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菜單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原創: Lens WeLens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有過一則新聞:一個少年在網上發了自己抑鬱、想要尋求解脫的資訊,被人看到後立刻報了警。

警察趕到後,瞭解到他的父母就在一牆之隔,但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清楚兒子心中原來埋藏著這麼多痛苦。

有很多抑鬱症患者就是這樣把問題都藏在心裡,身邊人一無所知……

調查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3億;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

其中,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在懷孕、流產、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階段是女性抑鬱症高發期。

在35歲以下的中國年輕群體中,近三成有抑鬱風險。和10年前相比,問題變得更嚴重了。

另一項針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在看似舒緩的校園中,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在持續升高,大一和大三尤其是高發期。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世衛組織曾經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社會第二大疾病,2030年升至首位。而據其去年的資料,在15-30歲的年輕人中,抑鬱症已經成為自殺的第二大誘因。

美國心理學會認為,青少年抑鬱發病率升高,有兩個重要原因:缺乏睡眠和沉迷社交媒體。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誌最近刊登的一項研究也發現: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超3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抑鬱在內的心理問題的風險要比其他人高出60%;超過6小時的人,其患病風險增加78%。

微博@財經網 對此做了個調查:“你每天刷社交媒體幾個小時”。4萬人參與,絕大多數人回答的是:“刷幾個小時,不刷更抑鬱”“醒著就刷,一直爽一直刷。”

與抑鬱症的高發律和危害性不匹配的,正是抑鬱症的識別率和治療率一直都很低。就算是被識別的患者,通常也不是第一時間就醫。

網友“優雅的刺蝟”對Lens講述說,他有一段時間,心情不好、很累很疲倦、怎麼睡都睡不夠。 他只是覺得這是亞健康,“我沒有想到是抑鬱症,我覺得都是不想活了、想自殺才是抑鬱症。 ”

後來求醫後,醫生告訴他,他已經得病好幾年了。

告知這個結果後,家人都不相信,問他“你有什麼不好的?”——然後開始鼓勵他要”堅強“。但這種安慰,往往會起負作用,因為光靠病人自己的心理建設已經不能克服,而且,他心中本就會自我歧視,埋怨自己不夠堅強。

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還是我們對抑鬱症瞭解得遠遠不夠,容易把它和睡眠、疲憊、心情不佳等問題混淆在一起,甚至認為這是“矯情”“偏執”“心理脆弱”,從而不能在第一時間確診。

但實際上,“抑鬱症沒有所謂的’模樣‘,很多開朗微笑的人,內心也可能正經歷巨大的痛苦和煎熬。”

如何識別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Lens發起過一次其他話題,結果很多人提及的是抑鬱症,懷疑自己得了病:

@藍色兔子: “有段時間媽媽偶爾會念叨我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沒有活力 ,鼓勵我向前生活。那個時候真的很想告訴媽媽:我只是病了,我會好起來的,但我需要時間……”

@玩總的失控派對: “一個半月前,我被確診為抑鬱症。出身離異家庭的我,早就習慣了什麼事情都自己扛,憋在心裡不跟父母講。 每週我都假裝約了朋友,其實是獨自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把不好的情緒在樓下長凳上發洩完再上樓回家,一切都小心翼翼。 ”

@葡萄: “聽從家人安排去看抑鬱症了,我努力不被醫生看出在假快樂。”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年輕人覺得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狀況,索性放棄溝通,把身體狀況隱藏起來:

@不吃飯也要買快樂 “怕被說是我想太多,怕被責罵……現在大三了,家人還不知道。 有時候狀態不好把自己鎖在房間,父母又會來怪我不出門,很多次想跟他們坦白說我需要自己的空間,可做不到,只會讓自己在那種情況下更難過。 ”

@Meng “ 有一段時間抑鬱,一度想自殺。 父母無法理解,只認為是我對生活斤斤計較導致不開心。”

@一座山 “一直懷疑自己有抑鬱症,對生活非常麻木,身心疲倦痛苦。在父母面前什麼也沒說,我不愛講話且內向,害怕衝突。曾聽到父母討論一個認識的人因抑鬱企圖跳橋,那種排斥的語氣,我就知道都不可能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去講出這種痛苦了,他們是沒法理解的。”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很多人察覺出自己狀態不對,常會反覆懷疑:是不是隻是心情不好?多休息幾天就好了?確定需要去醫院看病?

@chuichuicl: “大三時陷入抑鬱,連基本生活技能都喪失的狀態,可以一星期不洗漱不洗澡,很長一段時間大腦都喪失了思考能力。”

@ymoon: “曾被抑鬱情緒困擾兩年,有嚴重睡眠障礙,面板狀態極速下降,專注力記憶力退化嚴重,脾氣變得暴躁,和外界滿是衝突……”

@瑤阿瑤: “天天晚上睡不著,莫名其妙就哭出來。有一次因為糾結要不要下樓買午餐,就能崩潰到嚎啕大哭。覺得自己廢了,對自己莫名其妙的厭棄……”

@morning: “每次心情不好就買個門票去爬山,每次都想從山頂跳下去。”

抑鬱症曾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在過去10年裡的大量研究表明,從12歲的少年到25歲的青年人,他們與成年人有著同樣高的發病率。

年輕人的症狀與成年人也有所不同,這次問卷調查也引起我們的擔憂,但對社交媒介和抑鬱情緒之間的互動規律輕易下結論的做法是草率的。

如何及時識別它,並尋求幫助? 就此,Lens採訪了一些專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劉琦向Lens介紹了專業醫生是如何進行抑鬱症診斷的。

抑鬱發作的症狀標準主要有10條,其中核心的症狀有:

-1。情緒低落、沮喪、壓抑等。

-2。興趣下降或愉快感缺乏,無論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高興不起來。

-3。精力不足,常常感到疲憊。

另外的一些常見症狀有:

-4。注意力降低,無法專心做事;或者猶豫不決。

-5。精神運動性改變,表現為反應減慢或者增多。

-6。自我評價低,覺得自己很沒用,自卑。

-7。無理由的自責,不恰當的對自己有罪責感。

-8。對未來的態度消極悲觀,甚至出現想死、自殺的念頭,或任何一種自殺行為。

-9。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睡眠時間過長。

-10。食慾改變,吃得太少或太多,伴有相應的體重變化。

劉琦認為,如果你發覺自己出現了至少2條核心症狀和2條常見症狀,且該種狀態達到2周以上、對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造成了很大影響,就可被診斷為“抑鬱發作”。

他介紹說,在抑鬱發作的同時,患者經常會表現出諸多軀體不適,比如頭疼、胸悶、心慌、消化系統不適、便秘、性慾減退等,這些症狀也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就診於綜合醫院的其他科室,而無法得到恰當的診斷和治療。

另外,焦慮和抑鬱在大腦內是由同一個情緒環路控制的。所以,當抑鬱發作時,70%的患者會同時伴生焦慮症狀,包括心理上的惶惶不安、恐懼緊張和軀體上的表現,如心慌、出汗、手抖、緊張性頭痛、坐立不安等。

抑鬱發作和得了抑鬱症是兩碼事。

對於抑鬱發作的病人,醫生還需要判斷,這些症狀是不是由其他軀體疾病或某些藥物治療(比如干擾素)引起的。只有排除了其他疾原因,才能做出抑鬱症的診斷。

而如果症狀條數和持續時間都沒達到“抑鬱發作”的標準,則會被稱為“微型抑鬱發作”。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劉琦建議,如果人們發現自己出現了上述的核心和常見症狀,而且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擾,那就儘快到專科醫院求醫。不要猶豫也不要自行診斷,不要把看精神科、心理科當成一件丟人的事。

他告訴Lens,現在抑鬱症的識別率仍然不足10%。除了病恥感和社會歧視,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誤判是就診率低的主要原因。患者會把軀體上的不是當成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從而去了錯誤的科室求診。

北京市安定醫院院長王剛也曾對媒體說:“目前的治療最多能減少抑鬱障礙所造成疾病負擔的1/3,而有效的預防可以降低25%~50%的抑鬱障礙發生。”識別和預防應該被進一步重視。

北京醫學會抑鬱障礙分會去年完成的一項篩查,證實了學生、老人、孕產婦(懷孕起到產後1年)、患其他疾病者、白領和醫護人員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篩查範圍:北京5所院校、12家醫院、5個社群及其他途徑

上述特定人群的抑鬱篩查陽性率為9。62%-15。88%,焦慮篩查陽性率為15。25%-26。73%。

篩查陽性不等於診斷為這個疾病,從既往研究看,PHQ-9篩查為陽性的人,最終確診抑鬱症的比率約為80%。

不過,參與篩查的周晶晶醫生對Lens表示,由於篩查物件是針對北京的高危群體,實際患抑鬱症的比例會低於“(9。62%-15。88%)*80%”。

抑鬱症對健康和壽命會有影響,有荷蘭學者調查說,抑鬱症患者平均比健康人群衰老8個月左右。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生物年齡比生理年齡老10-15歲。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確診抑鬱症後,怎麼治?

目前,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醫生會依照病情程度和患者特點來設計治療方案。

但長期以來,抗抑鬱藥物在大眾眼中相當神秘,對其副作用有所忌憚。

劉琦說,這都是想當然的誤解。 事實上,如今市面上正規的抑鬱藥都經過了安全論證,既不會影響大腦功能,也不會讓服用者上癮。它的副作用,主要是影響腸胃功能等,但其性質和程度,與其他藥物的副作用沒有本質區別。

@morning: “我有抑鬱症, 想過一百種悄悄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我捨不得芒果千層。”

@薄暮: “自己不介意在某一刻離開這個世界,因為覺得活著沒什麼意義。”

@少女17: “我的抑鬱症比父母想象的程度要嚴重,他們會收集走出抑鬱症的案例來鼓勵我。但我手腕的刀疤不見少,依然會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裡大哭。除了躺著沒有做事情的動力,並不想讓他們知道女兒如此殘破不堪。”

@就這樣吧: “在英國研究生畢業後,也工作了一段時間。一開始就不想來英國,所以負面情緒很大,工作壓力又大,工資也沒我預想的高,外國同事的日常假笑,其實我早就抑鬱了,治療了很久沒用,想過去死,受夠了。但是現在想開了,準備下個月辭職。休息放鬆。什麼都不幹,想清楚了再前進。打算瞞到明年一月回家過年,然後重新考研,去最想去的那個國家上大學。還需要父母的一些資助,但我不會說去上學,會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計劃好未來。我覺得,人生在世三萬天,反正最後都要死,不如拼一拼。我什麼都沒有,就是輸得起。父母從小就操控我,別人不懂我,自己也不願意說,外人看來我不孝順吧,我其實很愛我的心父母,比我的生命都愛。”

有調查稱,80%左右抑鬱症患者沒有接受規範治療,主要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現象。

在抑鬱發作之後,有些患者不接受治療也能自動緩解,這會讓患者和家屬誤以為,抑鬱發作只是自己“想不開”,抑鬱是用不著治的,只需要透過個人努力就能夠克服。

劉琦提醒說,這種認識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不是每次抑鬱發作都能自動緩解,而且抑鬱帶來的精神和軀體損害很明顯,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就算是某一次抑鬱發作自動緩解了,未來複發的可能也很大。而且就醫越晚,治療的難度也就越高:“一旦發作持續超過兩年,那就到了慢性的程度,自發緩解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

@優雅的刺蝟說自己服藥一兩週後,還不見效,非常沮喪,當時想過要去尋求解脫:“抑鬱症患者在最低谷的時候實際上沒精神和缺乏體力的,經過一段治療之後有好轉,身體有活力了,這個時候才有能力去實施,這段時間是最危險的。幸好這段時間是在醫院,我度過了。”

而從鼓勵有症狀者主動就醫,到確診後系統治療,單靠病人的意志力是很難保證的。這時,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援尤為重要。有時,病人對著別人微笑的時候,恰恰是他沉重壓抑的時候。

如果周圍人能不帶偏見地看待抑鬱症,病人才能更好地接受患病的事實,並知道自己在被接納。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活在壓周圍人的誤解之中。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

與抑鬱症平安地共處

英國小說家馬特·海格在24歲時得了抑鬱症。他常常會從周圍人那裡聽到一些這樣”安慰鼓勵“的話, 但如果把“抑鬱症”換成括號裡的其他疾病呢? :

“我知道你得了抑鬱症 【肺結核】 ,

但幸好不是更嚴重的病啊,

至少不會死人。”

“你覺得你為什麼得了抑鬱症【胃癌】?”

“哦,抑鬱症 【腦膜炎】 啊。

加油,心態至上。”

“ 你的情緒系統 【降落傘】

也許真的出了問題,

不過別洩氣啊。”

馬特·海格是一個自救意識很強的人,為了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他打了“成千上萬場微小的戰役”:

他瘋狂地蒐羅關於抑鬱症的知識,瞭解到很多外表樂觀開朗的人,也可能是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的降臨,不分職業,也與成就和財富無關;

他看到《衛報》文章,每5個人中就有1人會遭遇抑鬱症;

他還明白了,抑鬱症不是用意志力就能解決的問題,殺不死你的,不會使你更強大,反而可能會讓你更脆弱……

他最終學會了和抑鬱症和平相處,把抑鬱症視為自己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價,寫出了非虛構作品《活下去的理由》:“它還會時常閃現,在你睏倦、焦慮、吃錯食物的時候,給你來個突然襲擊。”

“正如沒有人是百分之百身體健康的,也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 馬特·海格還總結了一些“覺得有用但並不總是遵循”的建議:

”快樂出現的時候,享受快樂。無所事事的時候不要有罪惡感。抓住每個感受遼闊悠遠的機會。允許他人愛你。相信這份愛為他們活下去,即使你覺得毫無意義。凌晨三點不是試圖理清人生的時間。當你感覺忙得沒時間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時間休息的時候。勇敢,堅強,呼吸,活下去,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刷手機超3小時易抑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你狀態特別不好時,如何化解?

採訪、編輯/張光裕 尤思吉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原文