其中。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週刊》12月3日專題《激情與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評藝術》的B08。

「主題」B01丨激情與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評藝術

「主題」B02-03丨細讀詩歌本身就是一門智識學科

「主題」B04-B05 | 按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每一首詩

「歷史」B06-B07丨王公之淚,總督之笑 英印帝國野心下的赤裸生命

「主題」B08丨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撰文 | 程一身

01

“細讀”精神

已出的三種書,我最看重《花朵與漩渦:細讀狄金森詩歌》,因為《打破風格》屬專題研究,涉及三位詩人,而《我們隱秘的法則:葉芝與抒情形式》更接近學術著作。《花朵與漩渦:細讀狄金森詩歌》的形式極其別緻:它集中於一位詩人,首先是一部作品選,同時是一部評論集,但是一部以作品為主的評論集。從狄金森的1800首詩中選出150首,併為每首選入的作品寫評論。這些評論針對性強,富於啟發,靈活多變,接近隨筆,這樣的評論有點像中國古代作品的評點體。在我的印象裡,金聖嘆評點的《西廂記》,尤其是每曲戲後面的評,與此非常接近。本書的原名是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即狄金森詩選與評論。譯者將commentaries譯成“細讀”,的確符合事實,一則文德勒的評論普遍注重細讀,二則書中對狄金森的評論具有細讀的精神,非常注重詞語分析。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花朵與漩渦》,作者:(美)海倫·文德勒,譯者:王柏華等,版本:廣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評點體作品,還是文德勒對狄金森詩歌的逐首細讀都體現了對作品的鄭重態度,一般來說,只有經典作品才能享受這種待遇。狄金森是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家,一般把她和惠特曼相提並論。事實上,狄金森之所以值得細讀,除了她的經典作家地位以外,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封閉的人,因此,精確的細讀成了開啟狄金森詩歌和心靈的金鑰匙。而這把鑰匙需要掌握在一個像文德勒這樣特別熟悉並真正理解狄金森的人手裡。

02

為批評經典作品提供示範

關於狄金森,有兩個基本事實比較重要:一個從25歲起就拒絕社交、終生未婚的女子,一個生前只發表7首詩的詩人。這兩點都體現了她的封閉性,但也可以說是獨立性。狄金森的封閉和獨立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具體地說,獨立是前提,封閉是基於獨立的選擇。不能說狄金森的封閉與男權社會無關,但她並非一個女權主義者。儘管她的選擇非常決絕,但其意義不在反抗,而是自我成全。就此而言,獨立與封閉構成了理解狄金森詩歌的起點,它確定了狄金森詩歌的兩種基本語調:反諷與讚美。對世俗社會,男人社會,尤其是宗教社會的反諷,以及對自然物的讚美。在不同的時刻,反諷會變調成批判,讚美會變調成幽默。

與惠特曼大氣磅礴的自由體詩相比,狄金森顯然屬於一個輕型詩人,基本上是短詩。同為美國詩歌史的榮耀之選,惠特曼明顯屬於陽剛型,而狄金森其實屬於惠特曼的另一極:偏中性的陰柔。就作品的透明度而言,惠特曼的詩風明朗,而狄金森的詩歌屬於偏神秘型,所謂“富於暗示而非直抒胸臆的詩人”。我想文德勒不編惠特曼詩選與評論,而以狄金森為評論物件,除了同為女性天然親近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狄金森的封閉與神秘為她預留了更豐富的空間。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譯者王柏華認為《花朵與漩渦》“最適合作為教材使用”,這自然是從教學的層面來說的。由於此書兼具詩選與評論的雙重性,它的理想讀者當然既包含詩人也包含評論家,不過我以為它對評論家的意義更大些。也就是說,它為批評經典作家作品提供了示範:如何選,怎樣評。首先,從狄金森眾多詩歌中選出主題不同、風格各異的作品,“從第一人稱的到高度抽象的,從抒發極度的喜悅到描寫情感的麻木狀態,從喜劇風格的趣聞錄到慘痛的劫後餘生”。

其次,文德勒的評論注重精湛的詞語分析,必要時涉及不同詩歌版本的比較,給我啟發最大的是結合英語原文進行的韻律分析。比如文德勒談到狄金森詩歌韻腳詞中的巢狀結構:“‘air’(天空)藏在‘despair’(絕望)中,系動詞‘are’藏在‘scar’(傷痕)中。”在評論《亞伯拉罕必須殺他》時,文德勒指出該詩“用看門狗隱喻上帝,從而讓詩歌以一個潛藏的雙關做結——把‘God’(上帝)倒過來拼,就是‘dog’(狗)”。這些精彩的分析表明詩歌確實是使語言充分燃燒的藝術,狄金森也因此被文德勒譽為“一位富於直觀性和力量感的革命性的詩歌語言大師”。同時,文德勒打破了新批評細讀法只限於文字內的封閉研究原則,充分發掘了狄金森的微型接受史,之所以說是微型接受史,是因為文德勒梳理的是某首詩,甚至是詩中的某個句子或意象源於某個詩歌前輩的影響,並分析狄金森在接受前輩影響的基礎上做了哪些變化與創新。這種微型接受史的梳理和分析顯示了文德勒驚人的博學以及她對詩歌的敏銳辨識力。

03

全知方能深評

文德勒認為狄金森的詩體結構比較單一:“她的大部分詩作都採用了一個基本單一的結構,即一種‘稚氣’的四行一節的讚美詩體:四音步,三音步,四音步,三音步,第2行和第4行以讀音相近的詞押尾韻。這個基本的詩體結構有一些變體(如3-3-4-3),但狄金森很少用五音步或連續用四音步寫詩。”但文德勒又提醒讀者,狄金森常常在這種穩定的詩體中追求韻律與句法的靈活多變。她以一首詩為例,分析該詩如何在“詩歌”與“花束”(poesy/posy)中實現了雙關,從而將詩中寫花的詩句改寫成了寫詩的詩句:

裹住花蕾-抵禦毛蟲-

獲取它的雨露權-

調控高溫-避開風-

躲過偷偷摸摸的蜜蜂-

裹住詩句-抵禦俗語-

獲取它的歌唱權-

調控節奏-避開粗俗-

躲過潛伏的錯誤-

這就開掘了此詩的深意,使它成為“一個寓言式的詩歌創作指南”。這當然是文德勒的發揮,卻很有啟發性。文德勒把狄金森的詩區分成“一階詩歌”和“二階‘代數’”,後者指那些用象徵性的對應物表達感情的詩歌。大體上,一階詩歌屬於寫實性詩歌,二階“代數”則屬於象徵性詩歌,文德勒在這裡把開花與寫詩對應起來,以開花觸及寫詩,這樣的詩就是二階“代數”。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拒絕了人類社會,卻向自然界敞開自己。寫到自然界時,她往往選擇那些嬌小的事物,遣詞精準,對應於她偏中性的女性氣質;寫到社會時,她時常流露出反諷、批判的語氣,這時她是有力的,呈現出一種偏男性的中性立場。狄金森最有力的詩歌顯然是宗教詩。正如文德勒概括的:“狄金森所有訴諸基督教意象和語言的詩歌,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基督教的重寫——以智性的方式,或瀆神的方式,或調侃的方式……”本書選入的第一首詩《奉蜜蜂》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該詩只有三行:

奉蜜蜂-

與蝴蝶-

與微風之名-阿門!

這顯然是對《聖經》中“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的戲仿。它暗示的是以自然代宗教,或奉自然為宗教的立場。為了揭示狄金森選擇意象的深意,文德勒提醒讀者:蜜蜂(Bee)、蝴蝶(Butterfly)、微風(Breeze)押頭韻,構成了春天自然界的三位一體。並且這三個名詞同時具有真實與象徵的雙重意義:“蜜蜂(表示‘存在’)、蝴蝶(表示‘靈魂’,也就是復活的靈魂)、微風(表示‘精神’)”。可以說,這樣的細讀對於理解該詩是有機的標配,如果去掉它們,讀者從中讀到的只是皮毛,而這正體現了文德勒細讀的重要意義。

文德勒對中國當代評論家的啟發很多,我以為最根本的一點是,真正深入的契合式評論應該基於對評論物件的無限熱愛和無比熟悉。“這個詞在她的詩歌定稿中只出現過這一次”,“在狄金森的詩作中,這種結構只用過這一次”,對評論物件熟悉到這種程度,寫出來的評論自然可以信任。正如文德勒指出的,全能是狄金森詩歌的主題之一,相應地,評論需要對評論物件的全知,全知方能深評,像文德勒這樣,跨越時空道出另一個人隱秘的心聲,如同敞開自己。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花朵與漩渦》|跨越時空,說出狄金森隱秘的心聲

《新京報·書評週刊》12月3日專題《激情與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